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戈金刚:杨式太极拳的健身和防病原理

杨氏太极挙是一种合乎生理和体育原理的健身运动,又是一种治疗疾病的有效手段。由于我国政府的重视,杨氏太极拳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系列的成果,已被国内外医院和疗养院广泛采用,被列为综合疗法的一项重要内容。现已被全世界列为医疗体育项目之一。其健身和防病的原理如下:

一、锻炼神经系统,提高感官功能

人体的各种活动,依赖于大脑皮质神经细胞的兴奋与抑制的调节,而动作的变化、协调和平衡都得由中枢神经系统来指挥。练习杨氏太极拳时,要求精、气、神统一,排除杂念。这样,人的思想始终集中在动作上,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得到提高,就能迅速、正确的传达和接受各器官系统变换动作的信息。随着练拳功力的不断提高,肌肉收缩和舒张的交替、转换能力也随之增强,神经系统活动过程的均衡性和灵活性愈来愈高,从而使神经系统的功能得以不断改善。

二、有利于慢性病康复

练习杨氏太极是采用意识和运动相结合的锻炼方法。演练时,大脑皮质运动中枢和第二信号系统处于高度的兴奋状态(即兴奋集中在很小的定区域),而皮质的其他地区则处于抑制状态,这样就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体息,人体就能很快地消除了疲劳。这对于慢性病患者很为重要,因为大脑的充分体息,打破了疾病的病理兴奋灶,有利于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使内脏器官的病灶获得了修复和改善。

从中医经络学说来讲,腕部一段桡动脉管,称作“气口”,是“脉会太渊”的百脉之气江聚之“渊”,与全身经脉相通。练拳时不断地旋腕和“坐腕”就是对这段“气ロ”不断地刺激。多注重腕部锻炼,对加强心、肺所、胆、牌、田、肾、膀、大肠和小所的功能很有好处,同时也对防治这些脏腑的疾病有帮助。

三、有利于保护、健全、恢复视力

人对自然界的感知信息的80%是来自视觉。进人眼晴的光先通过角膜再通过品状体,使光线弯曲,聚焦在视网膜上。当一个人将注视点从近物移至远物或远物移至近物时,晶状体就改变形态,以便把被注视的物体保持在焦点上,这个过程称为调节。练习杨氏太极养时,动势时眼随手转,定势时两眼向前平视,由近及远,使视神经和动眼神经得到有规律的锻炼,对保护、健全、恢复视力有良好的作用。

四、有利于心脏、血管和淋系统的健康

练习杨氏太极拳时,人体各部分肌肉和关节的活动,使各毛细血管舒张,静脉、淋巴的回流加速,因而减轻了心脏的负担。另一方面,杨氏太极养采用的腹式呼吸,呼吸时膈肌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使腹压不断改变。如腹压增高时,腹腔的静脉受到压力的作用,把血输入右心房:反之,当腹压减低时,血液则向腹腔输入。这样,由于呼吸运动提高了心脏营养血管的功能,促进了血液循环,因面加强了心肌的营养作用,改善了心脏营养过程,有助于保持心脏、血管和淋巴系统的健康。

五、增强呼吸功能

杨氏太极拳采用腹式呼吸,要求气向下沉(即所谓“气沉丹田”),而且要与动作自然配合,使呼吸逐渐做到“深长、细级、匀柔”,保持“腹实脚虚”的状态,即把胸部由于运动而引起的紧张状态转移到腹部,使胸部宽舒,部放松而又充实。这对保持肺组织弹性、发展呼吸肌、改进胸廊活动度、増加肺活量、提高肺脏的通气和换气功能,有良好的作用。坚持长期习练杨氏太极発,会减少呼吸率,呼吸差和肺活量比一般人大。

六、促进消化功能和体内物质代谢

练习杨氏太极拳使神经系统受自我意念控制的能力提高,有利于改善内脏器官的调节过程。膈肌、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胃肠也能起到自我“按摩”的作用,使肠、胃、肝、肾随之发生适当运动,促进了肝内血液循环,提高了胃肠的张力、蠕动和吸收的能力,增强了肾上腺素的分泌功能,改善了体内物质代谢(尤其是胆固醇的代谢)。因此,坚持经常练习杨氏太极拳,可以增进食欲,减少便秘现象,使血液胆固醇含量下降。练拳后血中白蛋白含量增加,球蛋白及胆固醇的含量明显减少,对预防动脉硬化也有良好的作用。

七、有利于加强肌肉、骨骼和关节的活动

杨氏太极拳的弧形动作能使全身各部分肌肉群和肌肉纤维都能参加活动,经过反复地缠绕旋转,使肌肉能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能达到的长度。如此长年累月一张一弛的锻炼,使肌肉柔切而富有弹性,并增加收缩的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拉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溶,使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也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头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方面的性能,不易发生骨科疾病,延级骨头的退行性病变。

同时,由于肌肉和骨骼不断地作弧形运动,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和关节切带受到良好的锻炼,增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柔初性和灵活性。所以经常练习杨氏太极拳的人很少会发生关节脱位(包括腰椎间盘突出)和扭伤等,特别是对老年人的腿力衰退、足藤软、屈伸不利、行走乏力等衰老现象,能起到防治作用。

八、阴阳平衡,畅通经络

杨氏太极拳中要求“主宰于腰”、“虚领顶劲”、“含胸拔背”是锻炼任脉、督脉、带脉、冲脉的好方法。练习杨氏太极拳时,腰部松沉、直竖地微微旋转,带动上下肢的动作,这样既锻炼了任、督二脉,又使带脉冲盈肾部充实。

练习杨氏太极拳的“尾间中正、气沉丹田、收腹敛将”的过程中,始终注意长强穴松沉直竖,是“尾回中正”的关键,而“长强穴”是督脉的络穴,别走任脉,所以在整套拳路中不断地旋转、挤压“长强穴”,能够起到通调任、督二脉和提摄肛门的作用。督脉为阳脉的总纲,有统帅各阳脉的作用,它能调整和振奋全身阳气;任脉为“阴脉之海"”,络一身之阴气。

“缠绕运动劲贯四梢(四梢:两手、两足尖端)”的要求,是指练习中动作螺旋式走弧形,成为圆弧运动,使肌肉纤维、初带和关节在均匀、连贯的反复旋转活动中得到无微不至的运动,调整呼吸、畅通气血、流转贯注于四梢,达到“根固则枝荣”的目的。针负中的流注穴位:井、荥、俞、经、合,就全在“手不过肘,足不过膝”这一部位。再从人体神经分布状态来看,手足属于颈胸神经分布末梢区,较为敏感。因此,通过交感神经、副交感神经的传导,对内脏能够起到反射调整的作用。

九、腹式呼吸,延年益寿

杨氏太极拳采用的腹式深呼吸系源自“吐纳术”和“导引术”,不过,杨氏太极拳是“动中求静”并且姿势优美。另外,气功的深呼吸与杨氏太极拳的深呼吸在速度上有很大的区别。气功的深呼吸,一次呼吸(一呼吸)可以长到一分钟;杨氏太极拳的深呼吸要适应拳势的要求,不宜太慢。杨氏太极拳的深呼吸与长拳类型的呼吸相比是相对的慢;与气功的深呼吸相比,则是相对的快。故杨氏太极拳的腹式深呼吸运动,更有助于调节神经,“按摩”五脏六腑,畅通气血,促进新陈代谢。调整呼吸使动作与呼吸自然协调,做到“形神合一”。

杨氏太极拳关于呼吸方法的主张,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气宜鼓荡”之说,能够令人全身精神振作,舒畅自然。杨氏太极拳的腹式呼吸运动都是“以意调息”的深呼吸运动,都是通过膈肌的不断升降和胸、

背及腹部肌肉的弧形松沉和旋转运动,向席内“丹田”和脐后“命门”之间的神经丛加强作用,使“命门之火常炊”,肾上腺素分泌正常,因而促进了内脏的自我“按摩”运动,加强了血液循环,改善了体内物质代谢,有利于增进健康、延年益。

十、提高免疫功能

杨氏太极拳运动对免疫系统最显著的影响是能够增加细胞因子活性,如能增强NK细胞活性;增多白细胞、淋巴细胞、B细胞等。

1.杨氏太极挙运动与白细胞

杨氏太极拳运动对免疫系统最显著的影响是引起外周血白细胞增多其增多的程度随着运动强度不同而改交。杨氏太极拳运动诱发白细胞增多的变化曲线呈双峰形,运动后几分钟内自细胞就开始增多,随着运动负荷增加,其数量逐渐上升,运动停止后10分钟自细胞数量开始下降,30分钟时恢复到运动前水平,2-3小时后会再次升高,24小时完全恢复正常。

2.杨氏太极等运动和淋巴细胞

自然杀伤细胞( natural killer.,NK)是一群具有自然杀伤能力的淋巴细胞。杨氏太极拳运动后能使NK细胞活性增加两倍。其原理是NK细胞结合靶细胞比例增加、杀伤频率加快、杀伤效应细胞循环次数增多。

3.杨氏太极挙运动与免疫球蛋白

练习杨氏太极养时,血清1gA、IgC、gM水平可増加,运动停止后不久即可恢复正常,表明杨氏太极挙运动能影响血清免疫球蛋白水平。

作者:戈金刚,杨氏太极拳第四代嫡传人杨振铎首次入室弟子,著名武术家、中医内功按摩专家、国家级社会体育指导员。戈金刚出身中医和武术世家,从小就耳濡目染养生之道,并在5岁开始习练少林拳。1995年在河南少林寺举办的首届国际少林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获金奖。戈金刚是无锡传教太极拳、太极剑国家竞赛套路的第一人。在无锡历次全民健身运动中,他组织和指挥了三次“千人太极拳”表演,曾被评为无锡“十大健康人物”“十佳健康榜样”。因在全国推广39式杨氏养生太极拳,主张通过练拳健身祛病,被媒体称为“拳疗奇人”。

【声明】作者系漾太极网站、公众号特约撰稿人,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漾太极公众号无涉,本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