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與中毉 | 應時當令
原创 徐文兵 徐文兵 前天
應時當令是中國古代天人合一,順應自然的哲學觀在生活中的應用原則,具體地說就是人應該按照時令調整調節自己的生活,包括但不限於起居、作息、飲食、服飾、情緒、作為等等。
中國古代的道家思想,認為所有人包括帝王在內,是天地的產物,不能任性縱欲,應當順應遵循自然。政令應以生產規律為依據,應有益於生產的發展和正常的進行,不能站在它的對立面破壞它。道家的宇宙觀以北極星為永恆,命名為太一,圍繞太一斗轉星移,古人制定了北斗曆。根據28星宿的位置和出沒規律,制定了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早期是是麒麟)四象。在這個大背景下,根據日月的運行規律,制定了太陽曆和太陰曆。
何謂“時”?
廣義的時可以泛指一切時間,狹義的時可以理解為小時。但是在這裏時是指季節。
古人把四季稱為四時,孟浩然有“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的詩句,這裏的時節就是季節,應時就是應季。早起古人實施十月曆,將一年分為五季,每月36天,按甲乙丙丁午己庚辛壬癸排列,其中甲乙月屬木,丙丁月屬火,戊己月屬土,庚辛月屬金,壬癸月屬水,這就是中醫五行的源頭。後來改成十二月曆,按24節氣,一年四季,春夏秋冬,每個月含一個節氣一個中氣。
何謂“令”?
令單指月,或稱月令,或令月。根據夏商周傳承下來宮廷儀軌,後來被作為儒家經典《禮記》中專門有一篇叫做《月令》。它按照一個12個月的時令,記述了當月的星象和物候,然後規範出政府的祭祀禮儀、職務、法令、禁令等諸多宜忌。
《禮記》中的月是太陽曆,以立春為一歲之始,四時各有氣候特徵,每個月又有各自的徵候。與四時相對應,每時都有一班帝神,與星辰、太陽、四神的變化相對,每個月各有相應的祭祀規定的禮制。
比如在“孟春之月,天象是”日在營室,昏參中,旦尾中。“物候是:“東風解凍,蟄蟲始振,魚上冰,獺祭魚,鴻雁來。“
君王應該做的是:“天子居青陽左個,乘鸞路,駕倉龍,載青旗,衣青衣,服蒼玉,食麥與羊.其器疏以達。“ 還應該鼓勵獎賞臣民:”賞公卿諸侯大夫於朝,命相布德和令,行慶施惠,下及兆民,慶賜遂行,毋有不當。
另外就是順應天時獎勵農耕:“是月也,天氣下降,地氣上騰,天地和同,草木萌動。王命布農事,命田舍東郊,皆修封疆,審端經術,善相丘陵,阪險,原隰,土地所宜,五穀所殖,以教道,民必躬親之,田事既飭,先定準直,農乃不惑。”
所謂令行禁止,就是順應,叫做令。違逆就應禁止。孟春月:“禁止伐木.毋覆巢.毋殺孩蟲.胎夭飛鳥.毋麛毋卵.毋聚大眾.毋置城郭.掩骼埋胔。”是月也,不可以稱兵,稱兵必天殃,
古人觀察到時氣不正的現象,也就是:“孟春行夏令,則雨水不時,草木蚤落,國時有恐。行秋令,則其民大疫,猋風暴雨總至,藜莠蓬蒿並興。行冬令,則水潦為敗,雪霜大摯,首種不入。”
這說明四季月令不僅受日月的影響,還有更大的背景。戰國時期出現的《陰陽大論》提出了五運六氣學說,不僅闡述了這個現象,還提出了相關理論解釋並且能夠預測這個現象。五運六氣學說同樣按24節氣,從大寒開始,將一年分為六季,每季兩個月,含兩個中氣兩個節氣,分別是厥陰風木、少陰君火。少陽相火、太陰濕土、陽明燥金和太陽寒水。這個是正常年份該有氣象,被稱為主氣。同時根據年份不同每年都會有不同客氣影響主氣,以至於出現異常氣候。
總之,月令是古人觀察到的自然天象和物候。令月是符合月令的那個月,春暖夏熱秋涼冬寒。這時候的令就有符合天道,吉祥美好正經的意思,與嘉年、吉日、良辰是同一個意思。全唐文》裏有崔融《代皇太子上食表》:“臣某言:伏見臣妹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降嬪公族。”這裏斷句應該是“太平公主妾李,令月嘉辰”令月對應的是嘉辰,黃道吉日好日子的意思。有人歪批亂解,說太平公主叫李令月,這就貽笑大方了。
“关于日本改年號的一則趣事”
2019年4月1日中午,日本官方宣佈了即將啟用的新的年號“令和”,同時強調這是首次不從中國典籍中選取年號。選自日本的詩經《萬葉集》的序言:“初春令月,氣淑風和”。有博學者發現日本人有抄襲唐朝,薛元超《諫蕃官仗內射生疏》中的“時惟令月,景淑風和。“的嫌疑。東漢張衡在《歸田賦》中有:“於是仲春令月,時和氣清。”的詞句,這裏的令月,並不特指正月和二月,而是指那個月物候氣象不亂,符合月令。
有好事者發現《黃帝內經》的《靈樞終始》中有:“故瀉者迎之,補者隨之,知迎知隨,氣可令和,和氣之方,必通陰陽。”這裏的令就不是吉祥美好的意思,而是動詞使之的意思。
徐文兵
2019年4月2日星期二
于湯河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