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缘为兵》【四〇一】回想起城南旧事
小说《缘为兵》【四〇一】回想起城南旧事
小说连载《缘为兵》(初稿)未完待续
图/文:梁佛心
菜市口这里的大买卖还有一家儿,那就是菜市口儿西边儿路北的“菜市口菜市场”。菜市口儿菜市场可说是北京南城历史最悠久,也是规模最大的菜市场了。
菜市口大街原本是南城最宽的一条街道,辽金两代建陪都都是在这儿,叫“南京”也叫“燕京”。陪都的城市中心就是广安门一带,菜市口儿地处当时的安东门东侧,叫“檀州街”。
到了明代,这里形成了京城最大的菜市,沿着街道摆满菜摊儿,这条街便被叫做了“菜市街”。到了清代,菜市街就叫了“菜市口”。光绪末年,清政府在菜市口儿开办了个官办菜市场,叫“广安菜市”。
新中国成了以后,起先叫“广安门菜站”,后改叫“菜市口菜市场”。直到改革开放以后,广内大街道路施工,菜市口菜市场被消灭,从此菜市口儿便徒有了虚名,没有了“菜市”。
城南菜市口儿,在京城的名气更大的还不只是有个菜市场,还因为这里曾经是刑场,是杀人的地界儿。
其实,菜市口作为刑场是打清代才开始的。当年菜市口儿刑场的位置,就在霍恺住的铁门胡同南口儿西南的马路上,差不多正对着我们刚走过去的菜市口百货商场东南边儿的门儿。
菜市口儿刑场杀过不少名人,不过那都不用咱们说,史书上都有。关于菜市口儿刑场的民间传说也挺多,比如破碗居的故事。
犯人行刑前可以在出宣武门后的一家儿饭馆儿吃喝一顿,吃喝过后,把碗一摔,准备挨刀。于是,那家儿饭馆儿老板就捡那些有点儿破碴儿的碗给死囚犯用,所以,得名儿“破碗居”。
还有个故事,是说一家儿皮匠铺,白天为人做皮货,夜里为分尸的死囚犯缝尸首,也好全尸入殓。我在今儿个先在这儿简单提个头儿,这故事得夜里黑着灯儿讲,黑着灯儿听,那才有意思。得工夫儿咱们再细聊菜市口儿刑场闹鬼的故事,我想先征求一下儿您的意见,是不是到讲刑场传说的时候儿,提示您一下儿——本章节适宜夜里阅读,呵呵。这阵儿,大白天儿的,咱们还是接着说菜市口菜市场吧——
走到菜市口菜市场,头一眼看见的就是菜市口儿菜市场门上挂着的大棉门帘子。多熟悉的大棉门帘子啊!这时,有一位老人正要进菜市场,陆军璞赶紧过去帮老人家掀起了门帘子。那大棉门帘子够沉的,老人掀着够呛。老人家点头儿道谢,陆军璞冲那位老人笑了笑,然后,跟着那位老人走了进去。陆军璞进去了,我们也只好跟着陆军璞一块儿进去。走进了菜市场,走近了柜台,走近了火炉子,伸出手烤了烤……今儿个我们没觉得冷,打尽东边儿的门儿进去,又打尽西边儿的门儿出来了。
就要说再见了,再见了北京,再见了菜市口儿,再见了大棉门帘子——还真是有点儿舍不得啊!
那时候儿,天儿一冷,尤其是三九天儿,甭管外边儿是怎么样儿的天寒地冻,掀起门帘子,就有一股儿热气扑面而来,那叫一个暖和。我们在冬景天上下学路过这儿,有时就会从菜市场这头儿的门儿进去,再从那头儿的门儿出来,就为暖和一下冻僵的手脚和脸。要是太冷了,就围着铸铁的大火炉子烤会儿火。
菜市口儿菜市场,鸡鸭鱼肉、水果蔬菜,禽蛋干果,烟酒茶糖,应有尽有。虽说是应有尽有,但是,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物质匮乏,商品紧缺,很多的副食品都是按计划供应的。
逢年过节会有一些特供的副食品,买过年过节特供的副食品,都要凭购货票儿或者是副食本儿。年节特供的副食品,也要在规定的日子里,及时的买回去,要不然,过完节就失效了。所以,每到年节,菜市口儿菜市场里就特别热闹,购买副食品的人熙熙攘攘,好多柜台前都会排起“长龙”。我们这些半大小子也会像今儿个似的,成群结伙儿到这儿排队来。
这眼看着又要到年跟前儿了,我们也要离开这里了。我们的这个年要到部队里去过,我们猜不出来部队里过年是个什么样儿。
我们出了菜市场,童镇海招呼了一声同学们,我们就由路北向路南过了马路,朝着奔武装部的那条胡同儿走了过去。武装部在教子胡同,刚走到教子胡同口儿,就听见马路对过儿有人喊童镇海的名字。我们回过头儿一看,是孙竲辐他们。
孙竲辐他们几个人,刚从广安胡同里出来,正要过马路。吴东俊见景生情,因景起意,蔫不出溜儿的顺口儿叨唠了一句:“什么青年过马路来着?”
吴东俊的一句叨唠,招出来钟金玺的一肚子坏水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