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问一个问题,你喜欢看有关心理学方面的书吗?究竟什么是心理学呢?可能有人会说,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心理现象、精神功能和行为的科学。看完这个定义,你可能还是很蒙,不懂。我们可以来个简单的概述,与人的思想、行为相关都涉及到心理学。不过请注意,心理学是一门科学,而非市面上一些教人怎样读懂别人内心所想的玄学。但对于我们普通人而言,没有条件、也没有必要人人都去选择与这个学科的相关专业。例如行为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犯罪心理学、个体心理学等等。但还是请留意,市面上有些所谓的“恋爱心理学”“微表情心理学”这些都不是真正的心理学,而是“伪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可参考阅读:认知障碍:为什么聪明人更容易被骗?我这篇文章的题目起得有点大哈,“心理学,如何为我所用?”这不是一般的大,尽我所学都谈不完。因为我也只是一个心理学爱好者,没事喜欢看看名家大师们写的著作,欣赏一下他们对病人所做的心理分析等。正是因为如此,我觉得自己才更有发言权。否则我就会陷入知识的诅咒中了。噢,刚在说就犯,忘了有的朋友不知道什么是“知识的诅咒”。所谓知识的诅咒(The Curse of Knowledge),是指我们一旦知道了某事,就无法想象这件事在未知者眼中的样子。当我们把自己知道的知识解释给别人的时候,因为信息的不对等,我们很难把自己知道的完完全全给对方解释清楚。简言之,就是一个人自己知道,从而以为别人也知道。举个例子,我常常给人修电脑,因为空间距离不方便,不少时候都是线上给人指导。刚开始做线上指导的时候我会说“开机重启时,摁某某键,进入BIOS。”对方蒙圈了,啊,什么是BIOS?而我想当然地认为别人知道。再如很多新手问我买电脑时需要注意什么?我刚开始也会犯这样的错误,一上来就是什么CPU、显卡、内存条等等。真是一顿操作猛如虎,对方却一脸懵的问“我不懂,你直接给我推荐一两款?”以上这就是知识的诅咒。为什么有的老师上课容易犯困呢?不是老师实力不够,而是他同样也陷入了“知识的诅咒”里,想当然地认为这么简单的,不讲你们也应该会。好了,我们再回到心理学这个话题,我们个体学习心理学是为什么?为了看透他人?为了知道对方在想什么?当然不是,和学习历史一样,我们学习心理学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认识自己。例如我们看到那些大师对自己的病人做心理辅导时,他们会问被指导者的家庭,他小时候的经历,甚至是父母小时候的经历。只要稍微看点这方面相关的书籍,我们就知道这是在找心理疾病形成的源头。有的人恐婚、有的人害怕亲密关系,有的人不习惯别人对自己表示友好等等。个体心理学创始人阿德勒有一句经常被人们引用的话:“幸运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愈,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愈童年。”虽然这句话人们经常看到或者听到,却很少有人真正注意到这句话所带来的威力。为什么呢?因为要等5年、10年、20年,乃至更长的时间才会有明显的效果所呈现出来。因为一个家庭对孩子的影响最大的时期是孩子还小的时候,而等到孩子长大了,开始有自己的思辨能力之后,对于家庭中出现不好的行为,他还可以忽视,或者寻求办法化解。而小时候的孩子则几乎是全盘接受。比如说,如果一个男孩儿,在由一个强势的妈妈和弱势的爸爸组成的家中长大,那男孩儿就会有“变强、变强”这样的潜意识。或者他会找一个类似于妈妈这样的女性作为自己的另一半。这也就有心理咨询师分析,不是在找人生伴侣,而是在找一位年轻的妈妈。这只是男孩儿内心理想母亲的映射。同样的,一个女孩儿找男朋友,如果注意一下的话,她所选择的男孩儿要么有和自己爸爸的相似的地方,要么就是对现实中的爸爸不满意,从而无意识间在内心深处构造了一个理想型爸爸形象的映射。当然,以上这些这是错误的。因为随着两人交流的深入,一旦发现对方和自己理想中的模型对不上号的时候,就会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分手、离婚多了去了,然而如果不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即使第二个、第三个还是会出现类似的结局。如果把恋爱、婚姻比作游泳的话,自己不会,即便换再多的游泳池,又有什么用呢?所以,我们普通人学习心理学可以更好地认识自己,不是让自己不犯错,而是在一些关键环节少犯甚至不犯错。最重要的是,可以随时或者尽早地自我修正。就像我前面提到的损失厌恶心理、沉没成本、赌徒谬误、禀赋效应、达克效应等等,都是有关心理学的案例。了解这些,我们才有可能省察自己的思想和行为,是不是犯了某种谬误?否则,你会认为一切都理所当然。当然了,不管是历史,还是心理,都应该“以我为主,为我所用。”总言之,边学边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