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用你战术上的勤奋试图掩盖你战略上的懒隋!
不要用你战术上的懒惰试图掩盖你战略上的勤奋!
不走心的努力,最后都是徒劳无力。
就像《后会无期》里的那一句:“听过很多道理,依然过不好这一生。”其实不是道理无用,是你无用。
人生最大的懊悔,莫过于缺乏深度思考,只是将一辈子的聪明都耗费在战术上。
当抬头看时才发现,你精益求精的事情,它们所在的职业或行业己经衰落,或社会价值与个人价值都很低微,或前进的战略大方向错了。
我对于思考的认识是,思考的真相就是建立连接,在不同事物之间、不同信息之间建立连接,在现状和目标之间建立链接,在过去和未来之间建立连接,在虚拟和现实之间建立连接。思考这种探索活动,探索的是各种事物之间的连接,找到了这些连接,就能创造出来新的、不一样的东西出来。
思考是思维的一种探索活动
思考源于主体对意向信息的加工。
人之思考是自己心智对意向——信息内容的加工过程
任何思考的进行都是在联想——连锁反映中进行的推理与演算——信息内容的加工。如:相似联想、接近联想、对比联想、因果联想等等
思考就是建立连接,以发现一些原本没有发现的东西。
那什么是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就是深一个程度的去思考,去建立全面、更复杂的连接。这里的更全面、更复杂,就是深度思考的“深度”的意义所在。
深度思考就是不断逼近问题本质的思考。
为什么说是“不断逼近”呢?
因为深度思考是一个思考的过程。
很多时候我们都无法做到在第一次对某问题进行思考时就触其本质,但却可以在一次次的自我追问与深度思考后,越来越接近它的本质。
直到有一天终于触及那个本质,并将它言简意赅地表达出来。
深一些程度地去思考,去建立更全面、更复杂的连接。
这里的更全面、更复杂,就是深度思考的意义。
“深”是一个比较性的概念,因此深度思考有两个层面上的深度,一种深度是横向比较的深度,就是你跟别人比,比别人想的全面、想的复杂,得到了比别人深一个层次的想法或认知;另外一种深度是纵向比较的深度,就是你自己跟自己比,得到了以前没有发现的看法或认知。
我们做深度思考,先要做到纵向比较层面的深度思考,获得了以前所没有的想法和认知。
随着纵向比较层面的深度思考越来越深入,逐步地做到第二步,就是比别人思考的更深入,也就是横向比较层面的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有如下三方面的表现:
- 精准的用词和打比方
著名的商业咨询顾问刘润曾说:“所谓洞察本质,就是会打比方。”
只有在洞察事物的本质后,才会联系到大家所熟知的事物,从而打出精妙的比方。
喜欢深度思考的人常会痴迷于一些重要概念的定义。
比如:“什么是爱?”
佛洛姆在他的《爱的艺术》中给“爱”这个概念下了定义:
“真正的爱是要唤起对方的生命力,也就是要丰富别人。”而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罗杰斯对爱的定义则是:“爱是深深的理解和接纳。”
像这样对概念的清晰理解与表述,绝对是经过很多次“深度思考”才能得到的。
比如:“什么是幸福?”
哲学家伊壁鸠鲁说:“幸福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利格曼对“幸福”这个概念的定义也进行了多年的求索和深度思考。
在他的幸福1.0版本中,他认为幸福就是生活满意度,包含三个不同元素:积极情绪、投入和意义。
十年之后,他又提出了幸福2.0。此时,他将幸福定义为生命的丰盈和蓬勃,包含了五个元素:积极情绪、投入、意义、人际关系和成就。
正如我之前所说,深度思考往往不是一次性的思考,更多时候它都是持续的思考状态。在这样持续的思考中,不断逼近问题的本质,直至触及。
- 比一般人有更多更深刻的自我觉知
常常深度思考的人,不论对概念还是问题都会有持续的思考。
这种习惯也会迁移到对自己的探究之中,从而拥有更加深刻的自我觉知。
举例来说,你发现每次只要男朋友拒绝了你约会的要求,你都会非常生气,即使他的拒绝理由十分合理。
这个时候如果能进行深度思考,也许你会发现,每次都生气的根本原因在于你有一个十分强烈的EGO,它让你很难心平气和地接受拒绝。
然后你继续思考,为什么自己会有如此强烈的EGO呢?
这个问题很难马上就有答案,但随着思考的深入和在脑中长时间的停留,你最终会有属于自己的答案。这样的过程就是自我觉知。
- 更能发现规律、趋势以及掩盖其中的不变的东西
看到一件事只想到一件事,看到一个问题只想到一个问题,而不是发现背后隐藏的规律,这样的人显然缺乏深度思考的能力。
我们要深度思考什么?
1、深度思考,要思考这个事物究竟是什么?
思考一个事物是什么,也就是思考这个事物的本质。
多数事物都被其表相所掩盖。表相是纷繁复杂的,我们要层层地剥开掩盖真相的外壳,直达事物的本质核心。
然而一个事物究竟是什么,不是一种绝对的定义,而是一种相对的概念。没有与之相关联的周边事物,你往往就完全不知道这个东西是什么鬼。
所以,深度思考会接着考虑第二个点。
2、深度思考,要思考这个事物跟周边事物有怎样的连接?
世界上的事情都不是彻底孤立存在的,都与周边的人事物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进行深度思考,需要梳理清楚一个事物与其周边种种的联系,找出来它们之间的连接。
连接找到了,分析清楚了,我们能更加清楚的知道这个事物是什么,有什么功用、具备什么特征、带来什么价值。
人类无法理解彻底孤立的事物,因为人类理解事物的方式,就是用自己旧有的经验往新事物上套。新旧能建立连接,就能理解;新旧不能建立连接,就不能理解;新旧能容易地建立连接,就容易理解;新旧很难建立连接,就很难理解。
在思考事物的连接时,我们常常会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它和我有什么关系?这也是深度思考要思考内容的一部分。
3、深度思考,要思考这个事物将会怎么变化?
人类的思考,本来就是为了应对未来的。如果没有未来的概念,人类就会跟其他动物一样,不会去思考了。
进行深度思考,我们就要思考:这个事物接下来会有什么变化?未来会变成什么鬼样子?这就是预测,我们人类是活在预测中的,人类的很多心理机制都是跟人的预测思维有关系的。
如何进行深度思考?
- 向自己发问
数学教育家波利亚认为,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让我们无限的探究下去,从而帮我们形成长期的、一贯的思考路径。
所以,深度思考的关键就在于向自己发问,而且常常不是只问一个问题就结束,而是持续的问下去。
比如:当你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时,你可以先问自己“这个问题的本质是什么?” 然后再一层一层地问下去。
- 情绪的无纷扰
我们只能在水面平静的时候才看得清上面的倒影,也只能在情绪无纷扰的时候才能看得清问题的本质。
- 思考要有持续性和开放性
对于复杂问题,我们往往无法在一次深度思考中完成。相反,我们需要在思考中不断的接纳各种输入,包括自己的阅历、阅读以及与人的交流,然后再思考,再接纳输入,直到最后洞察本质。
从昨天到今天中午,我与几位朋友分别进行了深度对话,帮助他们进行了比较深入的自我认知。其实这也是“深度思考”能力的一种现实转化。
“深度思考”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能力,需要经过长期的自我训练逐步养成。但一旦养成习惯,就不会觉得辛苦,反能成为乐趣。
- 建立更全面连接的深度思考
从建立更全面连接的角度看,要做到深度思考,我们就需要从更多角度、更多可能性去思考,也就是多角度去思考。
首先,要有能够进行多角度思考的视野。
你得知道,看待这个事物,都可能有哪些角度。
这要求你得有丰富的知识积累,这些知识还要能够产生联系,能够不断地杂交、繁衍、生长。
知识积累多了,你思考一件事物时,就可以从各种相关、不相关的角度去思考了。
其次,你还要有一定的多角度思考的框架,并把这些个框架能够运用到思考当中去。
人们在思考时,很难一下子就能把存储到的所有知识都调动起来,因为人们的“内存”有限,难以把“硬盘”里存储的所有知识同时记忆起来并进行处理,只能按照一定的框架、遵循一定的逻辑、顺着一定的线索,把所有的知识点一步一步地调用出来。
所以,平时就要对自己的知识进行梳理、归档,形成一些方法论,在需要使用时,能够轻松调用出来。
- 建立更复杂连接的深度思考
一方面,连接多了、全了,自然也会变得复杂,复杂成一张网;另外一方面,某个简单连接,深挖细节,细化连接,也会变得很复杂。
新建任何一个连接,都需要我们冥思苦想,拨开迷雾,窥见本质。对简单的连接,进行细化思考,更要一点一点的细扣、琢磨。
为此,我们需要做三个方面的努力:
其一,要专注于思考的事物。在思考的事物上投入足够多的有效思考时长,足够的投入才能有所斩获。最好能一次只专注思考一件事情,同时思考多个事情,往往容易因为思考切换而浪费太多的时间,需要投入更多的有效思考时长,才能把事情想清楚。
其二,要保证思考的频次。对思考的东西,要多想多思,反复不断的思考,随时随地随便什么情况,有点时间就去思考;即使明面上不思考,也要放到大脑后台去暗暗的思考;到某个时机,量变引起质变,就打通了某个神经的连接,一切豁然开朗。
其三,一点一滴、逐层逐级的慢慢地、细细地思考。如果不能一下子找到完整的连接、细化的连接,那就一点一点的去思考,逐步的建立连接,逐步的细化连接。不要心急、要有耐心,慢慢来,相信只要方向是对的,结果总会出现的。很多把事情做成的人,都是一点一滴地、慢慢地思考的,通过边做边思考、边逐层深入的方式进行思考。
- 学会运用一些基本的逻辑结构,锻炼自己的思维。
我们可以按照《金字塔原理》这本书里所讲的结构化思考原理来加强自己的思维,这样可以使我们的表达更加层次分明、更加严谨有条理。
结构化思考的主要方法:结论先行、以上统下、归类分组、逻辑递进。
结论先行:就是先表达出自己的结论。
以上统下:就是要有一个有中心的主题句支撑自己的结论。
归类分组:就是分总、总分、总分总的分类表达。
逻辑递进:要求我们按照逻辑顺序把每一组的思想组织起来。
- 从现象思考本质。
我们的性格、思维方式、眼界、信念都是在复杂的生活经历和各种选择中一步步建立的。
只有从小天地走出来,才能拓展自己的视野。
有人说:“花半秒钟就能看透事物本质的人,和花一辈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质的人,注定是截然不同的命运。
一定要记住:不要用你战术上的懒惰试图掩盖你战略上的勤奋!
不走心的努力,最后都是徒劳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