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滑坡的清除加固

对于一些体积较小的工程滑坡,可在对后部未牵引段坡体进行有效加固的基础上,对滑体进行清除,从而有效避免设置抗滑桩等大型工程,提高工程的经济性指标。需要说明的是滑体的清除是建立在对后部坡体不会发生牵引基础上的,否则,一旦滑体清除后可能会加剧后部未变形坡体的牵引发展。下面就用一个案例进行说明。

一、基本情况

某二级公路路基开挖后形成了高约3~10m人工边坡而导致坡体发生了体积约为0.3万方的小型滑坡,在现场放缓坡率对滑体进行清除后,由于后部坡体失去前部支撑作用而导致后部斜坡发生牵引变形,形成了体积约1.5万方的小型滑坡。基于此,不得不再次对滑坡进行治理。

图1 滑坡全貌

滑坡所在自然斜坡坡度约10°~25°。属低中山构造剥蚀地貌。坡体地层岩性自上而下为:1)滑坡堆积层(Qel+dl):为含粗砂粉质黏土混花岗岩碎石、块石。含20~30%云母及石英颗粒,粒径0.5~3mm,厚度4.0~9.5米。2)残坡积层(Qel+dl):为含粗砂粉质黏土,局部混花岗岩碎石、块石。厚度约3.0~5.0米。3)三叠纪侵入岩(r51):为黑云二长花岗岩,全风化砂土状,呈散体结构。

滑区气候属亚热带气候,气候炎热、潮湿,年平均降雨量1211.5mm。勘察场地抗震设防烈度为Ⅷ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为0.30g。

二、病害原因分析
1、滑坡所处地段为黑云二长花岗岩的残坡积体与全风化层,坡体含水量较高,工程开挖路基。组成边坡的地层以黏性土、砂土为主,工程地质条件差,加之开挖路堑形成临空面后,由于岩土体性质软弱和地下水丰富,若不能及时进行必要的工程处治而易造成工程滑坡。
2、路堑边坡开挖后形成了0.3万方的工程滑坡,采取清除滑体的措施是可行的,但由于缺乏相应的支挡和排水工程措施,导致清方后随着边坡高度的增加而导致后部坡体受到牵引而发生更大规模的工程滑坡发生。

三、设计思路

1、滑体规模较小,采用清除是可行的,但在清除时应设置必要的截排水工程措施和必要加固工程进行稳定性补偿,防止坡体出现牵引变形。
2、边坡高度较小,在积极的工程补偿理念基础上,采用轻型支挡结构为主进行处治,即采用锚固工程对清除滑体形成的路堑边坡进行加固。
3、由于地下水及地表水对坡体的稳定性有较大影响,因此,设计强调了截、疏、排地表水和地下水的理念。
四、处治工程措施
1、滑体清方后依据高边坡“固脚强腰锁头”的原则,在一、三级边坡设置抗剪能力较大,适合于含水量较高地层的钢锚管进行加固,从而起到“固脚、锁头”的作用;在二级边坡设置锚索工程对整个边坡的稳定性和高边坡的腰部进行加强,达到高边坡“强腰”的作用。
2、在出水点的边坡坡脚和一级边坡平台部位分别设置仰斜排水孔,对多层地下水进行有效疏排。在坡后设置环状截水沟,有效截排坡后地表汇水。
3、考虑到坡体岩土体较差,在不能及时防护的情况下极易出现牵引变形。故工程处治时严格贯彻“清除一级,防护一级”的理念,防止清方过快造成后部坡体失去支撑而发生牵引变形。
图5滑坡处治工程地质断面图
该滑坡经治理十多年后,根据后期反馈和调查,仰斜排水孔在雨季时出水良好,边坡稳定性良好,显示工程处治有效的,可行的。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