郭沫若《女神三部曲》之一《女神之再生》原文

郭沫若《女神之再生》原文及赏析

  《女神之再生》是《女神》诗集的一篇重要的代表作。它从另一个角度表现了彻底摧毁那个万恶的黑暗世界,去建设一个像太阳那样光芒四照的新的,美的中国的决心。

女神之再生

  Alles Vergaengliche

  ist nur ein Gleichnis;

  das Unzulaengliche,

  hier wird's Ereignis;

  das Unbeschreibliche,

  hier ist's getan;

  das Ewigweibliche

  Zieht uns hinan.

  ——Goethe

  一切无常者

  只是一虚影;

  不可企及者

  在此事已成;

  不可名状者

  在此已实有;

  永恒之女性

  领导我们走。

  ——歌德

  序幕:不周山中断处。岩壁立,左右两相对峙,俨如巫峡两岸,形成天然门阙。阙后现出一片海水,浩淼无际,与天相接。阙前为平地,其上碧草芊绵,上多坠果。阙之两旁石壁上有无数龛穴。龛中各有裸体女像一尊,手中各持种种乐器作吹奏式。

  山上奇木葱茏,叶如枣,花色金黄,萼如玛瑙,花大如木莲,有硕果形如桃而大。山顶白云叆叇,与天色相含混。

  上古时代。共工与颛顼争帝之一日,晦冥。

  开幕后沉默数分钟,远远有喧嚷之声起。

  女神各置乐器,徐徐自壁龛走下,徐徐向四方瞻望。

  女神之一

  自从炼就五色彩石

曾把天孔补全,

  把黑暗驱逐了一半

  向那天球外边;

  在这优美的世界当中,

  吹奏起无声的音乐雝融。

  不知道月儿圆了多少回,

  照着这生命底音波吹送。

  女神之二

  可是,我们今天的音调,

  为什么总是不能和谐?

  怕在这宇宙之中,

有什么浩劫要再!——

  听呀!那喧嚷着的声音,

  愈见高,愈见逼近!

  那是海中的涛声?空中的风声?

  可还是——罪恶底交鸣?

  女神之三

  刚才不是有武夫蛮伯之群

  打从这不周山下经过?

  说是要去争做什么元首……

  哦,闹得真是过火!

  姊妹们呀,我们该做什么?

  我们这五色天球看看要被震破!

倦了的太阳只在空中睡眠,

  全也不吐放些儿炽烈的光波。

  女神之一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光明,

  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神。

  女神之二

  我要去创造些新的温热,

  好同你新造的光明相结。

  女神之三

  姊妹们,新造的葡萄酒浆

  不能盛在那旧了的皮囊。

 我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其他全体

  我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

  不能再在这壁龛之中做甚神像!

  全体向山阙后海中消逝。

  山后争帝之声。

  颛顼

  我本是奉天承命的人,

  上天特命我来统治天下,

  共工,别教死神来支配你们,

  快让我做定元首了吧!

  共工  为容受你们的新热、新光,

我不知道夸说什么上天下地,

  我是随着我的本心想做皇帝。

  若有死神时,我便是死神,

  老颛,你是否还想保存你的老命?

  颛顼

  古人说:天无二日,民无二王。

  你为什么定要和我对抗?

  共工

  古人说:民无二王,天无二日。

  你为什么定要和我争执?

  颛顼

啊,你才是个呀——山中的返响!

  共工

  总之我要满足我的冲动为帝为王!

  颛顼

  你到底为什么定要为帝为王?

  共工

  你去问那太阳:为什么要亮?

  颛顼

  那么,你只好和我较个短长!

  共工

  那么,你只好和我较个长短!

  群众大呼声

  战!战!战!

喧呼杀伐声,武器斫击声,血喷声,倒声,步武杂沓声起。

  农叟一人(荷耕具穿场而过)

  我心血都已熬干,

  麦田中又见有人宣战。

  黄河之水几时清?

  人的生命几时完?

  牧童一人(牵羊群穿场而过)

  啊,我不该喂了两条斗狗,

  时常只解争吃馒头;

  馒头尽了吃羊头,

  我只好牵着羊儿逃走。

  野人之群(执武器从反对方面穿场而过)

得寻欢时且寻欢,

  我们要往山后去参战。

  毛头随着风头倒,

  两头利禄好均沾!

  山后闻“颛顼万岁!皇帝万岁!”之声,步武杂沓声,追呼声:“叛逆徒!你们想往哪儿逃走?天诛便要到了!”

  共工(率其党徒自山阙奔出,断发文身,以蕉叶蔽下体,体中随处受伤,所执铜刀石器亦各鲜血淋漓)

  啊啊!可恨呀,可恨!

  可恨我一败涂地!

  恨不得把那老狯底头颅

  切来做我饮器!(舔吸武器上血液,作异常愤怒之态)

  这儿是北方的天柱,不周之山,

我的命根已同此山一样中断。

  党徒们呀!我虽做不成元首,

  我不肯和那老狯甘休!

  你们平常仗我为生,

  我如今要用你们的生命!

  党徒们拾山下坠果而啗食。

  共工

  啊啊,饿痨之神在我的肚中饥叫!

  这不周山上的奇果,听说是食之不劳。

  待到宇宙全体破坏时还有须臾,

  你们尽不妨把你们的皮囊装饱。

追呼之声愈迫。

  共工

  敌人底呼声如像海里的怒涛,

  只不过逼着这破了的难船早倒!

  党徒们呀,快把你们的头颅借给我来!

  快把这北方的天柱碰坏!碰坏!

  群以头颅碰山麓岩壁,雷鸣电火四起。少时发一大雷电,山体破裂,天盖倾倒,黑烟一样的物质四处喷涌,共工之徒倒死于山麓。

  颛顼(裸身披发,状如猩猩,率其党徒执同样武器出场)

  叛逆徒!你们想往那儿逃跑?

  天诛快……呀!呀!怎么了?

  天在飞砂走石,地在震摇,山在爆,

  啊啊啊啊!浑沌!浑沌!怎么了?怎么了?……

雷电愈激愈烈,电火光中照见共工、颛顼及其党徒之尸骸狼藉地上。移时雷电渐渐弛缓,渐就止息。舞台全体尽为黑暗所支配。沉默五分钟。

  水中游泳之声由远而近。

  黑暗中女性之声

  ——雷霆住了声了!

  ——电火已经消灭了!

  ——光明同黑暗底战争已经罢了!

  ——倦了的太阳呢?

  ——被胁迫到天外去了!

  ——天体终竟破了吗?

  ——那被驱逐在天外的黑暗不是都已逃回了吗?

  ——破了的天体怎么处置呀?

——再去炼些五色彩石来补好他罢?

  ——那样五色的东西此后莫中用了!

  我们尽他破坏不用再补他了!

  待我们新造的太阳出来,

  要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

  天球底界限已是莫中用了!

  ——新造的太阳不怕又要疲倦了吗?

  ——我们要时常创造新的光明、新的温热去供给她呀!

  ——哦,我们脚下到处都是男性的残骸呀!

  ——这又怎么处置呢?

  ——把他们抬到壁龛之中做起神像来吧!

——不错呀,教他们也奏起无声的音乐来吧!

  ——新造的太阳,姐姐,怎么还不出来?

  ——她太热烈了,怕她自行爆裂;

  还在海水之中浴沐着在!

  ——哦,我们感受着新鲜的暖意了!

  ——我们的心脏,好像些鲜红的金鱼,

  在水晶瓶里跳跃!

  ——我们什么都想拥抱呀!

  ——我们唱起歌来欢迎新造的太阳吧!

  合唱:

  太阳虽还在远方,

太阳虽还在远方,

  海水中早听着晨钟在响:

  丁当,丁当,丁当。

  万千金箭射天狼,

  天狼已在暗悲伤,

  海水中早听着葬钟在响:

  丁当,丁当,丁当。

  我们欲饮葡萄觥,

  愿祝新阳寿无疆,

  海水中早听着酒钟在响:

  丁当,丁当,丁当。

此时舞台突然光明,只现一张白幕。舞台监督登场。

  舞台监督(向听众一鞠躬)诸君!你们在乌烟瘴气的黑暗世界当中怕已经坐倦了吧!怕在渴慕着光明了吧!作这幕诗剧的诗人做到这儿便停了笔,他真正逃往海外去造新的光明和新的热力去了。诸君,你们要望新生的太阳出现吗?还是请去自行创造来!我们待太阳出现时再会!

 

 [附白]此剧取材于下引各文中:

  天地亦物也,物有不足,故昔者女娲氏炼五色石以补其缺,断鳌之足以立四极。其后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列子·汤问篇》)

  女娲氏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始制笙簧。(《说文》)

  不周之山北望诸毗之山,临彼岳崇之山,东望泑泽(别名蒲昌海),河水所潜也;其源浑浑泡泡。爰有嘉果,其实如桃,其叶如枣,黄华而赤柎,食之不劳。(《山海经·西次三经》)

 作品影响

全诗充满了五四青年革命战斗的乐观精神。是鲁迅所期盼出现的摩罗诗人的典范,集中反映了五四运动的主题,对五四以后的诗风有着深远的影响。 [1] 
内容简介

对新时代诞生的渴望

女神图片(3张) 这篇诗剧是借历史的喻指将来的。即借“共工与颛顼争帝,怒而触不周山”的神话,象征当时中国的南北战争,共工象征南方,颛顼象征北方,想在这二者之外建设一个第三的中国--新的中国。诗中描写共工和颛顼争帝,天地崩裂,太阳消失,天昏地暗。原来炼五色石以补天的神女们不再补天,她说:“我们尽他破坏不用再补天了!”他们要去创造个新鲜的太阳。这个新造的太阳,“要照彻天内的世界,天外的世界!”并且还要创造新的光明,新的温热去供给她呀!使新的太阳永不“疲倦”,永远常新,

在《女神之再生》中还写出了作者对广大贫苦人民群众的同情如农叟和牧童,对品行低劣的国人的批判如野人。农叟和牧童反映了当时军阀混战,民不聊生,生活在社会低层的劳动人民的悲惨遭遇的形象,而野人的形象则是那些见风使舵,投机战争,为大发战争财却没有自己的革命主见的人。
诗的结尾寓意深刻。“太阳虽还在远方”眼前仍然是“乌烟瘴气的黑暗世界”,但是海水中叮当的晨钟已经敲响,这既是旧的黑暗世界的丧钟又是新中国诞生前的报晓的晨钟,对未来满怀希望,充满信心。最后还通过舞台监督告诉读者和群众:诗人做完这幕诗剧便逃往海外去创建新的光明和热力了。“诸君,你们希望新的太阳出现吗?还是诸君去自行创造出来!”这无异于直白地号召大家起而斗争,为创造新的中国贡献自己的每一分光,每一分热。它都隐喻了“转型”的话语声音:一方面体现在创世背景的营造和两种话语声音并置,另一方面强力英雄的“创世品质”与旁观庸众的“侏儒根性”的对比厘定了“转型”的主体选择。

作者简介

郭沫若 (1892-1978),乳名文豹,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1892年出生于四川乐山县,祖籍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历史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23年后系统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提倡无产阶级文学。1926年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政治部副主任。1927年蒋介石清党后,参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南昌起义。1928年2月因被国民党政府通缉,流亡日本,埋头研究中国古代社会,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回国,任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后改任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团结进步文化人士从事抗日救亡运动。1946年后,站在民主运动前列,成为国民党统治区文化界的革命旗帜。1958年9月,兼任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
郭沫若著述颇丰,主编《中国史稿》和《甲骨文合集》,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除学术作品和资历以外,郭沫若的品格和在建国后一系列政治运动中的表现受到广泛的质疑。 [3]   

参考资料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