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析形索义”识字教学十法
——对安子介“劈文切字”理论的实践与研究
吕叔湘先生曾指出,识字教学效率不高,问题的根子在于学校的语文教育。小学低、中年级正处于学习的“扶床学步”阶段,识字任务相当繁重,虽有汉语拼音这个工具可以帮助识字正音,但由于识记量逐步加重,他们学得仍很艰苦。如果我们注意挖掘汉字形、义之间固有的趣味因素,学习气氛就会活跃起来。儿童的学习,兴趣起着直接地支配作用。采取“析形索义”识字法生动形象地启发诱导,可以调动起他们的参与意识和进取探究的热情。如果我们在学生识字的所谓“泛化阶段”就注意用“析形索义”的方式进行超前控制,防止错误识记定势的形成,学生的错字出现率就会大大减少。例如“器”和“蒸”这两个字,教师指出,“器”字很像一个带有四个部件的大机器,那“大”字上的那一点是机器的“开关”;“蒸”字表示上面盖草,中间放食物,下面是火,“食物”与“火”之间的那一横是一块不能少的“锅板”。这样,有了从儿童心理出发的释义,他们就不会忘了写那一点、那一横。牢固而持久的形、义绾结一旦形成,他们的识字、写字就可以少走许多弯路。
“析形索义”识字法,又称“部首切除法”,还有人依据小学生运用“析形索义”识字的心理过程叫做“联想劈切识字”。“析形索义”识字源于世界著名的汉字学家、北京国际汉字研究会名誉会长安子介先生的“劈文切字”理论。该理论认为,汉字的部件是由象形而得到内涵,合拼而成会意,由此认定:一个形声字切除其表义的部首外,其声旁也是有意义的。由于汉字大部分是形声字,安子介先生认为,形声字声旁既表音也表义,因而对相当部分的形声字,除强调其声旁标音外,还可提示其声旁亦有义,又可作会意字解析。其实,在《说文》等古籍中就有“亦声字(会意兼形声)”的定说,对于大部分的形声字来说,其声旁表义是现代人联想推断出来的,是前无古说的,因此,在这里把这一识字方法又叫“劈切联想法”。安子介先生创立的这一汉字形义分析法,汉字在他的眼睛里,每一个部件、每一个笔画都有其特定的意义。实施“析形索义”教学手段大致可总结为10种形式:
1.串解式:对构字部件作基本合乎情理的拼意解说,这是小学生初学“析形索义”识字最常用也是最容易掌握的一种方式。如下面的字:
岔(分+山):“山”挡住去路,“分”出一条“岔”道。
叛(半+反):从整体“分”出了一小“半”,跑向相反的方向,这是“叛”变行为。
辛(立+十):“立”着工作十个小时是够“辛”苦的。
攀(木、爻、木、大、手):一只有力的“大”“手”抓住树枝和藤蔓努力向上,这就叫“攀”登。
留(左上角是“瓜”去掉撇、捺):一“刀”砍掉瓜的两根藤,剩下的部分“留”“田”上。
晰(日、木、斤):“日”光下,看树“木”、看“斤”两,格外清“晰”。
眨(目+乏):“目”困“乏”了就得“眨”一眨。
吵(口+少):“口”“少”说几句就不会“吵”了。
霉(雨+每):“每”天都下“雨”,东西就容易发“霉”。
海(氵+每)“每”一滴水(氵)都流到一处,就汇成“海”。
筑(竹、工、凡):“凡”是搞建“筑”,都离不开“竹”子和“工”人。
富(宀、一、口、田):每“一”“口”人都有房屋(宀)住,都有“田”地耕种,生活就“富”裕了。
播(扌、釆、田):用“手”把带壳的“米”(釆)撒到“田”里,就是“播”种。
办:“办”事要用“力”,出力要流汗(左斜点、右斜点)。
2.编述式:根据字的形义关系,想象出一个情节片断,并作形象描述。如:
愁(秋+心):解放前,秋天一到,穷人因为没有衣食过冬,心里就直发“愁”。
究(穴+九):有个人在洞穴里挖了九天,想知道里面“究”竟有些什么。
商:(可把“冂”想象为柜台)商店营业员立在柜台后面(商的上面),两脚分开(ハ),小凳子(口)放在柜台下,接待顾客。
3.演示式:用动作演示字的形义联系,如:
掰:两手掌心相对合拢,然后向两边分开就是“掰”。
卡:两手一上一下作通道受阻被“卡”的动作;
笔:手持毛笔,笔头向下,竹做的笔杆儿下面装上毛做的笔头儿就是“笔”。
灭:用一块木板盖在火上,让火熄“灭”。
4.讽喻式:在由形而义的剖解中,因势利导地注入教育因素,给学生以启发。如:臭:(自+犬)自大一点,“臭”不可闻。(为什么“大”字上还要加上一点?这是表示哪怕是有一点点儿自大就“臭”了);贪:(今+贝)钱(贝)要通过自己的劳动慢慢积累,可是有人今天就一定要搞到很多钱(贝),终于成了“贪”污犯。
5.点解式:着眼于字的某一构字部件,作“点”的解释。分两种,一是强调某些表义偏旁;二是对易错部位作提示。如“染”:可指出古人染衣要浸染“九”次,不可写成“丸”。
6.图解式:用简笔画的描摹,表示某些象形字或象形偏旁的形义联系。如:
鸟:画一只飞鸟,对照提示:撇是鸟头上的羽毛,横折钩像鸟的头,点是鸟的眼睛,竖折折钩是鸟的身躯,折钩里的一笔是小鸟展翅飞时缩着的爪子。
飞:用线条画一只鸟“飞”的形象,对照提示:横折斜钩像鸟的头、身、尾,右边的撇和点是鸟展开的双翅,鸟展开双翅就是正在飞翔。
7.区分式:对一组形近字的形义关系,作有理性的区分和说明。如:
哀——衷:哀,古时死了人都很悲“哀”,人们穿着丧“衣”去慰问,慰问要张口说话,所以“哀”是衣+口;衷,发自内心叫衷心,内心在上“衣”正中的地方,所以“衷”是衣+中。
鸟——乌:小鸟有漂亮的羽毛,人们可以看到它那圆圆的黑亮的眼睛;乌鸦全身羽毛乌黑,它的眼睛也是黑的,混到一起就看不清了。
8.嵌入式:这是直接循形、间接显义的特殊形式,适用于某些形义关系难以辨析的字。例如“确”字,可以嵌入一则有关“确”的故事:有个孩子见牛在吃庄稼,就用石头砸,“当”的一声正好砸到了牛角上,一位老爷爷见了说:“你砸得很准‘确’,但是用石头砸牛角,‘确’实很不好。”这一则“石头砸牛角”的故事,把抽象的“确”字的写法和用法就很形象地印入学生的感知和记忆中。
9.歌谣式:师生共同将已识的某些字编成形义相应,意象鲜明,顺口易记的儿歌。如:“束”是绳捆木;“尘”是小土扬;“休”是人倚树;“套”是袋大长……再如:(以“尧”为基础字)日出鸡报“晓”,有火把饭“烧”,有“水”把花“浇”,有丝能缠“绕”;(以“包”为基础字)有包不读包,有水起泡“泡”,口包虎“咆”哮,火包开大“炮”,衤包穿长“袍”,足包快步“跑”。
10.猜谜式:分两种。一是曲折地说出字形,并暗示字义。如:
蝇:一个虫子口触电,一到冬天就不见。
旦:又是一天大清早,日头初出地平线。
歼:一夜(夕)消灭敌人一千。
哥:可上又可下,老二喊老大。
古:一字有十口,历史很悠久。
泉:白水上下连,冒出山石间;听声叮咚响,尝口清凉甜。
帆:巾字在一旁,几中一点藏;“帆”船有了它,乘风又破浪。
二是只巧妙地说出字形而不显露字义。如:
苦:一家十口住草房。
茶:一人躲在草木中。
其实,在老师们的教学实践中,“析形索义”识字的方法还可在归纳一些,以上列举,旨在提示一点析解思路。总之,汉字凝聚着我国传统文化的丰富知识,打上了鲜明的历史印记,曲折地反映着我们民族的心理素质和思维方式,具有一般书写符号无法比拟的丰富内涵。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深辨细究一些字形义的内在联系所包含的丰富内容,对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很有好处。如“册”和“删”这两个字,可以告诉学生:古人原在竹片、木片上写字,用绳子串起来就是“册”,如果要在上面作些改动就用刀割,所以加“刂”(刀)就成了删改的“删”。又如“贝”,若能告诉学生这是古时候用的钱币,他们在对贫、货、资、财、购、赔、赠这些字的理解时就会更准确。视野开阔,知识丰富会推动能力的提高。经常地进行“析形索义”识字,他们会悟出“每见一字,先求其母,从山必言山,从水必言水”(清·陈建侯《说文提要》)等析形索义的规律,这又可为他们在语境中识字铺路搭桥。
有位教师教“岛”时,和学生一道讨论得出这样的结论:“岛”是露在水面的陆地,远看像一座山,古时岛上不住人,栖息着的许多鸟把“山’包围了,从远处只能看到高高站在“山”顶上的“鸟”,自然,鸟的爪子(“鸟”下的“横”)是看不见的,这就是“岛”。诸如这样构形独特的汉字,以具巧妙的表意方式,为我们乐化教材,进行愉快教学亦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可以利用象形字的直观性作栩栩如生的描绘,利用指事字的提示性作画龙点睛的评点,利用会意字巧妙的形义联系作富有情趣的解说,利用形声字形旁的表义性举一反三,给他们独立析形索义的“拐棍”。如果我们经常采用“析形索义”这样趣味的教学形式,当学生发现:火上加盖即“灭”,土里放物是“埋”,太阳晒干便“旱”,鸟口出声即“鸣”……时;当他们编出“草一斤,不是草,要吃放在锅里炒(芹)”;“王大娘,白衣裳,坐在碧绿的石头上(碧)”……这些字谜时,学生会惊喜地发现并感受到:枯燥乏味、难学难记的方块字竟是一个个饶有兴味的书写符号,而索义是形,因形求音,循形索义等变成训练形式,自然会使我们的识字教学呈现出一种生动活泼的新的教学格局。
析形索义与注音识字,前者扬汉字形义关联之长,后者避汉字音形脱节之短,它们是识字过程中的一对“翅膀”,两条“腿”。既注重语境中识字,又增添“析形意识”,兼收并蓄,扬长避短,识字教学一定能比翼齐飞,稳实地走出一条优化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