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野生动物的故事96— 黄胸鹀/刘胜祥/奇闻异事求解371/20210820

黄胸鹀(Emberiza aureola)属小型鸣禽,额、头顶、头侧、颏及上喉均黑,翕及尾上覆羽栗褐;上体余部栗色;中覆羽白色,形成非常明显的白斑;颈胸部横贯栗褐色带;尾下覆羽几纯白;下体余部鲜黄色。
黄胸鹀栖息于低山丘陵和开阔平原地带的灌丛、草甸、草地和林缘地带。一般主食植物种子。繁殖于中国东北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越冬于中国东南沿海、南亚和东南亚地区,每年春秋两季迁徙期间都经过我国大部地区。
2017年12月5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官网宣布更新濒危物种红色名录,其中,黄胸鹀(俗称“禾花雀”)的评级从“濒危”升为“极危”。等级的变化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呢?
黄胸鹀我国北方与南方有着不同的用途。在中国北方,因其雄性外形优美叫声悦耳而受到欢迎,作为一种宠物进入到贸易市场。而在中国南方,此鸟被称为“禾花雀”,在广东民间以禾花雀为主要原料堡制的汤被认为可以补肾壮阳,极大地提高男性的性能力,被中国食客称为"天上人参"。由于黄胸鹀始终未能实现人工繁殖,其所需的个体均系野外捕捉。食用此鸟造成野生黄胸鹀的种群数量大幅度下降。所以,黄胸鹀从“濒危”升为“极危”。
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编制的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是一项将物种受威胁程度依次分为6个等级的名录,分别为:无危、近危、易危、濒危、极危、野外灭绝。13年间,黄胸鹀的评级经历了“五级跳”。2004年,黄胸鹀由“无危”改为“近危”,2008年升为“易危”,2013年又升为“濒危”,2017年到变为“极危”。最后黄胸鹀离“野外灭绝”还有多长时间呢?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