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读|艾蒿 期期艾艾
艾蒿(àihāo)
艾本义指艾蒿,又称冰台、医草、甜艾、灸草、海艾、白艾、蕲艾等,是菊科蒿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分布极广,几遍及全国。我国现有艾蒿约180余种,以北艾、海艾、蕲艾、祁艾为代表的品系被称为“四大名艾”。从用途上艾蒿又分为药用艾蒿和食用艾蒿两种,药用艾蒿的出绒率更高,更适合制作用于艾灸等的药物产品;艾的嫩芽及幼苗可用作菜蔬适于制作艾米果、艾窝窝等食品及调制凉菜。艾全株可入药,特别是艾叶晒干捣碎得“艾绒”,可制艾条供艾灸用,也可作“印泥”的原料。此外全草可作杀虫的农药或用于薰烟消毒。艾叶中提取的艾叶油,可做为多种香水、化妆品的原料。逢端午节除了吃粽子佩香包以外,南北国人均有在门上插、挂或身上佩戴艾草的习俗。
有关艾的由来,还有一段传说。相传武王有一位名医叫萧艾,有一天,他泻痢多日卧倒于军帐中,为了医治病情危急的将士而带病出诊,却不小心被驱蚊的野草火堆绊了一跤,被火烧伤。但当他给将士诊治时,意外地发现自己的病痛痊愈了,只在身上留了些烫伤的疤痕。于是他突发奇想,用无名野草点火烧灼病患身体的相应位置,凡是被烧灼过的将士病情都好转了,武王大赞萧艾,萧艾不敢居功,答日:“此乃野草之功。”武王乃宣告全军:“野草本无名,从今以萧艾、艾蒿之名名之。
期期艾艾(qī qī ài ài)
成语“期期艾艾”形容口吃的人吐词重复,说话不流利。如:感情的激动使我说话期期艾艾了(茅盾《腐蚀·十月十日》)。这个成语是两个故事的“集合”,而且都来自有口吃的历史人物。
“期期”来自汉代大臣周昌的故事。周昌,沛县(今属江苏)人。秦末,他在农民战争中归依刘邦,后升至御史大夫,封汾阴侯。周昌为人正直,敢于直言。但他口吃,说起话来很费劲。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后,有一个宠妃戚姬生了个儿子叫如意。刘邦就想废掉原来的太子,改立如意为太子。于是,上早朝时,刘邦就说了这件事儿。不料,众臣皆反对。曾侍秦的博士叔孙通说:“太子天下本。本一揺天下振动。奈何以天下为戏!”这时,周昌也出来说话,他本来说话就有点口吃,言语表达很吃力,最后说急了,他脱下官帽道:“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诏!”这一结巴,反而把满朝文武百官都逗笑了,刘邦也跟着笑了,于是这件事就暂时被搁置了。
“艾艾”来自三国时魏将邓艾的故事。邓艾,义阳郡棘阳(今河南新野)人。公元263年,他与钟会分别率军攻打蜀汉,邓艾率先率军偷渡阴平进入成都,使得蜀汉灭亡。后来邓艾遭到政敌钟会陷害,因此招司马昭的疑忌而被杀。不过,此前他与司马昭的关系还是不错的。《世说新语·言语篇》中记载:邓艾有口吃的毛病,说话时称自己总是“艾…艾…”。有一次他在洛阳参加司马昭的聚会,交谈时,他又开始“艾……艾……”。司马昭就跟他开玩笑:“你老说艾艾,到底是几个艾?”邓艾也不示弱,说:“凤兮凤兮,难道不是一个凤?” 另一种说法源于《三国演义》第一百一十七回《魏主政归司马氏,姜维兵败牛头山》:懿(司马懿)戏谓曰:“卿称艾艾有几艾?”艾应声曰:“凤兮凤兮”,故是一凤。其资性敏捷,可见一斑。
后来,人们把这两个故事揉和在一起,便产生了成语“期期艾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