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博科普】福州古厝系列(87)郎官巷
汉语中不少普通的词,一旦被官场援用,便顿时贵气起来。比如“行走”一词,竟因摊上个不小的官衔而让人须仰视才是。能在御前、殿前“行走”, 简直就是皇帝的贴身近臣,谁敢怠慢?于是供他们出入的路径大都修了廊道,覆以庑檐,好生伺候着。在廊上行走的侍从、执勤的侍卫等辈,因与廊有关,干脆以“侍廊”相称,再雅一点就叫“侍郎”了。郎中、员外郎之属,大概也因缘同类罢。处江湖之远者,常怀忧君之心,更多的却只望得天子垂顾宣为郎官,而出人头地,荣耀乡里。
宋代的郎官巷不是现在这般模样,但出过郎官却是不争的事实,而且一出就是数代相沿,像世袭一般。有道是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倘有机缘,巷里的人们谁不想谋个“郎官”当当?于是这个今天看来有点俗气的巷名,从来未曾更改过,真成了千年一贯制的永远的“郎官巷”。
严复
带讽刺意味的是,这个巷子出的大人物,未必稀罕什么“御前行走”之类的美差,而是一个比一个决绝地走上变法维新之路。那个终老于郎官巷的“中国西学第一人”——严复,少时不走科举取仕之路,而进福建船政学堂,早早接触西方先进文化,并有机会作为国内首批公派留英学生,零距离问津外部世界。他秉承“格物致知”、“师夷制夷”的经世哲学,以《天演论》等译著为薪炬,引取西方进化论的“天火”, 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道理,唤醒国人的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而被尊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家。这位“中国的普罗米修斯”, 思想比行动走得远。严复无缘于科甲,其“进士出身”的名份是55岁时清廷赐的,但这不影响他继续走新学之路。帝制寿终正寝后,他欣然应聘为北京大学前身-京师大学堂的首任校长。
林旭
另一位是17岁从郎官巷呼啸出门,24岁就在北京菜市口英勇就义的林旭。这位被尊为戊戌变法“六君子”之一的少年才俊,其鸿志同样不在为腐朽帝制“行走”, 反倒以万死不辞的勇决,参与康有为发动的“公车上书”,成为中国近代杰出的维新志士。“生当为人杰,死亦为鬼雄。”郎官巷的林旭和杨桥巷的林觉民,因有同样高蹈的人生追求、独立的人格坐标和刚烈的青春血性,双双成为国中翘楚、左海伟男!
戊戌六君子
文章来源于《三坊七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