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这座桥,你可曾走过?|空中茶摊vol.148

 vol.148
《台江文化集萃》——
潮涨潮落三通桥
茉莉花茶喷喷香,闽都文化空中聊,听众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收听南仙空中茶摊节目,今天和大家攀讲的是林山老师主编的《台江文化集萃》这本书里方杰先生撰写的“潮涨潮落三通桥”文章。

闽江自南台岛西头淮安入城,分为南北二派,南港为乌龙江,北港为白龙江。白龙江名称源自闽越王余善在大庙山钓白龙的传说。唐宋以降,连年的山洪裹挟泥沙至台江一带,在上下杭这片流域形成南北二道“沙痕坡”,可供往来船只停靠、装卸货物。因为福州方言的“痕”与“航”谐音,古时“航”“杭”相通,于是成了上下杭地名的由来。明清时代,特别是开放五口通商以后,上下杭成了闽北上路与下路福州往来货物贸易的集散地,是台江商帮与会馆文化的滥觞,可以说,正是闽江成就了上下杭,继而成就了台江。

旧时,台江一带河汊纵横,洲水相连,有河的地方,就有航道、道头与津梁。双杭商圈崛起所依托的就是白龙江与三捷河与新桥仔河所环绕的洲地。当百货随潮船入市,呈现出的是“舟楫云排,人流如织”的景象,使之成为闽江之水入城的门户、福州的商业中心和航运码头。在三通桥周围三捷河、新桥仔河与达道河上,东南西三面就分布有沙合桥(小桥)、安远桥、星安桥与三捷桥,众多的桥梁承担了这一带航运与商贸的需要。

三通桥原址位于三捷河、达道河、新桥仔河的三河交汇处,横跨达道河,东西走向。所谓“三通”,即:东通沙合桥(小桥)、达道;西通星安桥、三保;南通新桥仔、苍霞。闽江由西往东流入三捷河的水,经三通桥往南经新桥仔河再流入闽江;往东穿过小桥,经达道河流入闽江,是真正意义上的“三通”。但在 2000 年 5 月,三通桥在中亭街开发时命运发生了改变,当时施工方填河毁桥造成桥体坍塌。市委、市政府顺应民意,责成相关单位承担修复任务。修复时,考虑到新桥仔河已被水泥箱涵替代,露天部分河道已填平为现在的三通路,古桥在原址修复已不可能,乃决定将桥体向南扭转 70 度, 同时移位 47 米,移到三捷河上,改为南北走向。修复时采用的是原石构件。鉴于三捷河河道较窄,二墩三孔无法安家,又拆迁了民居,拓宽了河道,修复工程于 2004 年底完成。由于新桥仔河及达道河流过小桥一段在开发时置于建筑物下方,成了地下河,现在“三通”之桥已名不符实。在桥的北侧,有2005 年从坞尾移建而来的万寿尚书庙,这是纪念南宋名臣、抗元英雄陈文龙的庙宇。古桥与古庙相伴,与周边山墙、民居相映衬,倒也成了台江双杭文化街区的一道新风景线。

从小桥往西穿过楞严洲的中亭街,进入下杭历史文化街区东入口,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三通桥。三通桥始建于清嘉庆十ー年(1806年),为敞肩式三孔二墩花岗石拱桥,不等跨。桥墩与桥台均由条石砌造,桥拱由条石纵联砌置,外侧设独立拱圈,中孔拱高于两边,桥呈弓形,造型优美。桥两端铺设石阶、长 36.7 米,宽 3.1 米,高6.37 米,两侧设石护栏,有栏柱 12 对,石栏板 11 对,中间桥栏板上镌“三通桥”楷书,边款为“嘉庆丙寅年仲秋吉旦造”题刻。

三通桥一带是上下杭的交通要道和水上交通枢纽,人流如梭,舟楫云集。清嘉庆年间进士郑开禧有诗日:“路逢过雨长新潮,移泊三通旧板桥。好是夜阑人语静,一江明月万枝箫”。描写的是三通桥夜幕降临后的一番意境。1992 年 11 月,三通桥被列为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

三通桥所处商铺云集,民居鳞次栉比。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三捷河与达道河还有汇潮景观,潮水要比退潮高出半米多。当时,河水清澈见底,每天的两次涨潮,沿岸居民都纷纷到河里挑水喝。那时有个不成文的约定,只要是涨潮时,大家都不能在河里洗衣服、淘米洗菜,以保证大家喝到的水是干净的。

在三通桥的北侧不远处, 有条不足百米的小巷,巷内居民担水都要到三通桥下, 回家时由于河水泼溅小巷石板路上,至巷内的地面整年潮湿不干,故得名“水巷”。

在上杭路福州商务总会旧址有彩气山。山上有一株茂密的老榕树,常年树上栖满了白鹭,老福州人都称之为“白鹭树”。雪白鸟儿衬着榕树,在苍茫的闽江入口水上看起来分外显眼,走水路来到上下杭的商人都把它当作指引航路的“灯塔”,只要按照白鹭树的方向就能顺利到达目的地。三通桥附近类似这样的地名还有很多,如制作鲎杓的“鲎勺弄”、制作小磨麻油的“麻油弄”、打绳子的“拍索弄”等。如今,随着城市的变迁,古老的地名许多都只存在我们的乡愁记忆里了。

三通桥周边民俗文化也是精彩纷呈的。就在桥北侧西面不远处,有张真君殿。祖殿内供着“商神”张圣君,终日香火袅袅。真君殿前的三捷河,每天两次的潮水交会于此,形成“圣君殿前两头涨”的独特水文奇观,成了上下杭商人们心中的“财源河”。再比如,每年大年除夕之夜有万寿尚书庙“躲债戏”、每两年一次的正月十八日尚书公出海“送官船”,说明了台江区非物质遗产文化的多彩多姿。

如今,流淌的三捷河带走了曾经的繁华,汇潮奇观也不再重现。桥下洗衣、挑水的居民,以及河里游泳、河边捉蟛蜞的小孩子的画面,也渐行渐远。这儿只留下一座静谧、斑驳的三通桥。近年来,台江区将三捷河两岸打造成上下杭餐饮、酒吧、书店、旅宿一条街,桥下河道经截污、清淤,以石铺底,水也清澈多了。古老的三通桥,翻过了旧时的篇章,接纳了新的子民,依然静静地伫立在那,与灰瓦白墙一起,为后世留下台江区曾是繁华水乡的记忆。

这里是南仙空中茶摊,今天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听众朋友们,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

指导单位:福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

主办单位:闽都乡学讲习中心
协办单位: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
承办单位:南仙茉莉志愿者服务中心
茶亭街道

作者简介:

方杰,闽都文化志愿者,福州民间文艺家协会常务理事,闽都乡学讲习所讲师。
讲述者:
林明,福州数字党建(网龙)学院高级讲师,闽都乡学讲习中心监事、讲师,福建海川纵横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事业合伙人、高级讲师。荣获“首届福州话大赛”冠军、“首届福建省方言文化大赛”冠军、第五届“夏青杯”朗诵大赛福建赛区成人组一等奖。闽都文化志愿者团队骨干成员,热心社会公益,积极参与公益活动,长期坚持参与、策划和主持各项闽都文化志愿服务活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