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冀鲁两省区划调整和县城搬迁,把这个交通重镇变成普通一村

河北省馆陶县路桥乡张官寨村,地处馆陶县与邱县交界,向西即进入邱县。张官寨村到达周边馆陶、邱县、临西三个县城的直线距离分别是17、17、23公里。而到邱县梁二庄镇、馆陶县魏僧寨镇、山东临清市烟店镇三个镇的直线距离分别是5、7、15公里,虽然离邱县梁二庄镇比较近,但是人们习惯上还是到馆陶县县城和乡镇的时候比较多。不过由于无论到哪去路程都比较远,所以人们对张官寨的感觉是除了村子比较大一点之外,它的位置实在是太偏、太靠里了,到哪去都不方便。

张官寨村与周边县城、镇的位置示意图

其实在历史上,张官寨却是馆陶县的一个重镇,在谭其骧编著的《中国历史地图册》清朝册山东省地图上,在东昌府馆陶县标注出四个地方,除了县城、南馆陶镇、柴家堡(柴堡)之外就是张官寨。

《中国历史地图册》里的东昌府馆陶县,可见张官寨村

另外在民国时期的《山东全省州县自治区域图》馆陶页、《邱县志》邱县全图、《馆陶县志》馆陶政区图这三个地图中,在当时的馆陶县城(今山东省冠县北馆陶镇)到张官寨之间是有条大路的,这条大路经过张官寨直到邱县县城(今河北省邱县邱城镇),这条从北馆陶到邱城镇的公路被称为“馆邱路”。而在当时县内各公路上仅有的三座砖木桥梁中除南馆陶浮桥、北馆陶卫滨浮桥之外就是张官寨木桥。

《山东全省州县自治区域图》中的馆陶县,可见经过张官寨村的大路

民国《邱县全图》中,下方的红线即为馆邱公路

民国馆陶县政区图,从北馆陶向西的即为馆邱公路

抗日战争时,日军为了加强对冀南抗日根据地的封锁,实行了“囚笼政策”,以公路河流为链、以碉堡为锁,除了以卫河作为天然的、南北向最主要的一道封锁线之外,还在1941年秋把馆邱公路作为东西向封锁线进行大力度整修,沿路修筑炮楼碉堡,安插据点,对根据地进行分割封锁。这就造成馆陶县抗日政府对路以北村庄的领导不便,于是冀南第三专署为加强公路北部村庄对敌斗争的需要,就以馆邱公路为界,路北的第四区及67个村划归邱县管辖,路南为馆陶县。直到抗日战争胜利之后的1946年3月,原属馆陶县的村庄才又重新划回。

《馆陶县志》中1941年以馆陶公路为县界示意图

民国及民国之前的张官寨村,除了县城、南馆陶镇以及2、3个大村之外,其人口、村庄面积都排在前列,在村子外边还建有高大的圩墙或者称为寨墙(俗称土围子)用于防范土匪和兵灾。一条宽阔的道路在村南横贯而过,张官寨村恰巧位于馆邱大道的中间位置,到邱城和北馆陶的直线距离均在11公里左右,这在当时主要以畜力以及两脚赶路的人们来说,是行进大约2个小时左右的路程,此时行人和牲畜都需要休息,张官寨也就提供了类似今天高速公路服务区一样的功能,大家都可以在这里歇歇脚,想来那个时候这里的旅店和饭店应该不少。

民国时期大比例尺地图上的张官寨,可见寨墙

上个世纪60年代末的张官寨村卫星图,其寨墙轮廓还依稀可见

网络上的土围子图片

经过张官寨村的大路

但是今天张官寨为何却变成如此偏僻的一个村庄了呢?这要与馆陶县和邱县由山东省划入河北省、馆陶县城南迁和邱县县城北迁两件事有密切关系。

馆陶县和邱县由山东省划入河北省

从明朝开始,馆陶县和邱县属于山东省管辖。明朝时馆陶、邱县均属于东昌府临清州管辖。清朝时临清州成为直隶州,邱县属临清直隶州,而馆陶县则属东昌府。

但是不管怎么样,从地图上看邱县如果去府城东昌府(今山东省聊城市)是必定要走馆陶到邱县大路的,哪怕是到州城临清也还是要走馆陶县最北端的尖冢再到临清。因此馆陶县境内是邱县到府、州的必经之地。

还是以此图为例,可见邱县如果去府州需要经过馆陶县境

自从邱县在1940年4月5月由鲁西区划入冀南区、1949年8月属河北省,馆陶县于1964年从山东省划归河北省之后,邱县、馆陶县后来一直属于河北省邯郸地区、邯郸市管辖。从此两县人们出门办事的方向逐步从东转向西,到了今天两县已在绝大多数时间里不再与东部山东省的市县发生联系。受地理政区形状及位置的作用,今天邱县向西已不需要再经过馆陶县即可到达上级行政管理单位了。

馆陶县城南迁和邱县县城北迁

除了行政区划的变动,馆陶县城和邱县县城还分别经历过一次搬迁,馆陶县城是在1955年南迁,而邱县县城却是在1944年往北迁。两个县城由东西向水平位置、直线距离相距22公里,变成了呈东南、西北走向,直线距离相距32公里。

两县县城搬迁与张官寨村位置示意图

并且在1949年2月,将原来走南宫、威县、香城固、北馆陶、南馆陶、大名县线路的平(北平)大(大名)公路,改成了从香城固直接向南,经柴堡到南馆陶的路线,如果想从邱县县城到馆陶县城南馆陶,不再需要经过张官寨村的“馆邱”路了,从此繁华了几百年、经过张官寨村的“馆邱路”逐渐“门前冷落鞍马稀”,张官寨也从当时的交通重镇成为了普普通通的一个村子。

您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吗?欢迎在文章底部讨论。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