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荡四百年:谢安出山桓温礼敬有加,假意北伐实则争权夺利

本文是长篇系列文章《激荡四百年》的第154篇
升平四年(公元360年)秋,桓温征召谢安为司马。让他颇感意外的是,谢安竟然接受了他的邀请,桓温大喜,对他礼敬有加。
重点介绍下谢安,这可是东晋后期的大人物。
谢安,出身陈郡谢氏,谢裒第三子,谢尚堂弟。他从小名重一时,朝廷多次征召,他都不就任,闲居在会稽,以山水、文献典籍自娱。
虽然身为布衣百姓,但时人都对谢安寄予三公和相辅的厚望,士大夫们在一起议论道:“谢安不出,当如苍生何!”
这句话很容易让人想起殷浩,但谢安毕竟是谢安,不是殷浩。
谢安每次游览东山,总是让歌舞女伎跟随。司马昱听说后道:“谢安既然能够与人同乐,就不会不与人同忧,征召他一定会就任。”
谢安的妻子,是刘惔的妹妹。她看到谢家门庭显盛,而谢安却自甘寂寞不思进取,就对谢安道:“大丈夫不应如此。”谢安手掩鼻子回答道:“我怕难以逃脱兄弟们的命运。”
等到弟弟谢万被废黜,谢安这才有了进入仕途的志向。接受桓温的征召时,谢安已经年过四十。
上任伊始,谢安前往拜访桓温,桓温十分高兴,二人畅谈生平,欢笑终日。离开后,桓温对左右道:“你们可曾见过我有这样的客人?”
后来,桓温回访谢安,正碰上他整理头发。谢安性情迟缓,许久才整理好,让侍从取来头巾。桓温制止道:“不要着急,让司马戴好帽子再相见。”
当年,众人对殷浩的评价和今日谢安不相上下,桓温对殷浩不屑一顾,却对谢安如此器重,可见他有知人之明。
十一月,东晋朝廷封桓温为南郡公,桓温的弟弟桓冲为丰城县公,桓温的儿子桓济为临贺县公,桓氏家族进入鼎盛期。
升平五年(公元361年)二月,东晋朝廷以东阳太守范汪为都督徐、兖、冀、青、幽五州诸军事,兼徐、兖二州刺史。
桓温一向厌恶范汪,对于朝廷重用范汪,他深为不满,必欲除之而后快。为此,他谋划了一次目的极其不纯的北伐。
四月,桓温以弟弟黄门郎桓豁为都督沔中七郡诸军事,兼新野、义城二郡太守,又让范汪率领兵众从梁国出发,共同北伐中原。
这是桓豁第一次领兵出征,表现极其优异,首战击败前燕将领慕容尘,夺取许昌。正当他准备继续北上时,司马聃却挂了,北伐戛然而止。
五月二十二,司马聃突然病逝,年仅十八岁。因没有子嗣,褚太后下令道:“琅邪王司马丕,是朝廷中兴以来的正统嫡传,不论是道德名声,还是宗亲地位,没有人能与他相比,请琅邪王继承帝位。”
司马丕是司马衍的长子,司马衍驾崩时,他本应继位,但庾冰以他年幼为由,拥立了司马衍的弟弟司马岳。司马岳驾崩后,他的儿子司马聃继位。如今,司马聃无子,帝位重归司马丕,可谓名正言顺。
五月二十五,司马丕正式即皇帝位,是为晋哀帝。五月二十七,改封弟弟东海王司马奕为琅邪王。
因司马睿曾被封为琅琊王,自此以后,琅琊王都有着特殊含义,一般都作为储君的候选人之一,地位仅次于太子。
十月,桓温突然指责范汪在北伐时延误了期限,请求将他免为庶人。东晋朝廷不敢不从,下诏废黜范汪,范汪最后老死家中。
对于桓温的公报私仇,谢安大失所望,心生去意。恰好此时谢万病逝,谢安借口回家奔丧,投书向桓温辞职。不过,谢安弃桓温如敝履,桓温却待他如初恋。
隆和元年(公元362年)五月,桓温忽然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建议,上书请求迁都洛阳。此言一出,举朝皆惊。
洛阳曾是西晋的都城,如果能迁都洛阳,绝对是意义重大的一件事。但如今的洛阳,不仅是四战之地,还是前线。
洛阳以西是前秦,以东是前燕,尤其是前燕,对洛阳势在必得。如果此时迁都至洛阳,将面临前秦和前燕的夹击,且无险可守。
对此,满朝文武都觉得不可行,但慑于桓温的威势,竟无人敢言。
最终,散骑常侍兼著作郎孙绰上疏道:“晋元帝龙飞江东,不仅是顺应天意,符合人愿,实际上是依靠万里长江而得以划地防守。自从丧乱以来,已经六十多年,黄河、洛水一带已变为废墟,中原地区一片萧条。以臣之见,应该先派遣有威名资实的将帅到洛阳镇守,扫平梁国和许昌,统一黄河以南,然后才可以讨论迁都的事。为什么要舍弃长远之理,拿整个天下孤注一掷呢?”朝野都深以为然。
看到孙绰的表章,桓温很不高兴,让人去讽刺道:“告诉孙绰,何不去实践你的《遂初赋》,而偏要了解别人的家国大事呢?”
孙绰从小淡泊明志,曾著《遂初赋》表达志向,桓温固有此讥。
司马丕准备派侍中去劝阻桓温,扬州刺史王述却道:“桓温不过是虚张声势罢了,并非真想迁都。只要依从他,他自己就不会去了。”
于是,司马丕下诏桓温道:“丧乱已经五十多年,戎狄肆行暴虐。得知你想亲率三军,荡涤污秽,廓清中原,光复旧都,如果不是有以身殉国的志向,谁能如此?各种措施安排全都辛苦你了,请呈上具体计划。”
果然,桓温接到这道诏书后,迁都的事情就没了下文。
之后,桓温又提议迁移洛阳的钟虡,王述道:“永嘉之乱,暂时建都江东,正应当荡平海内,回师旧京。如果不能如此,应该改迁先帝的陵墓,不应该先迁移钟虡。”最终,桓温也放弃了这个计划。
说到底,对于桓温来说,北伐或迁都从来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他之所以嚷着迁都,无非是看准了朝廷不会答应,姑且喊一嗓子显得自己多么奋发有为。
东晋朝廷若真的同意了,桓温反倒乱了阵脚,因为这事儿本身就不靠谱。迁到洛阳,让前秦和前燕包饺子吗?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