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建筑-雀替

  • 雀替

雀替原是放在柱子上端用来与柱子共同承受上部压力的物件,它的具体位置在梁与柱或枋与柱的交接处,它除了具有一定的承重作用外,还可以减少梁、枋的跨距或是增加梁头的抗剪能力。

“雀替”是清式名称,它在宋代的《营造法式》中叫做“绰幕”。而雀替这种构件,据目前资料来看最早见于北魏的云冈石窟。元代以前雀替构件大多用于内檐,而元代以后,特别是清代的雀替普遍用于外植额枋下,并且清代时还规定了其长度应为所在开间的面阔的四分之一。

明清时期的雀替,在靠近柱头处都施以三幅云及拱头承托。除了一般的雀替形式外,还有骑马雀替、花牙子雀替等变体。

  • 宋元时期的雀替

宋元时期较为盛行㭼头绰幕和蝉肚绰幕。㭼头绰幕是一种装饰极为简单的雀替,仅在其尽端雕刻出两三根线条,形成几个瓣状纹。而蝉肚绰幕的雕刻稍微多一些,它的特点是在其尽端刻出连续的曲线,看起来就像是蝉肚形状,所以叫做“蝉肚绰幕"。这两种雀替形象,虽然有一些雕刻,但是还都非常简单,而元代之后的雀替纹饰渐渐的丰富起来。

  • 明代雀替

明代时的雀替虽然还保留有一些蝉肚绰幕的痕迹,卷瓣较为均匀,每瓣的卷杀都是前紧后松,但已经不是完全的宋元时的样子了。

  • 清代雀替

清代时的雀替,随着时间的推移,其“肚”部的曲线越来越缩减、“肚”的面积渐渐变小,而头部相应地越来越大,并且头部给人感觉是突然间下垂,形象上的改变非常明显。

  • 雀替纹样

雀替的纹样、雕饰不但逐渐的增多,并且随着其不断的发展还越来越精美,到了清代时尤为丰富多彩而精致,几乎可以说雀替因此逐渐变成了建筑上一种纯粹的装饰性构件。明代以前的雀替,可以说就是没有雕饰,如果有一些装饰也只是彩画,而从明代起多雕刻云纹、卷草纹等,清代中期以后,有些雀替还雕刻有龙、禽之类的动物纹,非常精彩。

  • 骑马雀替

“骑马雀替”多用在建筑的梢间、尽间或是廊子等处,这些地方空间相对狭窄,柱间距离较小,使用两个雀替就会连接在一起,形成一个大的雀替,整个跨连在了两根柱子间,所以称为“骑马雀替”。

  • 龙门雀替

“龙门雀替”除了具有一般雀替的形象外,还在一般雀替之外增添了一些装饰性的附件,如云墩、三福云、麻叶头、梓框等,都是一些纯粹性的装饰件。这些装饰件的增加,使原本在水平方向发展的雀替形象,转移到了向垂直方向的发展。这也是龙门雀替的特色所在。

  • 大雀替

“大雀替"是雀替的一种做法,而不是指体积大的雀替。大雀替也是由两个雀替相连而成,听起来有点像是“骑马雀替”,但实际上差别很大,骑马雀替是在两柱间的雀替相连为一体,而大雀替是一根柱子的左右两侧的雀替连为一体。同时,这两个位于柱左右两侧的雀替相连后,架在柱顶,雀替不穿过柱子,柱子也不穿过雀替。

  • 通雀替

“通雀替”的形象,不但听起来与大雀替相近,而且看起来也似乎差不多,实际上也不一样。大雀替是架在柱顶上,就相当于是柱头,而通雀替虽然也是在一根柱子的左右,并左右相连,但是通雀替并不放在柱顶作为柱头,而是夹住柱顶,其上边线几乎与柱顶面平行。也就是说,与大雀替比较起来,通雀替在柱子上的位置要相对低一些。

  • 花牙子雀替

花牙子雀替是雀替中的一种,它相对于一般雀替来说,已经是纯粹的装饰构件了,常运用于一般的住宅建筑和园林建筑上。花牙子雀替的整个图案都用较小的棂条拼成,或是雕刻的卷草等纹样,比较简洁、轻盈、灵巧、通透。

  • 花牙子

“花牙子雀替”简称“花牙子”。

  • 鱼形雀替

在建筑装饰中,出现鱼的部分主要有民间一些建筑的正脊处和歇山、悬山建筑的山花处。正脊处的脊饰称为“鳌鱼”,山花处悬垂的装饰称为“悬鱼”。而在雀替中使用鱼形图案的则很少见,尤其是整个雀替做成鱼形。这样的鱼形雀替是一种民间建筑装饰形式。

  • 回纹雀替

在雀替的众多雕刻纹样中,回纹是比较常见的一种。它是一个近于方形的折线纹样。连续不断的回纹,常常象征幸福、喜事等绵延不绝。回纹大多作为装饰件的边框图案,而回纹雀替则是整个雀替纹样都雕作回纹。

  • 梅竹纹雀替

梅花耐寒、绿竹常青。梅竹也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极为常用的题材,尤其是文人仕者之居,多用梅竹等植物纹样作为装饰,既显自然清新,更显高雅不俗。梅竹纹雀替就是雀替上的雕刻纹样为梅与竹。

  • 牡丹花雀替

牡丹花雀替是雀替雕刻纹样为牡丹。牡丹可以和凤凰结合为一个“凤穿牡丹”图案,可以和花瓶结合为一个“富贵平安”图案,也可以单独作为装饰图案。单独作为装饰图案的牡丹,富丽典雅,而运用在雀替中,其花茎还大多采用柔美曲折的线条,看似卷草,这样的花茎和大朵的牡丹花结合在一起,非常动人。

  • 蔓草回纹雀替

蔓草纹有卷曲、延伸和连续不断等特点,绵延而柔美多姿。回纹也同样具有回旋往复不断的特点。两者结合作为雀替纹样,自然有连绵不断、完整的喻意。同时,回纹轮廓方正,而卷草飘逸,又形成一种纹样形象上的对比,丰富了纹样形式。

  • 卷草纹雀替

卷草也称“蔓草”,是唐代时最为流行的装饰纹样,所以人们也将之称为“唐草"。在雀替中的卷草纹就是充分发挥了卷草的柔顺、飘逸特色,结合着雀替的造型,美妙可爱。

  • 葫芦纹雀替

葫芦本是很平常的植物,但它的形状非常可爱,上下两个圆圆的葫芦身,中间是丫丫,俗称“丫丫葫芦”。古代传说中的很多仙人,往往用葫芦盛酒,如八仙中的铁拐李就常背着一个大葫芦,葫芦因而带有了种仙意。在我国传统装饰图案中,葫芦表示的是子孙万代,雀替中使用葫芦纹样也是取的这个意义。

  • 草龙雀替

草龙雀替就是雀替中的雕刻纹样为草龙。草龙实际上非龙非草,或者说是龙与草的结合演化而来的一种图案。草龙图案只有中心部分有一似龙头的形象,而龙身、龙尾则都是卷草形象。草龙的形象非常漂亮,既能显示出龙的精神与气势,更有卷草的飘逸柔顺之姿。

  • 福寿雀替

雀替中雕刻有蝙蝠和寿桃图案时,称为“福寿雀替”。蝙蝠在我国古代有“福”的象征意义,而桃子又称“仙桃”、“寿桃”,常用来表示“寿”。因此,蝙蝠和寿桃结合的图案就称为“福寿图”。

(0)

相关推荐

  • 一起来看看家具的牙

    https://www.toutiao.com/a7025822226956141068/?log_from=da79f1f689fab_1635842420782 2021-11-02 14:19· ...

  • 雀替系列之二——雀替的功能与分类

    三.雀替的功能 雀替虽然不起眼,雀替最初的产生与后续的发展都是将雀替作为支撑构件开始的,经由明清两代,雀替的广泛使用使其不断演变,逐渐由结构作用转化为装饰作用. 雀替的功能主要有三方面:结构作用.装饰 ...

  • 上海华山路(董浩云航运馆)

    交通大学中院北侧,有一幢两层的砖木结构小楼,是新中院.该楼其实是围绕着一个内庭院布置的建筑,独特之处是除了院内环通的内走廊,她的外部也有环通的走廊.在楼的外围设置拱券或者柱式的的敞开游廊,供人们在其中 ...

  • 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特点 中国古典园林图片欣赏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不论是苏州园林的秀美还是紫禁城的金碧辉煌无不显露着中国古代建筑的智慧.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特点是多方面的.今天小编先给大家介绍一下布局角度的特点. 框架式结构 这 ...

  • 中国古代建筑的精美:山体与寺庙结下之缘,融入大自然的建筑

    在中国古代的建筑中,你会想到哪一种?皇家园林?还是江南古村落?又或者是四合院?在中国,不同的地方,有着不同的建筑.古村落的古朴自然美,皇家园林的辉煌与经典,都展示出不同的时代,人们对建筑的追求也不同. ...

  • 【中国建筑史】重点知识点和画图系列之绪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征

    北京·筑梦设计 2021 中国建筑史 重点知识点和画图总结 北京·筑梦设计 #前言 同学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筑梦大家庭,2021年考研已经结束,2022年考研的同学已经在马不停蹄地备考当中. 考研这条路 ...

  • 收藏干货:一文读懂中国古代建筑

    中国建筑艺术源远流长,四角飞檐翘起,或扑朔欲飞,或者立欲飘,让凝固显得欲动.九重宫阙晨霜冷,十里楼台落月明. --陆游<四鼓出嘉会门赴南郊斋宫> 这样的美,让全世界都为之惊艳! 今天,我们 ...

  • 既是中国古代建筑的苍穹,又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装饰,它就是藻井!

    藻井,是天花的一种形式,利用传统的榫卯.斗拱堆叠而成,是中国特有的建筑装饰技术. 层层叠叠,如伞如盖,雕花的缸沿上,相隔均匀的昂头组成一道道优美的圆弧,呈螺旋形上升聚于上凸的顶部中心,色泽灿烂的贴金配 ...

  • 王贵祥:看见的辉煌——还原中国古代建筑的复原研究

    众所周知,中国是一个有着5000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度.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如果从有遗址可考的河南二里头早商宫殿算起,至少也有3500多年的历史了.见于历史文献记载且有遗址佐证的大规模宫殿建造活动,至迟自 ...

  • 中国古代建筑——庭院文化

    "予寄迹城市,未能脱世累",这是当今不少扎根于城市的人不能避免的遗憾之一,我们享受城市的繁华,却同时又追求着自然的恬静.如此矛盾的两个概念,却在"庭院文化"这一 ...

  • 中国古代建筑独具特色

    中国古代建筑工艺及技术,可谓独具中国文化特色. 春秋末年,鲁国出现了一位民间发明家,他叫公输班(公元前 507 年 - 公元前 444 年),俗称"鲁班".据传,鲁班发明了锯子.钻 ...

  • 【营造学堂】中国古代建筑斗栱彩画

    斗栱与彩画,分别是中国木构建筑最为重要的结构部件和装饰手法.在中国古代建筑史的一般性叙述中,斗栱的结构性逐渐让位于装饰功能,同时,建筑彩画也历经了从庄重简朴到华丽繁复的变化,两种趋势相结合,使得斗栱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