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随笔】转角遇见欢喜
【教育随笔】转角遇见欢喜
李冬丽
舞钢市特殊教育学校
该学第3课《交通安全很重要》了。
课文很短:
交通安全很重要,
行人要走人行道。
红灯停,绿灯行,
斑马线前仔细瞧。
专心走路不乱跑,
遵守规则要记牢。
5句话,48个字。我反复琢磨,该怎样让学生很有兴趣地读课文呢?反复读,学生才能记住,可是,要让读充满乐趣才行,这样学生不会厌烦。不仅要有足够量的朗读,还要形式多样,富有趣味,这样才能使朗读发挥作用,让学生熟读成诵。
上课了。我先范读,然后一句一句领读。等确定学生都能够跟读出来后,我们开始了花样朗读。
首先,我们尝试师生合作朗读,其实就是引读:
师:交通安全——
生:很重要。
师:行人要走——
生:人行道。
师:红灯——
生:停
师:绿灯——
生:行
师:斑马线前——
生:仔细瞧。
师:专心走路——
生:不乱跑
师:遵守规则——
生:要记牢。
很简单的改变,但对学生来说,变化便意味着新奇。特别是对发音有障碍的学生来说,他们可以响亮清楚地接下来。所以,引读的时候,学生特别高兴,咬字特别准。
我引读了两遍后又让学生分组引读。
因为从第1课开始,为帮助存在发音问题的学生能够跟读课文,我们就进行了引读训练。一开始学生有些不明白,还习惯性地跟读。训练几次后就能够很好地合作朗读了。引读是一种强化重要词语的方法,更是一种帮助,一个台阶,还是要完成整句朗读。我们又进行了节奏朗读,除了让语气有跳跃感之外,我们还用手打节拍进行朗读。
课文的朗朗上口,加上朗读训练的多样和充分,朗读课文的任务完成得很顺利。
我以为,这已经是很好的课堂效果了。没想到,还有欢喜等着我。
课堂进行了一个阶段,为了调节一下学生情绪,我播放了一个和课文内容相关的《过马路安全歌谣》。视频很短,歌词很好记:小朋友们过马路,咿呀咿呀哟。紧紧牵着大人的手,咿呀咿呀哟……曲调也明亮欢快。
学生一边听,一边跟着节奏晃动。我忽然想起以前教学生唱古诗,这篇课文也像诗一样,不知道能不能唱出来。
视频放完,我故作为难地对学生说:“这篇课文还有另外一种读法,就是唱读。不知道你们能不能把这篇课文唱出来。就用刚才播放的视频里歌曲的调子。”学生愣了,似乎很奇怪,课文怎么唱?我看了一圈,说:“我可是听说了,我们班的李阳音乐特别好。李阳,你能不能试一下,把课文唱出来?就用刚才我们听到的调子。”李阳要求再听一遍。我又播放了一遍。李阳试着唱起来,其他学生都看着他,专注地听着。唱到“红灯停,绿灯行”时,李阳停了一下,六个字怎么唱?其他学生马上试唱:红灯停呀绿灯行。加一个“呀”就解决了。李阳接着唱完。别的学生还在小声地哼唱。“是不是都会这样唱,都想试一试?”“是!”回答真整齐,声音真亮。那就都来唱课文吧。学生轻声唱起来,每唱一句,都要加上一句“咿呀咿呀哟”,很有趣。唱了好几遍,一遍比一遍熟练。唱着唱着,课文也会背了。
唱读课文的后续效果是再遇到这样排列的简短的句子,李阳会对我说:“老师,我能唱出来。”
不是“预设”,而是由偶然生出的念头而来的“生成”。突然,却让人欢喜。
我想起在网上参加第二届中国特殊儿童阅读教育论坛时听到的一句话。一位专家说,我们常常过于低估了特殊儿童的能力。是的,因为低估,总是觉得他们难以完成,就较少让他们尝试,也就失去了很多发现的喜悦。
这节课给我的提醒是:不低估学生,不总在原地停留,给他们探索尝试的机会。失败是正常的,无数次的失败,无数次的重复,总会有进步。就像春天的时候,不经意间一抬眼,会发现远处有一树桃花正盛。我们也会在课堂的某个转角处,遇见成长,遇见欢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