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两汉四百年19
二十五、汉初三杰
刘邦在当上皇帝以后,还是非常喜爱带着一起造反的老兄弟们喝酒,《史记》里说,某次皇帝喝得得意了,问群臣:你们看,我为啥能战胜项羽当皇帝呢?
皇帝既然这么问,臣子们肯定是马屁如云,说啥的都有,最后刘邦推翻了大家的话,来了个结案呈词:
我之所以有今天,得力于三个人——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张良;镇守国家,安抚百姓,不断供给军粮,吾不如萧何;率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三位皆人杰,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
紧接着下一年,韩信就因为谋反被抓,从诸侯王变成了淮阴侯,憋屈的被圈在了京城里。
所以我们站在上帝的角度来思考一下,为何当时刘邦要说出这种话?
废掉韩信,这应该是皇帝早早儿动了的心思,韩信手中的兵,在灭掉项羽以后第一时间被收到了手中。
我们再看这三杰,张良等于是高级顾问,只对刘邦负责,而且身体很差,又非常懂得人情世故,屡次通过关系帮了刘邦的大忙,但从不居功。
在封赏功臣的时候,刘邦第一个指名封张良三万户,张良第一时间推辞了,最后一番谦让,选了跟刘邦相遇的留地当做自己的食邑,意在言外,就差没直接说:我张良没有皇帝的成全,怎么可能有今天的位置呢?皇帝对我太慷慨了!
看看这态度,三杰名单里,刘邦把他提到第一名,这是榜样带头作用;
借着是我们的老干部萧何,萧何等于是汉军的CFO,保障大后方的供应,但你以为汉王的地盘里萧何一个人说了算?
刘邦的大舅子吕泽才是真正大后方的守候着,刘邦每次被项羽打得落荒而逃,除了到韩信那里去硬夺兵源,就是吕泽训练出来的二队人马过来补充。
后来吕后被放出来以后,镇守大后方的任务就是吕后的事,这在《史记》和《汉书》里都有记载,骄兵悍将哪怕如彭越,都跟老吕家关系匪浅,所以对吕后发号施令,也是习惯性服从。
所以萧何等于是在吕家的领导下,做一份CFO的工作,重要吗?当然重要,但绝对是服服帖帖的好同志。
以上两位文臣,在打团的时候,就是辅助位,法师位,被刘邦的系统评定为第一、第二名。
第三名输出是韩信。
其实韩信跟曹参是组团的,曹参等于是韩信的政委,其实作用非常大,刘邦屡次搞突然袭击,过来夺韩信的兵权,一手练出来的精兵,说带走就带走了,连个反对意见都没有,这说明曹参政委工作做得非常到位,既保证了韩信的稳定输出,又牢牢控制住了核心团队的向心力——一心效忠汉王。
我们看汉初三杰的排名,张良和萧何是完全依附于组织之上,而且都是典型的文臣,懂得恭谦有礼的为臣之道,相对是比较令人放心的。
但是韩信等于是企业里的销冠,如果一家企业,某个人的销售业绩占了公司里的一半以上,要么企业要完蛋,要么这位销冠要走人!
但凡有点阅历的人,都知道,一家企业,哪怕是大客户太过于单一都很危险,何况是员工的销售业绩太单一?这种员工最后只好自立门户当老板,否则,没法弄下去了。
刘邦是天生的管理天才,怎么可能没点忧患意识?
后来项羽死了,刘邦第一时间发通缉令,追捕项羽旧部,韩信就敢收留,而且楚地的军队很短时间里,军力眼看就要超过刘邦的直属部队,如果没有吃项羽的政治遗产,能有这等规模吗?
可见,韩信自己是有取死之道的。
我们回到刘邦说这话的时候,那时候天下初定,大伙都觉得自己功劳很高,平时一聚会撒酒疯,争功的事经常有,那时候叔孙通还没帮刘邦制定我皇汉的礼仪呢。
刘邦是个话术高手,拿出三杰来怼功臣们,怼得大家无话可说。
张良是老板第一心腹,没有人反对吧!
萧何是CFO,管了那么多年的财务,你说你见了公司的财务总监能不客气三分?
至于韩信,那就更厉害了,销冠,在座的各位,谁有本事过来PK业绩?
于是三杰一拉出来,立刻争功的人闭嘴了,无话可说。
等到韩信被刘邦抓了以后,这才叫杀鸡骇猴,销冠不听话,随时都能被老板撸了,在座的渣渣们,你们要是以为自己功劳高可以翘尾巴,那就等着被收拾吧。
这是大棒呢!
当然,胡萝卜也是有的,第一次封侯,曹参拿了最高的侯者封赏。
群臣们都表示服气,其实论汉初三杰,正儿八经的应该是刘邦的沛县小吏三人组:刘邦、萧何和曹参。
没有这核心铁三角在,汉王的团队只怕就跟那些一时兴旺的草头王们一样,早早的被打散伙了。
至于吕家人,那又是另一故事了。
如果经常看汉代宫廷故事,就会发现,汉代的皇太后非常有权势,动不动就是太后垂帘,两汉其实都是亡在外戚手中。
西汉的王莽,东汉的何进或者曹操。
汉承秦制,太后是可以分君权的,所以有吕后在,吕与刘合作打天下,这是功臣集团们认可的。
刘邦政治手腕很高,沛吏三人小组配合默契,稳压了老吕家一头,等到熬死了最有能力的吕泽,吕家人威胁就大大降低了。
可见核心团队确定了以后,怎么运用外部势力,只不过是选择和取舍的问题,怕就怕没有核心团队。
可怜的项羽在跟刘邦竞争的时候,连个核心团队都没有,谁都没办法信任,啥都只有自己亲自上,最后活活把自己作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