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二水居士:闷来时“造”拳
漾太极
唐豪在《行健斋随笔》一书中,驳斥了太极拳“蒋发为陈长兴之师”,辩驳了陈鑫的“陈卜创拳说”之后,在“太极拳之祖”一节断言:陈王廷是太极拳之祖。其证据如下:
其遗诗中有闷来时造闷(系“拳”之讹误)之句,一也。陈氏家谱十二页王廷旁注,称其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十六页有:至此以上乾隆十九年谱序,以下道光二年接修。王廷墓碑,立于康熙五十八年,距乾隆十九年甚近,此项直接史料,最为可信。二也。惟遗诗及家谱,一则仅言造拳,一则仅言陈氏拳手,何有证其即为太极拳乎?查家谱三十六页十四世长兴旁,注“拳师”两字。同页十五世耕云旁,注“拳手”二字,陈长兴、陈耕云父子,世皆知其为太极拳专家,一也。陈沟村人,至今只学其祖传之太极十三势及炮捶,不学外来拳法,二也。太极拳共有两套,一曰长拳,一曰十三势。见王宗岳太极拳谱。长拳虽已失传,谱尚存。谱中…完全采自戚继光拳经,故太极拳之产生,应在戚继光之后,王廷生于明末,卒于清初,尤足为予说佐证。
唐豪游陈沟所见的《陈氏家谱》,封面题同治十二年癸酉新正颖川宗派一函。十六页注:至此以上乾隆十九年谱序,以下道光二年接修。十二页九世祖王庭旁注:又名奏廷,明末武庠生,清初文庠生。在山东,名手,扫荡群匪千余人。陈氏拳手刀枪创始之人也。天生豪杰,有战刀可考。此家谱一直修到陈鑫。在鑫旁注:文武皆通。最后还有一段话,唐豪作了记录,曰:“末有我高曾祖父皆文兼拳最优森批字样”。最后唐豪断言:“此太极拳源流最可信之直接史料也”。
从证据学角度而言,二水以为:
首先,唐豪对证据本身证明力的提取方式,存在失误。就书面证据而论,这份《陈氏家谱》,它的文稿年代,究竟是同治十二年?还是乾隆十九年?抑或是道光二年?还是由陈鑫、陈森等人抄录并不断“旁注”的文本?书面证据的书写时间,是决定这份证据证明力的关键所在。倘若,这份《陈氏家谱》,间杂着好几人的笔墨,书证本身的书写时间无法确认的,从证据学角度而论,只能以最新的笔墨着笔时间为准。因此,这份既然有陈鑫、陈森等人旁注,又一时无法确证文稿年代的家谱,我们暂且以陈鑫、陈森的生卒年限为基准,来提取证据的相关信息。对涉及陈鑫、陈森存世之前的信息,应该另取旁证,加以证明,而不能率然的以“最可信之直接史料也”来对待。
第二,陈王廷遗诗,唐豪在《行健斋随笔》中认为“语近赘累,当非原作,疑著此书之陈品三所加也”。既然连唐豪本人也怀疑此诗有陈鑫篡入修饰的痕迹,在无法确证究竟是全诗还是局部,也无法确证究竟是哪部分内容,由谁篡入修饰的前提下,那么,陈王廷遗诗的证明力,有待其他旁证加以进一步佐证的。
第三,唐豪认为有陈品三篡入痕迹的陈王廷遗诗中,“闷来时造拳”句,在陈品三本人概念中,也并没有以此而断言,太极拳始创于陈王廷。陈鑫在其《引门入路》《太极拳图画讲义稿》(后易名《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中,反而认为:“洪武七年,始祖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里根太极,故名太极拳”。可见“闷来时造拳”之“造”字,在陈鑫看来,绝对不是“编造”、“创造”太极拳的“造”。这一点,也显漏了唐豪等人古汉语基础的薄弱。由“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之“造拳”两字,断言“创造太极拳新学派的是明末的陈王廷”、“陈王廷为太极拳之祖”,显然是犯了用现代汉语的语境去理解古人的遣词造句的错误。陈鑫眼中的“造拳”,其实在他的《陈氏太极拳图说》之金刚捣碓势中,有明确的解释。
他说:“自初势至末势所图者,皆有形之拳,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而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而后可以言拳”。可见,在陈鑫看来,这“闷来时造拳,忙来时耕田”之“造拳”,其实就是“惟自有形,造至于无形”,乃至“心机入妙,终归于无心”的行功走架。《说文解字》云:“造,就也。从辵告聲”。辵,本意是走走停停,乍行乍止。倘若适用于武技,“造”字,依然保留了以辵为基本的“行功走架”这一层面上,最为原始的字义。
徐震《太极拳考信录》“太极拳不始于陈沟证第四”对唐豪的“陈王廷造拳”说,也有辩驳。他说:“言太极拳创自王廷者,非陈氏之旧说也,今人唐豪所主张。陈氏裔孙子明有取焉尔。故子明所著陈氏世传太极拳术一书,于王廷传有创太极之语。前乎子明,有陈鑫字品三者,于其陈氏太极拳图说自序有云:明洪武七年,始祖讳卜,耕读之余,而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教子孙以消化饮食之法,理根太极,故名曰太极拳。其于附录中载王廷事,则仅谓精太极拳。观陈鑫之意,尚不以为为太极拳创自王廷。与子明异。足见陈氏子孙,于其祖先之事,亦各以意推测而已”、“唐氏于太极拳源流考云,陈沟太极拳世家陈槐三,藏有家谱一册,于其九世祖陈王廷名讳旁注云,王廷,又名奏廷……刀枪创始人也……陈氏拳手,长短句中所云闷来时造拳之语,陈卜墓志铭不言其创太极拳,唐氏既据此以正陈鑫之误,独不思陈氏旧谱,只言王廷造拳,不言所造者为太极,正可证王廷所造,并非太极。乃唐氏思不及此,反欲举证以明创于王廷,寻思举证,复不剀切。何者,在王廷名旁注拳手,其义必为拳法于文理方通,陈耕云名旁,注拳师拳手,谓为精于拳技者耳,岂可援此谓长兴耕云之所习,必是王廷之旧法乎”。
第四,唐豪“陈沟村人,至今只学其祖传之太极十三势及炮捶,不学外来拳法”,显然是武断之论。徐震《太极拳考信录》云:“谓陈沟不习外来之拳者,近来风气或如斯耳,安能必其先祖中无一习外来之拳者。且陈氏言武技得诸外来者尚有确证三事,并见陈沟旧抄本中”。
二水以为,任何一种文化的积淀与发展,包括武术,都不可能凭空创造的,都是在前人的基础上,逐渐发展起来的。陈沟先辈,之所以能传承太极拳,并将其发扬光大,这也与陈沟先辈不断的向外界学习新文化、学习新武术形式,分不开来的。兼容并蓄、扬长避短的开放式的学习态度,才能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就辉煌。回顾近代太极拳的传播史,杨露禅从学陈长兴时,不管是陈家沟还是赵堡,一直没有将这种武术形式命名为“太极拳”。自从武禹襄兄弟发现了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后,虽然我们至今没有确证“王宗岳”其人的生卒事迹,也无法确证王宗岳时代的太极拳究竟与近代所传承的太极拳在技法上有什么关联性。所以,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中的“太极拳”招牌,与杨露禅从学陈长兴的绵拳、陈家拳以及武禹襄从学杨露禅、复从陈清平“研究月余而精妙始得”的这种拳术之间,套用而今的金融术语,应该是具有“借壳上市”的意思了。从此以后,即便是依然只局限在陈沟的陈沟拳、绵拳还是炮捶等,也开始借用“太极拳”之名,得以进一步的发展。这一点,也体现在陈氏旧抄本《两仪堂本》、《文修堂本》中。虽然,陈氏旧抄本《两仪堂本》、《文修堂本》里,当时还无法理解杨、武两家太极拳理论所已经达到的高度,但陈沟前辈毕竟还是开始借鉴杨、武两家所总结的太极拳理论了。就像陈沟前辈,借用形意拳九要论,而成为他们秘不外传的《三三拳谱》一样,虽然这种指导理论,未必能使他们的拳技朝着太极拳方向发展,但这毕竟也是陈沟前辈开放式学习外来文化的实例。
作者:江澜 ,自号二水居士,奉化棠溪人,寓居嘉兴。1987年从王清发老师学习杨式李雅轩老师一脉太极拳,1992年从蔡光圻老师学习推手。2003年初,因缘结识金仁霖老师,系统学习杨式叶大密老师一脉太极拳之拳技、拳理、拳史及教学体系至今。创立嘉兴一多庐太极文化传播公司,致力于太极拳传播与推广。受聘于新加坡传统杨式太极拳协会担任武术顾问。创立马来西亚槟城一多庐太极拳协会、马来西亚雪隆一多庐拳艺工作坊、马来西亚砂拉越古晋一多庐太极拳协会,担纲总顾问暨总教练。手谈之余,勤于笔耕,陆续在《武魂》、《太极》、《精武》、《武当》、《武术家》等杂志刊发文章数十篇,出版有《一多庐太极体悟录》、《杨家太极拳老拳谱三十二探究》、《<王宗岳太极拳论>校注》、《<太极功源流支派论>校注》、《<太极法说>校注》、《陈微明武学辑注》(包括陈微明《太极拳术》、《太极剑》、《太极答问》三册的校注)等。
【声明】作者系漾太极网站、公众号特约撰稿人,本文只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漾太极公众号无涉,本文如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和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