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初二女孩从小频繁转学,如今在校适应不良怎么办?
本案例已通过家属及本人同意公开
01
学生背景
H同学,14岁初二女孩,入学扶禾心理教育4个月。
经家长入学时陈述以及入学后为期15天时间的测试与观察,该同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家长反馈:
小学1-2年级上半学年,在BJ就读;
2年级下半学年,在BX就读;
3-5年级,在MXG就读;
6年级,就读于MXG另一所学校;
7年级,就读于SZ某中学;
8年级,转学至现在的学校就读;
数日前,因不愿去学校,被送入扶禾教育学习。
原因分析
校内人际关系不良;
过度依赖父母;
02
分析与对策
咨询分析
基于对学生当前情况的了解,个案问题产生的核心问题在于不良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是因为社交技能的欠缺,在具体社交情景中不知如何处理,加之依赖父母,拒绝成长与思考,习惯性会说“我不知道”。
前期心理辅导对策考虑以建立稳定、信任的关系为主。
中后期逐渐开展社交能力的训练,帮助个案学会用合适的渠道解决问题的同时,提高个案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
对策研究
首先通过心理咨询辅导,调整学生旧有思维方式,使其认识到自己的心理状况,内在逻辑和对周围的认知。帮助学生找出导致现在结果的源头以及他的应对方式,更新学生认知水平。
其次通过团体心理辅导以及平时和文化课老师的教学互动,使学生重燃对学习的兴趣,保持学习的节奏。
再次通过一对一文化课补习,增强其学习的自信,为能够正常回学校生活和学习做准备,最终落脚点还是学习和自信心的养成。
最后,行为训练贯穿始终,让身体体能增强,有一个精气神。日常生活习惯的训练和走路说话等细节调整,拥有一个精神饱满的风貌传达内在力量。
03
调整历程--心理辅导
个案自幼跟随父母到处求学,转学经历相对较多,期间在不同学校多有过不愉快的社交经历,尤其在国外学习多年,回国后对国内环境不熟悉,加之成长经历中的文化与当前校园文化价值观存在一定差异。
个案本就相对较弱的社交能力,在这种环境中出现更多的困难与价值冲突,因此对学校产生不愉快的体验,产生排斥感。
其次,个案对于父母依赖程度相对较高,很多时候希望得到父母的陪伴与庇护,但并不懂如何直接表达或者表达之后没有达到预期效果。
因此,会变相选择另外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需求,即使这样的方式可能会对自己产生不好的影响,例如选择拒绝上学,一方面可以逃避不愉快的社交情景,一方面可以以此获得父母的关注,满足自己依赖父母的需要。
前期状态:
心理咨询的前期:咨访关系的建立、学生心理状态与行为表现的观察评估、收集个案成长信息、对个案现有情绪的合理疏导。
个案整体适应情况良好,基本清楚自我问题,本身拒绝长大,具体表现为拒绝思考,过度依赖,甚至为了获求父母关注,不去着手解决在学校中遇到的问题,并以此为理由退缩家中,逃避人际麻烦的同时,满足自我被关注的需求,同时,当前阶段,个案也清楚的知道针对自己问题,接下来需要做什么事情。
后续工作将结合心理团辅与个案咨询,通过团体力量帮助个案发现问题,通过个案咨询,帮助个案梳理和思考自我问题,以及自己针对问题所可以采取的应对策略的思考与探寻。
整体而言,这一阶段,个案进步较大,也在努力克服自身问题,从最基本的日常自理开始着手,逐渐锻炼个体自我管理的能力!
中期状态:
基于个案拒绝上学问题,前期工作中发现,不去上学只是表面现象,真正导致个案拒绝上学的原因在于在校期间不良的人际关系以及对父母的过度依赖。
当前阶段,在不断促使个案对自我问题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使得个案基本明晰自己的问题何在,也清楚自己在本阶段需要做什么事情,完成什么目标,在与老师建立良好咨询关系的基础上。
当前阶段,通过借助同学力量,观测到个案在人际关系问题的处理上,技巧欠缺,人际能力较弱,并非像个案所言,自己也不知道怎么了,同学就对自己很不友好,甚至辱骂,攻击和排挤她。
能够借助同伴资源,这也是封闭矫治一个极大的优势,我们可以相对容易的获得更加精确的信息,与此同时,个案自己也承认,同伴在此阶段确实给到自己压力了。
起初,个案仍惯用自己原有人际认知以及行为模式来应对相应问题,但是在心理咨询的引导之下,逐渐意识到自身问题所在,并开始梳理自我问题,以心理作业的形式开始对认知及行为实施调整。
后期状态:
正如前期所述,从整体情况来看,个案拒绝上学实为关系问题,其一,是与父母关系,其二,是与同伴关系。
故,针对个案自身问题,对其开展的相应训练主要集中在人际关系能力的提升上。
当前阶段个案情绪状态相对稳定,在厘清自身问题的基础上,不断寻求解决之道,从理论上来说个案十分清晰自己可以做什么,需要做什么,但是在实际训练中,受原有习惯性行为的影响较大,落实情况并不理想!
但并非当前阶段的咨询无效,从正常角度来说,训练一个习惯了右手吃饭的人,开始用左手吃东西,他还是会不自觉地伸出右手去抓食物,因为他对新的方式并不熟悉,这种熟悉需要一定的时间,与此同时,在相应的训练方面,会进行实时的监督,帮助个案更快熟悉新模式。
03
调整历程--文化课辅导
H同学的饮食、睡眠及人际关系均良好,能够保证按时作息、规律饮食,情绪较平稳,没有太过激烈的情绪反应,能够正常参加校内相关安排,例如课程学习以及体能训练等等。
整体而言,情绪状态基本稳定,课间活动参加相对较少,但是基本建立同伴关系,与寝室同学、授课老师关系均良好,适应情况良好。
通过一对一教学,将知识点强化、细化、条理化,解决基础不扎实问题,提高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掌握学习方法,全面提升综合实力、整体水平。
对一些基础不牢的学科进行基础式学习,对掌握比较好的科目,进行超常学习。
另外,一对一教学还有另一个任务就是检验学生人际互动模式调整,从被动到乐观积极的和老师互动转变。
04
调整历程--行为习惯训练
日常观察发现,学生饮食、睡眠及人际关系均良好,能够保证按时作息、规律饮食,逐渐开始建立人际关系。
同时对于此次来到扶禾教育的目的开始有所思考,但明显能够发现,个案习惯将原因都归结在外在,对自我问题并不能进行相对深刻的认识,始终觉得需要改变的是环境,自我改变的愿望并不强烈,同时,一心想要回家。
整体而言,学生仍在环境适应期,以上表现均属正常表现。
后续针对学生生理与心理发展的需要,有计划地、具体地、持久地进行养成教育,规范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思维习惯、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劳动习惯、卫生习惯、锻炼习惯、自省习惯等具体化了的素质因素。从习惯着手,逐渐影响学生的性格和价值取向,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责任性。
采取行为主义疗法,包括阳性强化和负性惩罚等方法,强化和塑造良性行为,如对时间管理,自己生活的安排等。还包括:
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
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
友爱同学,学会同学间的相互尊重与帮助
在学习和生活上和同学相互照顾,相互帮助
树立独立意识,自我管理生活
遵守学校作息时间,按时起床、出操、上课,养成良好遵纪习惯,热爱劳动,积极参加公益活动
05
调整历程--兴趣爱好培养
艺术类课程:音乐/美术/钢琴/吉他/舞蹈/书法/演讲等
体育类课程:篮球/羽毛球/兵乓球/桌球/跑步/跳绳/自由搏击/瑜伽/健身等
益智类课程:棋类/推理/阅读/活动/手工等
陶冶情操,增强自信心
陶冶情操,保持健康的心态,充分发挥个体的积极性、创造性和主动性,从而提高自信心和价值观,使个性在融洽的氛围中获得健康、和谐的发展;
培养严谨的思维
从培养孩子的思维上面讲,兴趣爱好可以让孩子在学习新的知识过程中,形成严谨的思维,在遇到困难时我们会认真探索、钻研、寻找答案直至解决问题。
增强意志力
健康的兴趣爱好,可以使孩子在生活中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培养孩子顽强的毅力,沿着自己的目标坚强地走下去。
06
后期反馈
心理咨询观察发现个案依旧在试图寻找可以撒娇耍赖的空间,在得不到回应时,自己完全有独立思考如何处理问题的能力!这也是个案在当前阶段人际训练中取得初步的成果。
从习惯性寻求帮助转变为开始坚持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同时,从人际训练的另一维度来讲,个案在对他人的情绪识别上能力有所提升。
以上效果,值得可喜,但同时也需要我们注意的是,当前阶段效果的取得并非一劳永逸,后续的保持与巩固才是个体健全人格形成的良性发展!
后续家庭教育建议
首先,在与父母关系上来看,个案生理年龄与其心理年龄存在一定差距,习惯使用幼年获得愉快经历的方式满足当下的愿望。
众所周知,在个体发展过程中,不同年龄阶段会发展出相应的行为模式,并且模式发展会趋向逐渐高级的方式。
但当个体发展受阻时,会习惯退回到原来的模式,我们称之为“固着”,此时,如果存在这种空间,个体的这种模式便会得到强化,会潜在的认为这种方式是最有效的,这是不利于个体社会性功能的发展的!
尤其在个体进入青春期,自我意识不断发展的阶段,家长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减少控制,为孩子创造能够自主的环境;
帮助孩子树立内在目标,让内在目标带领内心,自觉自发的行动;
设定难度适中的任务,这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斗志;
接收即时反馈:游戏会让一个孩子着迷的原因之一就是它有一套即时的反馈机制;做得好就升级或得到奖赏,而做错就会受伤、降级甚至“死掉”。因此,对于孩子的努力与进步,一定要给予及时的认可与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