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锡很著名的一首诗,短短28字豪气万千,人生哲理传唱1000年
文/ 空青
【缘起】
公元805年,距今1000多年前,湖南常德市去了一位大人物。
当地百姓看见他的车架在路上腾起烟尘,着实满心欢喜,以为自己终于迎来了一位为民做主的父母官。
但等车架走到近前,前来迎接的市民却傻了眼,来的人和自己心中想的不太一样。
当然不是说人不一样,刘禹锡还是那个刘禹锡,但他去常德(唐朝时为朗州)并不是做什么刺史、州府等地方官,而是一个没有实权的“司马”。
司马现在很像是骂人的话,其实在古代也相差不远,唐代朝廷贬官还比较注重维护罪臣的人格尊严,一般情况下不会直接贬为庶民,而是给一个偏远地区的“司马”官当。
司马空有官衔,并没有实权,甚至连俸禄都没有,还要时时受到当地政府的监视。
刘禹锡这时的处境,与苏轼被贬黄州时如出一辙,困顿不堪。
虽然在朝廷上,胳膊拧不过大腿,斗输了,但刘禹锡的心态很好,心气儿没丢。
朗州的百姓没有盼来体察民情的父母官,却等来了一个命硬的“司马”。
于朗州司马任上,刘禹锡写下《秋词二首》。
【诗篇】
秋词二首刘禹锡〔唐代〕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山明水净夜来霜,数树深红出浅黄。试上高楼清入骨,岂如春色嗾人狂。
【临境】
刘禹锡活动在中唐,这并不是一个愤青的年代,刘禹锡却是一个非常典型的愤青形象。
唐朝在安史之乱以后,在中唐曾短暂的有过一段中兴期,那时候君臣合力,踌躇满志,立誓要让盛唐的荣光再现于世,绝不让祖宗千万里江山基业毁在自己手上。
可还是那句话,胳膊拧不过大腿,唐王朝在歪路上实在走了太远,不太好回马掉头了。
短暂的中兴很快被内忧外患激起的灰尘掩埋,唐王朝从此一蹶不振,慢慢走向自己的夕阳。
在刘禹锡那个时代,还是有一群人很想为朝廷做一番事业出来的,这群人以唐顺宗为靠山,王叔文为领袖,进行着轰轰烈烈的变法革新。
但革新就意味着蛋糕的重新分配,你没本事让别人交出既得利益,自己就等着被人家一脚踢下台吧。
很快,王叔文被踢下了台,刘禹锡和柳宗元也分别被踢下了台。
刘禹锡去了朗州,柳宗元去了永州,都在当地有一番文学建树。
柳宗元的文学,以永州八记等山水游记散文为代表;刘禹锡的文学,以《杨柳枝》及这两首秋词为代表。
【诵析】
第一首诗的内容大家应该都很熟悉,我们直接来说它特别的地方。
绝句一般以景起,以情收。刘禹锡这首却是以议论起笔,论点起,论证收,完全是文章笔法写诗。
开头便是标新立异,“自古逢秋悲寂寥”,言下之意已然明显,从古至今的这些酸文人,就只知道伤春悲秋,暮春到了要感伤春天的离去,秋天来了又要感叹秋风多凉,草木多可怜。
很明显作者自己是不认同这个观点的。
第二句,刘禹锡也把自己的论点抛了出来:要我说啊,这秋天不比春天好多了!
这就是前两句的内容,驳论然后立论,下一步我们都知道,就该给论据了。
刘禹锡确实也是这么干的。
他说:“你看啊,这秋日的晴空里,一排鹤直向云空飞去,这场面难道不壮观吗?不够有诗情画意吗?”
不错,有理有据,令人信服。
但如果整首诗就是一个辩驳,未免太无聊了些。
刘禹锡议论起笔一定有他更深层的目的,而不是只为了驳斥古今文人的情调。
我们再回过头来看第一句,自古逢秋悲寂寥。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人们为什么要逢秋悲寂寥?
寂寥的,悲伤的,是秋天的天气,还是感慨的人本身?
秋天并不悲凉,并不寂寥。悲哀的是部分士人的人生罢了。
农民眼中的金秋硕果,闲人眼中的晴空万里,难道不是美的吗?
所以说到底,秋天只是一个载体。诗言志,人们作诗悲秋,只是为了抒发自己心中的悲伤与寂寥。
刘禹锡心中并没有什么悲伤与寂寥,自然也就不觉得金秋万里有什么悲意。
还是那句话,人生不顺,心气儿不能丢。
这也是这首诗里值得我们学习的部分。我们的老一辈赶上新中国的建设,赶上改革开放的春风,他们栉风沐雨披荆斩棘为自己的家庭打下一片基业。
到我们这一辈,就不舍得让我们吃苦了,尽己所能的溺爱到孩子长大,把孩子养成温室里,玻璃瓶中装着的一朵玫瑰。
经历一点风吹雨打,玻璃就碎了,花就凋谢了。
人生的开始,我会觉得一点苦都不吃的人很幸运。后来渐渐明白,人生要圆满,人要成长,吃苦是少不了的。
一帆风顺的人生,涉世未深的赤子之心固然可爱,但历经风霜却更加鲜红有力的心脏却是人生更好的礼物。
遇到挫折,多想想刘禹锡、苏轼这群人,也就释怀了,人生天地间,哪有什么过不去的坎儿。
很多人不知道这首秋词后面还跟着第二首,我们再来看一看这第二首如何。
第二首就比较常规一点,以景色起笔。
山明水净,这是秋山秋水的典型特征;夜里下霜更是霜降而知秋来,山中树色有深红亦有浅黄,遂使天下人知秋节至矣。
山、水、霜、树。明、静、夜、红、黄。很简单的一个字,但感觉一整个秋天已经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后面一句,则还是春秋之间的对比。
试着在秋天登高远望,高楼上的秋风清冷入骨,让人精神一振。
众所周知,人在温暖的环境中就容易睡着,也容易滋生各种不切实际的念头,春梦了无痕,此之谓也。
但秋风不同,他砭人肌骨令人清醒,是疯狂中人的一剂良药。
这两首诗有什么更深层的政治意蕴吗?我不愿深作探究,今之人,但学刘禹锡之豪气豁达,借以过好自己的人生,便已足够。
文中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烦请联系,我会立即删除!
你的关注与评论是我创作的最大动力。
编辑 空青
排版 空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