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赏析明清景泰蓝
景泰蓝的制作工序,分为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六道工序,是一种制作工序复杂的传统手工艺品。景泰蓝制作技艺在2006年被列为首批国 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从目前的市场状况来看,景泰蓝的质量略有些参差不齐,挑选一件好的老的景泰蓝工艺品来收藏。
对于藏家来说,最怕的就是打眼,而对于市场价格非常高的景泰蓝来说,市场仿造者众多,有的仿造景泰蓝可以假乱真,这给不少收藏爱好者带来困扰,为此景泰蓝收藏者必须掌握鉴别景泰蓝真伪的功夫,下面是老邢这几年自已上手了,和收藏了不少珐琅器,也看过很多景泰蓝藏品的拍卖会,关于清代至民国的景泰蓝作品。
明代早期制作掐丝珐琅时应用的珐琅釉色主要有宝石蓝(青金石色)、天蓝(淡蓝色) 、海蓝(天蓝)、翠兰(在天蓝、宝蓝之间而色亮 )、鸡血石红(大红)、娇黄(姜汁)、绛黄、深绿(墨绿)、浅绿(草绿)、砗磲白、紫红、葡萄紫(作紫晶色,有玻璃的感覚) 等(图2)。所用釉料主要依靠进口,烧制出来的釉色呈现出纯正稳重的特点,但没有元代釉色那样的晶莹透亮的效果。古往今来的掐丝珐琅具有的一个显著标识就是地色作为整个器物的主导色,而蓝地色则一向都是这门舶来品的经典用色,这也是后来该工艺名由“掐丝珐琅”被改称为“景泰蓝”的一个关键性因素。尽管有些专家认为,景泰蓝一词中的“蓝”是珐琅的另一种译法“法蓝”、“发蓝”的简称。但是自民国以后,更多人将其理解为“蓝色”之意。例如,清代乾隆时期成书的《南窑笔记》即有了“法蓝、法翠二色,旧帷成窑有翡翠最 佳 ”之言,可见当时“法蓝”已是特定陶釉的色彩名称。明代早期的掐丝珐琅沿袭元代以蓝地色为主的遗风,其中浅蓝或带点绿味的浓郁的天蓝地色应用最为普遍(图3右),而华贵的宝蓝色地的掐丝珐琅也是较为常见。其他与之形成对比的釉色,如鸡血石红色、黄 色(娇黄、绛黄)、绿色(墨绿、菜玉绿、草绿)、砗磲白等作为辅助色或点缀色。在蓝色主导地色之际,受同时代兴起的同样是色彩缤纷、勾线填彩的“斗彩”以及甜白釉瓷等的影响,白地色掐丝珐琅应运而生。
建国后,景泰蓝成为国家出口的长期品种,仿古品种一直延续生产至今。当时的欧洲生意是通过香港转出口,这时段的景泰蓝质量比较好。因为社会主义建设初期急需大量外汇,在到文革时期之前生产的景泰蓝品种远销九十多个国家,但质量与清后期相比又逊一个层次,镏金基本都是电镀金。虽然不易脱落,但给人一种现代工艺品的那种艳俗的光泽,抛光工艺超过以前各时期。釉面上无砂眼,器物轻、薄,纹饰简单掐丝明显的不规整。仿古与创新工艺相结合,艺术价值已经与清代无法相比,变成了单一的工艺品。除少量工艺大师的作品以外,基本上收藏价值要低的多(这里指的是针对清代的景泰蓝艺术品而言)。建国后的高 级景泰蓝曾经是作为国礼与其他国家交往赠送的品种,但又开发中档礼品。如花瓶、台灯、怀表、钢笔等产品的大量使用。到了八十年代北京工艺美术厂的库房里积压了大批中低档类景泰蓝制品,这些曾经出口供不应求的景泰蓝,由于不注意质量最终被市场所淘汰。目前在北京地区所经营的地摊上经常能见到带包装盒的七八十年代的景泰蓝制品,这里的一些仿古器皿常被藏家误以为是古董。目前在国外有一百多个国家有大量建国后各个时期的景泰蓝工艺品,随着古玩市场景泰蓝的价格攀升,而加入回流大军,进入国内市场。这些质量不均,艺术品与普通工艺品可谓良莠不齐,收藏者多数看不明白此类景泰蓝。建国后的工艺大师级别所制作的景泰蓝精品目前价值有待开发,一些特殊复杂工艺的景泰蓝精品在市场时有发现,但没有太多人注意此类品种。
为什么叫景泰蓝,而不叫景泰绿、景泰红、景泰黄呢?这是因为掐丝珐琅以蓝色基调为主。景泰蓝是一个外来文化,从中东阿拉伯地区传进中国,阿拉伯文化的主色调崇尚蓝色。大家有机会去阿拉伯国家的时候,可以看到他们的建筑中,蓝色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色调。
作为宫廷艺术的代表,景泰蓝(珐琅)从一出生就被打上了"御用"的烙印,在六百年间一直被誉为国之重器!不同于其他艺术,宫廷和民间都有制作,景泰蓝工艺一直以来都是以皇宫为主导完成的,特别是明清两朝,还分别设立了专门制作机构。
景泰皇帝为宣德之子,据说,他酷爱铜胎掐丝珐琅的工艺品,不但参与器型图案设计、选择颜色,甚至把生产作坊建在了紫禁城里。这种铜胎掐丝珐琅器的制作在景泰年间得到了巨大发展,尤其是蓝色釉料有了新的突破,有淡白微绿的天蓝、有琉璃般凝重的钴蓝、有蓝宝石般浓郁的宝蓝,多层次的蓝色都被用来做底色,烧成后清新雅丽、高 贵华美,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景泰蓝也由此变成了这种工艺的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