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叶敷方,艾叶饮,艾附暖宫丸

艾叶生姜煨鸡蛋,艾叶鸡蛋汤,艾叶敷方,

保婴艾叶汤,艾叶饮,艾汁方艾汁涂方,艾叶粥

艾叶洗剂,地黄艾叶汤,艾叶煎丸,艾叶丸,艾烟丸

艾茸敷法,艾梅饮,艾硫丸,艾煎茯苓散,艾附暖宫丸

《医方考》艾煎茯苓散

煎汤,调茯苓末一钱服。

别处无汗。独心孔一片有汗者,此方主之。

此是心火自旺,膈有停饮。火热蒸其湿饮,故令此处有汗。茯苓甘而淡,甘能养心,淡能渗湿艾叶而涩,香能利气,涩能固津。

引用:《医方考》艾煎茯苓散

下载:《医方考》chm电子书

《圣济总录》:地黄艾叶汤

【别名】艾叶汤

【处方】熟干地黄(焙)2两,艾叶(炒)2两,人参1两,地榆1两,干姜(炮裂)1两,阿胶(炒)1两,当归(切,焙)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下血不止腰腹疼痛

【用法用量】艾叶汤(《普济方》卷三四四)。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五

《圣惠》卷二十八:艾叶煎丸

【处方】艾叶4两(微炒),白头翁1两。

【制法】上为末,用米醋3升,先熬药末一半成膏,后入余药末相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劳,脐腹疼痛,或时泄痢;兼治妇人劳后带下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二十八

《魏氏家藏方》卷十:艾茸丸

【处方】白艾叶(细锉末,醋半盏同煮,醋尽为度)半两,当归(去芦,酒浸)半两,赤芍药半两,吴茱萸(汤泡7次,炒)半两,肉桂(去粗皮,不见火)半两,天雄(炮,去皮脐,锉,再炒)半两,没药(别研)半两,荜茇半两,木香(不见火)半两,沉香1分(不见火)。

【制法】上为细末,醋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下脏久虚,沉寒痼疾。

【用法用量】每服50丸,空心温酒。盐汤送下。

【摘录】《魏氏家藏方》卷十

《内经拾遗》:艾梅饮

【处方】蕲艾4钱,乌梅1个(上钻1孔)。

【功能主治】大便下血

【用法用量】以蕲艾包乌梅,用线扎定,水2钟,煎8分,空心温服。

【摘录】《内经拾遗》卷一

《圣济总录》卷五十二:艾茸丸

【处方】木瓜20枚(去皮核,作瓮子),甘菊花(为末)1斤,青盐(研)1斤。

【制法】将甘菊花并青盐填满木瓜瓮子内,置笼床内蒸,以木瓜烂为度,研成膏,再入新艾茸2斤,搜和为丸,如梧桐子大,晒干。

【功能主治】肾脏虚冷,气攻腹胁,胀满疼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五十二

《金鉴》:艾茸敷法

【别名】艾叶回阳散

【处方】硫黄5钱,雄黄5钱,艾茸1斤。

【功能主治】黑陷而不痛者

【用法用量】艾叶回阳散(《古方汇精》卷二)。

【摘录】《金鉴》卷六十二

《杨氏家藏方》:艾硫丸

【处方】熟艾10两(用糯米1升煎成粥,浇在艾上,用手拌令匀,于日中晒干),附子(炮,去皮脐)2两,生硫黄(别研极细)2两,干姜10两(炮)。

【制法】上为细末,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去邪养正,补真益脾。主髓冷血虚脚弱,及伤冷心腹疼痛霍乱吐利自汗气急,下元久虚,小便频数;妇人冲任不足,月水衍期,腹胁刺痛崩漏带下,全不思饮食;兼治伤寒阴证手足厥冷脉微自汗

【用法用量】每服30丸或50丸,食前温米饮送下。

【摘录】《杨氏家藏方》卷九

《圣济总录》卷九十:艾叶煎丸

【处方】艾叶(炒)4两,当归(切,焙)1两,干姜(炮)1两。

【制法】右为末,用米醋3升,入药末一半,熬成煎,后入余药末相和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冷劳,心腹疼痛,或时泄痢;兼治妇人下经冷,带下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食前温粥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九十

《圣济总录》:艾烟丸

【处方】黄连(去须)1两半,杏仁(汤浸,去皮尖双仁,炒,研)14粒,胆矾(研)半豆许,铅丹(研)半两,腻粉1分。

【制法】上药再同研匀,入粟米粥和,以艾烟熏之,为丸如鸡头子大。

【功能主治】赤目。

【用法用量】每用1丸,以绵裹井花水浸,点眼。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四

《民间方》:艾叶粥

【处方】干艾叶15克(鲜者30克)南粳米50克红糖适量

【制法】艾叶煎取浓汁去渣,与粳米、红糖加水煮为稠粥。

【功能主治】温经止血散寒止痛。适用于妇女虚寒性痛经月经不调小腹冷痛等。

【用法用量】月经过后3天服,月经来前3天停。每日2次,早晚温热服

【注意】凡阴虚血热者不宜服用。

【摘录】《民间方》

《中医皮肤病学简编》:艾叶洗剂

【处方】艾叶62g,雄黄6g,防风62g,花椒6g。

【功能主治】慢性湿疹、过敏性皮炎、泛发性神经皮炎。

【用法用量】煎水熏洗。

【摘录】《中医皮肤病学简编》

《民间方》:艾叶鸡蛋汤

【处方】艾叶50克 鸡蛋2个 白糖适量

【制法】将艾叶加水适量煮汤,打入鸡蛋煮熟,放白糖溶化即成。

【功能主治】温肾安胎。适用于习惯性流产。

【用法用量】每日晚睡前服。

【摘录】《民间方》

《民间方》:艾叶生姜煨鸡蛋

【处方】艾叶15克 生姜25克 鸡蛋2个

【制法】将上3味加水适量同煮;待鸡蛋熟,剥去壳,复入原汤中煨片刻。

【功能主治】温经,止血安胎散寒。适用于崩漏胎动不安、习惯性流产。

【用法用量】吃蛋饮汤,每日2次。

【摘录】《民间方》

《普济方》卷三九六:保婴艾叶汤

【处方】陈艾叶(炒)1两,当归1两,干姜半两,木香半两,厚朴(制)半两,肉豆蔻半两,草果半两,良姜1两,丁香1两,甘草5分。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小儿冷痢肚痛

【用法用量】粟米煎服。

【摘录】《普济方》卷三九六

《永类钤方》卷二十一:保婴艾叶汤

【处方】陈艾叶(炒)1两,当归1两,干姜半两,木香半两,制厚朴(锉)半两,肉豆蔻半两。

【制法】上为末。

【功能主治】冷痢肚痛

【用法用量】粟米煎服。

【摘录】《永类钤方》卷二十一

《圣惠》:艾叶敷方

【处方】艾叶(挼令碎)。

【功能主治】中恶,遁尸,心腹及身体痛甚不知痛处,手摸按之,即知痛处,短气不语。

【用法用量】着痛上,令厚2寸,以熨斗纳着灰火熨艾上,令热透,如冷即再熨之。

【摘录】方出《圣惠》卷五十六,名见《圣济总录》卷一○○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艾叶饮

【处方】艾叶当归(切,焙)、人参生干地黄(焙)、地榆干姜(炮)、阿胶(炙令)各等分。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半产后,恶露不断,心闷气短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不拘时候。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圣济总录》卷一五四:艾叶饮

【处方】艾叶(陈者)半两,干姜(炮)3分,当归(炙,锉)3分,芎藭1两。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妊娠漏胎,淋沥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以水1盏,加生姜1枣大(拍碎),同煎至7分,去滓热服,空心、日午、晚各1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四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艾叶饮

【处方】艾叶(焙)1两半,当归(切,焙)1两半,黄连(去须)1两半,龙骨1两半,诃黎勒皮1两半。

【制法】上为粗末。

【功能主治】血痢不止,少腹 (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3钱匕,水1盏,煎至7分,去滓温服。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证类本草》:艾汁方

【处方】生艾(捣,取汁)。

【功能主治】下蛔。主蛔虫,或心如刺,口吐清水

【用法用量】取肥香脯1方寸片,先吃,令虫闻香,然后即饮1升。

【摘录】方出《证类本草》卷九引葛氏方,名见《圣济总录》卷九十九

《圣济总录》:艾汁涂方

【处方】艾1两(锉细)。

【功能主治】一切

【用法用量】以酽醋半升,煎取浓汁,去滓,涂摩上,日3-5次。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三七

《圣惠》卷五十九:艾叶丸

【别名】伏龙肝丸

【处方】艾叶1两(微炒),黄连1两(去须,微炒),木香1两,地榆1两(锉),伏龙肝1两,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当归1两(锉,微炒),赤芍药1两,黄芩1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痢腹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伏龙肝丸(《圣济总录》卷七十五)。

【摘录】《圣惠》卷五十九

《圣济总录》卷一五七:艾叶丸

【处方】艾叶(炙)1两,干姜(生)1两,厚朴(去粗皮,生姜汁炙)半两,益智(去皮)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妊娠小便利,少腹急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送下,以饭压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一五七

《鸡峰》卷十五:艾叶丸

【处方】艾叶半两,赤芍药半两,干姜半两,附子半两,陈皮1两,当归1两,川芎3分,吴茱萸1分,甘草1分。

【制法】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血虚腹胁 (疒丂)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酒或醋汤送下。

【摘录】《鸡峰》卷十五

《鸡峰》卷十:艾叶丸

【处方】艾叶4分,赤小豆4分,当归4分,阿胶4分。

【制法】上为细末,水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失血。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空心米饮送下。

【摘录】《鸡峰》卷十

《圣惠》卷七十二:艾叶丸

【处方】艾叶1两(微炒),鳖甲1两半(涂醋,炙令黄,去裙襕),当归1两(锉,微炒),卷柏1两半,白龙骨2两,附子1两(炮裂,去皮脐),干姜1两(炮裂,锉),赤芍药3分。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腹肚胀满脐下 (疒丂)痛,大便下血不止。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粥饮送下。

【摘录】《圣惠》卷七十二

《圣济总录》卷七十六:艾叶丸

【处方】艾叶(炒)3分,黄连(去须,炒)3分,木香(一半生,一半炒)3分,肉豆蔻(去壳)3分,地榆(锉)1两,阿胶(炙燥)半两,当归(切,焙)半两。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赤白痢,血多,痛不可忍

【用法用量】每服30丸,米饮送下。

【摘录】《圣济总录》卷七十六

《圣惠》卷八十:艾叶丸

【处方】艾叶1两(微炒),熟干地黄2两,代赭石1两半(细研),干姜1两(炮裂,锉),芎藭1两,阿胶1两(捣碎,炒令黄燥),牛角角思)2两(烧),牡蛎1两(烧为粉)。

【制法】上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产后恶露不绝,腹 (疒丂)痛,气息乏力。

【用法用量】每服30丸,食前以温酒送下。

【摘录】《圣惠》卷八十

《奇方类编》艾附暖宫丸

赤白带下虚寒之症。

香附六两(煮) 艾叶三两(煮) 当归三两(酒浸) 川芎二两 白芍二两(酒炒) 续断一两五钱 生地一两(酒蒸) 黄 三两(炒) 吴萸(泡去苦味)二两 官桂五钱

以上共为细末,醋糊为丸,子大。每服五十丸,空心白汤下。

引用:《奇方类编》艾附暖宫丸

《中国药典》:艾附暖宫丸

【处方】艾叶(炭)120g 香附(醋制)240g 吴茱萸(制)80g 肉桂20g 当归120g 川芎80g 白芍(酒炒)80g 地黄40g 黄芪(蜜炙)80g 续断60g

【性状】为深褐色至黑色的小蜜丸或大蜜丸;气微,味甘而后苦、辛。

【炮制】上十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g粉末加炼蜜110~130g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

【功能主治】理气补血,暖宫调经。用于子宫虚寒,月经不调,经来腹痛带下

【用法用量】口服,小蜜丸一次9g,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3次。

【规格】大蜜丸每丸重9g

【贮藏】密封。

【摘录】《中国药典》

《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艾附暖宫丸

【处方】艾叶(大叶者,去枝、梗)90克 香附子(去毛)180克(俱要合时采者,用醋1升,以石罐煮一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焙干)吴茱萸(去枝、梗)大川芎雀脑者)白芍药(酒炒)黄耆(取黄色、白色软者)各60克 当归(酒洗)90克 续断(去芦)45克 生地黄30克(酒洗,焙干)官桂1.5克

【制法】共为细末,米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经暖官,养血安胎。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浊面色萎黄四肢疼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月经不调,血无颜色,肚腹时痛,久无子息。(不孕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空腹时用淡醋汤送下。

【注意】服药期间,忌恼怒、生冷。

【摘录】《仁斋直指附遗》卷二十六

《直指附遗》卷二十六:艾附暖宫丸

【处方】艾叶(大叶者,去枝梗)3两,香附(去毛)6两(俱要合时采者,用醋5升,以瓦罐煮1昼夜,捣烂为饼,慢火焙干),吴茱萸(去枝梗)2两,大川芎(雀胎者)2两,白芍药(用酒炒)2两,黄耆(取黄色、白色软者)2两,川椒(酒洗)3两,续断(去芦)1两5钱,生地黄(生用)1两(酒洗,焙干),官桂5钱。

【制法】上为细末,上好米醋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温暖子宫,调经止痛。主妇人子宫虚冷,带下白淫面色萎黄四肢酸痛倦怠无力饮食减少经脉不调,血无颜色,肚腹时痛,久无子息

【用法用量】每服50-70丸,食前淡醋汤送下。

【注意】戒恼怒、生冷。

【摘录】《直指附遗》卷二十六

《回春》卷六:艾附暖宫丸

【处方】南香附米1斤(4两醋浸,4两汤浸,4两童便浸,4两酒浸,各浸1宿,焙干),北艾叶(焙干,捣烂,去灰,醋浸,炒)4两,当归1两,川芎1两,白芍(酒炒)1两,熟地黄姜汁炒)1两,玄胡索子(炒)2两,甘草(生用)8钱。

【制法】上为细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妇人子宫虚寒,经水不调小腹时痛,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每服70-80丸,空心米汤送下;酒亦可。

【摘录】《回春》卷六

《女科切要》卷二:艾附暖宫丸

【处方】艾叶、香附(四制)、玄胡、熟地甘草

【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血癖;子宫虚寒,经水不调,小腹时痛,赤白带下。

【用法用量】每服80丸,米汤送下。

【摘录】《女科切要》卷二

《古今医鉴》卷十一:艾附暖宫丸

【处方】南香附子(去毛净)1斤(分4制:酒浸4两,醋浸4两,盐汤浸4两,童便浸4两,3日焙干,为细末),北艾叶(温水洗净、焙干,研烂,筛去灰,醋浸,炒干)2两,当归(酒洗)2两,川芎2两,白芍(酒洗)2两,熟地2两。

【制法】上为末,醋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功能主治】理气补血调经种子。主妇人百病妇人经水不调,临行作痛,子宫虚冷,不能孕育。

【用法用量】每服80丸,淡醋汤送下。

【各家论述】1.《医林纂要》:四物以荣肝血,艾、附以暖子宫,醋以敛之,使不妄行。要以温养子珠,而为生物之本。

2.《成方便读》:凡妇人调经一法,首先理气,以气顺则血亦顺也。夫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难于生育,温则易于成孕。故方中以香附理气分,艾叶暖子宫,合四物而用,宜乎可治以上诸证也。

【摘录】《古今医鉴》卷十一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