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之闻诊

闻诊,包括闻声音和臭气味两方面。前者凭听觉以诊察病人的语言、呼吸、咳嗽等声音;后者凭嗅觉以诊察病人和病室的气味,以及病人的排泄物等,来鉴别疾病。

古代的闻诊,主要以五声五音的相应与相应,来辨别五脏的病变。汉代张仲景以病人的语言、呼吸、喘息、咳嗽、呕吐、呃逆、肠鸣、呻吟等作为闻诊的主要内容。后世学者更将口气、鼻气、痰气以至各种分泌物。排泄物等异常的气味,列入闻诊范围。

一、听声音

声音的发出,和肺、喉、会厌、舌、齿、唇、鼻等有直接关系。但闻诊不仅以诊察这些器官的变异为满足,因为声音与内脏有密切关系,根据声音的变异,可以进一步观察整体的变化。

1、正常的声音

人体构造虽然相同,但个体也有其特点,因而声音也有大小高低清浊的不同,这是生理的特点,与疾病无关。正常的声音,发声自然,音调和畅。

声音与情志的变化也有关系。如喜时发声欢悦而散;怒时发声忿厉而急;悲衰则发声温柔而和。这些因一时感情触动而发的声音,也属于正常范围,与疾病无关。

2、病变的声音

1)发声:病初起便声哑的,多是外感风寒,肺气不宜;久病失音,多是肺脏亏损。发声音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或因外寒或因邪热盛);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数虚证(或因内寒,或邪去正伤)。鼾声不醒,手撒遗尿,多是中风入脏证,小儿轻发惊呼,发声尖锐,表情惊恐;多是惊风证。病人呻吟,多是身有痛楚,嗳声噫气,多属胸脘不畅。

2)语言:从病者的语言,可以鉴别表里、寒热、虚实。

外感:声高而有力,前轻后重的,是外感证。

内伤:声音低怯,前重后轻的是内伤证。

寒证:一般不愿多说话。

热证:一般好言多语。

虚证:语言微小,说话断续。

实证:发言雄壮。

笑骂狂言,语无伦次,登高而歌,弃衣而走的是阳证狂病(伤寒,蓄血也会发狂),语言错乱,精神恍惚,喜怒无常,或闭户独居,不欲见人的,是阴证癫病。

神识不清,语无伦次,说话声高有力的,是“谵语”,属实证;精神衰疲,语声重复,发音无力或不相接续的,是“郑声”,属虚证。

3、呼吸

病者呼吸如常,是形病而气未病;呼吸异常,是形气俱病。外感邪气有余,则呼吸俱粗;内伤正气不足,则呼吸气微。一般以气粗为实,气微为虚。但久病肺肾将绝。其气亦粗而断续,不是实证;热在心包,其气亦微而昏沉,便非虚证。总之,要结合其他诊法来鉴别。

呼吸的病态还有:喘、哮、上气、短气等等。

1)喘:主要是呼吸困难,张口抬肩,不能平卧。喘有虚和实德的分别,实喘发作急骤,体壮脉实,肺胀气粗,声高息涌,惟以呼出为快,多属肺有实热,或痰食内停。虚喘来势缓慢,怠倦脉虚,喘而气怯,声低息短,但得引一长息为快,属虚证。

2)哮:哮以喘续断声高,有“呀呷”声音,多是痰饮内伏,更感外寒,束于肌表引动伏饮而发。也有由于感受外邪,失于表散,末于肺经所致的,或久住寒湿地区,或过食酸、生冷都可发生哮证,哮证往往时发时止,缠绵难愈。

3)上气:上气是气逆于喉间,致气道窒塞,气息急促,咳逆上气,时时吐浊,但坐不得卧的,是胸膈有痰饮。火逆上气,咽喉不利的,是阴虚火炎,外邪束于皮气,肺气不舒而内壅,与津液相并,也可出现上气证状(多兼身肿)。

4)短气:呼吸比平常人急而短,数而不能接续,似喘而不抬肩,似呻吟而无痛楚。呼吸虽急而无痰声的,叫做“短气”。短气而渴,四肢历节痛,脉沉是胸中有留饮。体虚气短,小便利者,是肺气虚,伤寒心腹胀满而短气,是邪在里,属实证;腹濡满而短气,是邪在里,属虚证。

5)少气:呼吸微弱短而声低,其状态比较自然的叫做“少气”(或叫“气微”),即古人所说的“少气不足以息”,少气主诸虚不足,是身体衰弱的表现。

4、咳嗽

咳嗽是肺脏疾患的主要证状之一。咳嗽的病理变化较多,从咳嗽的声音和兼见证状,可以鉴别寒热虚实。

咳嗽的声音重浊,痰清白,鼻塞不通,多是外感风寒。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咳出,咽喉干痛,鼻出热气,多是肺热。

咳有痰而声低,痰多容易咳出,是寒咳,或是湿咳痰饮。但咳出白沫,或无力作咳,咳便气促的,是肺虚病候。

干咳无痰,或咳出少许粘液,是燥咳或火热咳嗽。

咳气不畅,多是肺气不宜。

咳声阵发,发则连声不绝,甚则呕恶咳血,是肺实病候。

5、呕吐

前人把呕、吐、干呕三者加以区分:认为有声有物的是“呕”,有物无声的是“吐”,有声无物的是“干呕”,三者的声音不同,呕吐的原因很多,凡足引致胃气上逆的,都可以发生呕、吐或干呕。从呕吐的声音,可分寒热虚实,虚寒证的呕吐,吐热徐缓,声多微弱;实热证的呕吐,吐势较猛,声音状厉。但还要四诊结合,才能判别呕吐的真正原因,有些还要追查其饮食,是否因中毒而引起。

6、呃逆:唐代以前称为“噦”。有气上逆从咽喉出,发生一种不由自主的冲激声音,其声呃逆,故后世称之为“呃逆”。是胃气上逆所致。

呃逆的声音,有高低长短和间歇时间长短的不同,据此可诊察病情的虚实寒热。

呃逆不高不低,病人神情气夾,无其它兼见证候,往往出于一时气逆,或偶然食后触冒风寒或食时咽动促所引起。这些都是偶然现象,或病邪十分轻浅,不治自愈。若久病闻呃,多属危重,临床上必须注意。

呃逆而舌苔白,脉迟,手足冷口中和,或受冷气即发的,是寒呃。

呃声高而短,燥、渴、脉数是热呃。

呃声低而长,脉象无力,兼见证得,是虚呃。

呃声强,气盛,脉象滑实,多是实呃。

7、嗳气

嗳气古名“噫”,是气体自胃向上,出于喉间而发声。其主病有:

寒气客于胃——《灵枢.口间篇》:“寒气客于胃,厥逆以下上散,复出于胃,故为噫。”

汗出下后胃气不和——《伤寒论》:“伤寒发汗若吐若下解后,心下痞鞭,噫气不除。”

宿食不化,多于食后嗳气腐臭气——《诸病源候论》:“谷不消胀满而气逆,所以好嗳而吞酸?”

嗳气无酸腐气味,属胃虚气逆多见于老人。

8、太息

时发长吁短叹声音,常由情志抑郁胸怀不舒所致。

9、喷嚏

喷嚏由肺气上冲于鼻而作,外感风寒,多见于此证。外感入里而有喷嚏者,其病易愈。

二、嗅气味

嗅气味,分病体的气味与病室的气味两种,都是指和病有关的气味而言。病室的气味,是由于病体本身或其排泄物所发出,气味从病体发展到病室,可以说明病的沉重情况。

1、病体的气味

1)口气:正常人谈话时不会发臭气,如口臭,多属消化不良,或有龋齿,或口腔不洁。咄酸臭气的,是胃有宿食。咄臭秽气的,是胃热。口出腐臭气的,多是内有溃腐疡疮。

2)汗气:病人身有汗气,可知可己会出汗。汗有腥膻气,是风湿热久蕴于皮肤,津液受到蒸变的原故。

3)鼻臭:鼻出臭气,流浊涕经常不止的,是鼻渊证。

4)身臭:应检查病体是否有溃腐疮疡。

有些异常的气味,病者也能自觉。因此对于排泄物如痰涎,大小便,妇人经带等的异常气味,通过问诊(问病人或其家属)也可以得知。如咳吐浊痰脓血,有腥臭气的为肺痈。大便臭秽为热;有腥气为寒,小便黄赤浊臭,多是湿热。屁出酸臭,多是宿食停滞,妇人经带有臭气的是热;有腥气的是寒。

2、 病室的气味

瘟疫病开始,即有臭气触人,轻则盈干床帐,重的充满一室。病室有腐臭或尸臭气味的,是脏腑败坏,病属严重,病室有血腥臭,病人多患失血证。但病室气味,往往与卫生工作搞得不好有关,也应加以注意。

小结

声音的产生,主要在“气”。

由于气有盛衰,所以声音就有强弱病人的声音,一旦出现异常时,可根据其高低清浊、轻重、缓急,以及谵语、郑声、呼吸、咳嗽、呃逆、嗳气等证,以辨别邪正虚实与内脏的病变。

但也有与病无关的,如生理上的缺陷和感情上的变动,以及发言、习惯等等又加以识别。

对气味的嗅诊,同样有辩证的意义。如对话的口气,以及痰涕便溺的腥臊臭秽等等,每容易引起旁人注意,而医生更当据以辨别虚实寒热。

(0)

相关推荐

  • 《百日学中医诊断》2.1. 闻诊 闻声音

    第 二周 1  闻诊 什么叫闻诊? 闻诊就是医生用听觉和嗅觉诊察病人有关的声音.语言.呼吸.咳嗽.呕吐.呃逆.嗳气.太息.喷嚏.肠鸣等各种声响;嗅气味指诊察病人散发出的气味以及分泌物.排泄物的气味. ...

  • 15.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之问诊

    医生对于病人自诉病情之后,对病人家属进行有目的的查询病情,就是问诊.<灵枢.师传篇>早就提出"临病人问所便".后经历代医家的不断发展和补充,内容更加充实,问诊便成为了四 ...

  • 16.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之切诊(一)​

    下面我们再来谈谈这个把脉. 现代人把它看得很玄,都说光号脉就能知道什么病.应该怎么治,不用病人开口说话,有的人更以此来作为考量这个医生是不是有本事的唯一标准,"他说不出来就是他医术不好,我找 ...

  • 17.中医诊法之谜——望闻问切之切诊(二)

    二.有力量还是没有力量 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有没有力量的问题 这个有没有力又怎么个玩法呢?根据上次说的,当我们找到了脉之后,不是就此打住了的,还要继续搞点小动作.什么动作呢?就是还得再慢慢加力向下按按,然 ...

  • 中医诊法有望闻问切四种,翡翠也有它的“三看诊法”

    各类翡翠玉石知识应有尽有,至少价值上万元,让您快速成为珠宝高手 现在限时免费领取,数量有限,领完为止,不容错过,长按二维码加微信即可领取 中医诊法有望.闻.问.切四种,翡翠也有它的"诊法&q ...

  • 听声辨疾病!中医诊法,讲究望、闻、问、切...

    听声辨疾病! 中医诊法,讲究望.闻.问.切四诊合参. 其中闻诊,除了用鼻子的嗅觉判断疾病外: 还有一种听声音判断疾病的方法:   发怒爱喊--肝火旺 总是哼唧--肾不好 哭泣不止--肺气弱   笑太多 ...

  • 第二讲 中医思想之谜——阴阳五行-天下无疾之《零起点学中医》

    目录 体验--中医入门之道 第一讲 初识中医 一.中医学都讲了什么 (一)关于人体的生理 (二)关于人体的病 (三)关于治疗 二.中医是怎样看病的 三.学习中医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古今思维方式的关系 ...

  • 周仲瑛:60年中医诊法之体会与技巧(都是精华)

    周仲瑛:中医诊法技巧(都是精华) | 导言:中医诊法是中医看病基础,通过诊法辨证,通过辨证而处方.周师详细讲述中医师诊病之法:"以神会神""问有重点"" ...

  • 名医周仲瑛谈中医诊法技巧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内科急难症研究所所长郭立中教授作为周仲瑛教授学术思想传承人,多年来跟师周仲瑛教授,系统整理了周仲瑛教授的学术思想和诊疗经验.(1)新手上路,重问轻望周老曾说一般中医刚出道时都很重视问 ...

  • 中医诊法秘诀手抄本古籍

    中医诊法秘诀手抄本古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