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帖最高层次是什么
临帖到什么程度算最高境界或说层级,又到生什时候算一站。大概一般会说,得其形神,与原贴对照辨不出真假。这么说,不够。即便能背临的形神不差都不能说已经到位。能仿作才算到家。
摹、临、仿是学书法的三种基本模式,成年人看不上摹的方式,认为那个有点低级。又没有仿作的意识,学用脱节多半正是这样造成的。仿是全方位的,不单是笔画结构,还有章法布局和神采气质。如果说的俗一点就是人家的习惯,在深入点说就是人家依据自己审美眼光和性格特质的书写习惯。
摹写其实是不错的方法,但它的形式发展的多样以后,确实需要选择了。就当前见到的就有将经典唐楷印成字形轮廓以供填摹的教具。硬笔书法更有凹槽字形的模版。这对年纪尚小,指腕肌肉协调控制能力差的初学者是很适用的。可以锻炼指腕的控制能力,这还真不单是对学书法有好处。
就说这一提一按,对于成年人来说不算什么,你要跟小朋友说就费劲了。他也知道那意思,可怎么提怎么按,什么时候提什么时候按,提起多少按下去多少,对他们来说就复杂了。老师又不可能扶着他们的手持续的练几个月,一直到他们肌肉协调能力提高了。而这个摹的方法大抵就有老师手把手教的作用。
我们小时候也有这种方法,管这叫写“仿影”或者叫“描红模子”。跟刚说的字廓填墨不同,它是把字帖印成红色字迹,放到空格纸下面。纸是半透明的可以显出下面的字形,就可以随着它的字形去运笔了,用意和起到的作用是一样的。而这样的方法对于“正手脚”来说是好的,却没有观察分析的空间,对于动手能力够强的成人来说,就有些白耽误工夫的嫌疑了。
不过有另一种摹写的方式,成年人不但可用,效果还很好呢。简单来说,就是您自己把那字形轮廓用细线描画出来,然后再分析人家的笔法,依字廓落墨写出。这样的好处是提高观察能力和对字形的深刻记忆,背临就容易得多了。这也需说明,别把白纸覆到字贴上去描,这有点像画画。但这样会弥补直接对临发现不了的细节。这方法看着笨,其实效率是高的,别轻视。像冯承素把纸覆到原帖上,勾轮廓再填墨,是特定情况复制保存是可行的,但不是学习的方法。再者说了他用的纸虽也半透明,大不会渗墨污损下边的原帖,现在的熟宣尚可,其他如生宣、元书纸等就不行了,而一般练习还有多用的是这些。
都说摹可得字形,临易得笔意,上边说的方法其实是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了。而比对临高一层的是背临。背临又是向仿作过度的一个关要。从以往的经验来看,对临十遍,也不见得背临的像,要真是认真的勾摹三五回,不但背得出还记得牢。
以上所说,终究只是依托范本,写人家的东西,包括所谓的集字创作,也还是没有达到利用所学的自主创作。遇到人家没有的字就写不出来了,这不行,于是尽可能的搜集一家的字,这没什么不好的。但最好的不是字字有来历,而是笔笔有来历才好,进一步讲,不是止于形似,是要摸到规律,摸到人家的心思。他在莫种情况下某个笔画如何处理、某个字如何做大小错落的安排。只有这样才能利用他有限的字迹,掌握他的风格特征,就算他从没写过的字,您用这种规律写出来也让人家误以为是他写的。这个就可以说叫仿作了,虽然没有自己的风格,但比脱不开范本的临写来说就是高到顶头了。
《水浒传》里梁山好汉截获蔡京书信,模拟他的笔迹施计策,显着圣手书生的手段高妙,当然也有分析,那时蔡京的字体很流行,平时有所领略也不无关系。但我琢磨,一班好汉,没事不会学一个认定为奸臣的书法艺术的。恨都不够呢,恨不得杀了他,还能把他的字当榜样来学,即便承认那字确实不错也不学呀!不像现在,蔡京是历史里的人物了,跟谁似乎都没有切身的利害关系了,就显着好像很客观似的,把他奸臣的身份放到一边,极力的称誉他的书法。这不是什么好事。
说了这么多,其实用现实里的其他事比方一下,很容易明白。比如说模仿秀,老是模仿别人现成的段子,没多大意思了。用着人家的语气神态演新内容。虽然没自己的风格,也可以称为创作了。谁要不承认,就想一想那些挺吓人的恶作剧,利用现代音视频技术,制作的那些乱真的公众人物的视频。这当然不是学书法的人的追求,但也不乏利用这个能力牟私利的人物。假字画里就有这些东西,且从古至今都有。到现在还有《兰亭序》非王羲之所写的看法呢,但是怎么说也拿不出不似王羲之所写的更多证据。
前两天的一篇文里,贴了一幅《岳阳楼记》的书法作品,落款是米芾,就纸色来看也确有足够的年代感。但藏家标注为仿作,如不标注,一眼看去就是米芾作品无疑。有朋友问是否临作,我也如实告诉人家了是仿作,也没做过多说明,只说没见过有米芾此作的著录。临作有本可依,仿作所依托的是对某一书家从形到神全面掌握,其实离自己个人风格追求很近了。
仿是临的活用,是对临摹的检验,到了这一步也就可以大概确定,某一帖的,或说某一家的东西到手了,可以考虑换帖试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