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从科学角度看传统武术的练法与实战
作者演示少祁派通背膀趄身法
现场直击:武术实干家马运芳拳击训练指导
武术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历史悠久,影响颇深,被称之为国术。它拳种门派众多,风格各异,可谓博大;理论内蕴之多,可谓精深。在源远流长的发展过程中,都是口传身授,以师带徒的方式进行传承。师承门派各成一体,有的虽同出一门,但师承的不同,所得拳法也略有差异,再加上地域文化等因素影响,这也就是造成武术拳种门派众多,博大精深的原因。
武术一直以来有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但随着近些年的不断开放,体育赛事逐年增多,国外武术纷纷进入中国,民间武术交流和较技增加,这些都使得武术的神话逐渐被打破,否定和质疑声越来越多。随着社会的发展,科学的进步,我们如何正确看待武术?如何用科学的方法去辨别认识?怎么才能符合社会与科学发展的规律?这些都关系到传统的武学能否保留、继承、发展。只有客观地去研究分析,还武术以本来面目,才能使这一优秀文化遗产得到健康的发展。
我是一名体育工作者,国家高级拳击教练,负责拳击散打的教学训练工作,习练传统武术已几十年。因特有的条件和职业的原因,多年来,我对国外的武技,如泰拳、柔术、合气道、空手道、跆拳道等也有所了解和研究,这更令我感到中华传统武术技艺精深,内涵丰富。但为什么现在对于传统武术是否能实战的质疑声越来越多,以至于有的习武者本身也在迷茫中怀疑自己的所学?
对此我想谈一谈个人看法,为传统武术的发展略进微言。
传统武术在源远流长的传承发展过程中,难免夹杂了一些江湖陋习和糟粕。另外不科学的练习方法及一些社会原因等共同造成了传统武术现在的状况,使其脱离了技击的主线,失去了灵魂。
传统武术的传、练,是个性化很强的一种运动形式。在创拳立派的过程中,地域文化及个人资质学识等的影响,决定了此拳种的特性、特色和风格。在拳种传承的过程中,有的人为了标新立异,不断地加入个人的体悟、经验、理论和想法,形成了各个分支,这也是传统武术拳种门派众多的主要原因。
有的为了追求拳种门派的完美,在套路及动作名称上以“有文化特色”为追求,并在理论上牵强套用一些与技击无关的理论及玄学,造成了传统武术的神秘现象,使后学者一头雾水,也给了一些“大师”们创造了骗人的条件。保守、固步自封、论资排辈、大谈正宗、抱残守缺、不交流、自我标榜等等陋习无处不在,给传统武术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这也致使很少有人在练与用,与实战相结合上去研究,在训练的方式方法上去加以改进。反之有的人却过分追求套路、架势、劲力、内功、心法等等而忽视了攻防技术的训练,与技击实战相背离,造成了传统武术的技击实战能力大打折扣。
技击是武术之魂。传统武术是几千年来人们在实践中孕育和创造出的独特文化,虽然夹杂着一些不科学、不文明的东西,但各拳种门派都有其实用的技击方法和理论,这些都需要放开思想和束缚,用现代科学的方法去解读,去伪存真,在实战中加以验证,推广发展。
从技击的角度看,传统武术的练与用既相互关联,又应区别对待。要知行合一,要借鉴现代科学的训练方法,改变传统的不科学的训练模式。如习武为了健身娱乐,无可厚非。任何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健身的功效和愉悦身心的效果。但在技击上要练而为用。这方面传统武术的传播者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有一些大师名家在教学过程中故弄玄虚,一个关节的活动竟能讲出多少个劲,还有的一个发力动作对方就能飞出数米且连滚带爬,还有的吹毛求疵在练习过程中过分追求架势、整劲,一个架势练了好几年甚至数十年。种种不科学的教学方式偏离了武术以技击为目的的主线。为什么在比赛中练习传统武术的选手很少能打出其平时练习的那种境界及风格?其实就在于传统武术习练的方法不科学。如果传统武术的训练方式,参照现代科学的训练模式和方法加以改进,无论是身体素质的训练还是基本技术、攻防技术、战术、实战的训练,一切都围绕实战应用来制订方案,并与传统武术的技术、理论、特色相结合,不断地实战,在训练中改进和完善训练体系和模式,排除不实际、不实用的东西,传统武术又怎么不能发扬光大呢?但如果继续不思改进,脱离现实,那武术只能变成好看不好用的舞术了。
我在多年的教学和实战训练中,将掌握的通背拳的一些实战技法和现代训练方式相结合,在实战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在与拳击、散打、泰拳的实战对抗中,传统武术显现出了其技击方法的科学性,它蕴含着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哲理和奥妙。任何拳种的练与用都同样需要通过实践和体悟去重新认识,要知拳理懂势法,以理推术,探索追求。
任何一个拳种都不是完美无缺的,传统武术不是神话,没有什么秘籍可言。试问,在两人的实战打斗中,瞬间的移动,攻防的变化,你能想什么?做什么?蓄力?想经络穴位?招数?内功?劲力?正宗?还能像讲手时那样潇洒吗?叫对手先伸哪只手?用理论去打倒对手?
该清醒了!现实中只有掌握科学合理的训练方法和攻防技术,有更好的身体素质、体能和心理素质及丰富的实战经验,使身体在动态中运用所学的基本技术,能迅速对动作作出正确的判断并灵活应变,有快速敏捷的反应速度,高度强大的操控能力,及迅速移动的能力,才是现实实战能力的体现。其实每一个动作都不同程度地体现了力量、速度、耐力、灵敏、柔韧等素质。只有整体的提高身体素质才是参与技击实战的保障。
在实战应用中,是快打慢,要从拳法的运行轨迹,攻防的合理性去研究它。还有进攻的时机、距离、方位角度、动作的时差等等因素,这些只有在不断地训练和实战中去总结经验体会,才能功夫到身。传统武术过分追求套路、架势、劲力并用说手来代替实战训练,很容易使练习者造成习惯性的动力定型,而在实战中应付不了瞬息万变的场面。蓄力时间过长,易错过击打的时机和快速闪躲的时差,说手式的攻防训练,应对不了实战中对手意想不到的突袭。实战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而那些基础的功法套路训练也是必要的,但要与实战训练相结合,要知其法,懂其用,会训练,且用法要在实战中去体现,而不是纸上谈兵。只有通过专项的拳法、腿法、步法、防守法等等攻防技术的训练,才能使专项的素质和技击能力得到提高。动作只有在中枢神经的支配下,才能运用自如,而神经的反应,决定了反应速度的快慢,也决定了应变能力及应答动作的快慢。
是否能在不同条件下,都能自如地操纵自己的身体,准确、熟练、快速、协调地完成动作,是提高实战能力的先决条件。武术的技击对抗是在瞬间不断的移动变化中进行的,而这只有在反复的训练和实战中才能体会出来,只有熟练地掌握这种变化,才能提高实战能力。一切空谈都是无用的,只有实践,只有掌握正确科学的训练方法才能使所学的拳法在实战中运用自如。
马运芳,国家专业高级教练(拳击)、当代通背拳名家,现代搏击与传统武术融合研究者。
他曾习练通背、螳螂、少林等多门传统武术并从事拳击、散打等现代搏击的教学工作,所指导的学生获得多项国际比赛奖牌。他对泰拳、巴西柔术也有所研究。经过多年的实践,他将传统武术技法同现代搏击的训练相结合,形成了简洁明快、实用有效的搏击风格和教学方法。他习练传统武术而不泥古,学西方博击而不盲目,是当今难得的武术实干家。
勿使前辈之遗珍失于我手
勿使国术之精神止于我身
侪辈共担此责
诚邀您加入武谈
从今天开始
让改变成为可能
武谈
微信号:bkjwut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