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造纸工人出身,施一公曾嫌他基础太差,如今破纪录获3700万奖金
很多人经常抱怨自己出身不好,要么原生家庭条件好,要么当年高考没考好,只是一个普通本科或专科,对自己的人生没有信心。于是,总是自暴自弃,不去努力争取。但是,今天要给大家分享一个出身也并不好,但最后通过自己努力,成为了国际上著名科学家的例子,他就是来自清华大学的柴继杰。
柴继杰现在是清华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最近,柴继杰教授团队、中科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合作,在《科学》杂志连发两篇高水平长文,提示了植物抗病蛋白管控和激活的核心分子机制,这项成果解决了困扰全世界20多年的难题,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因此,柴继杰教授再次进入了公众视野。
说起柴继杰,他的故事特别励志。很多不知道他的人,不知道他并非生物专业科班出身,更是感叹他当年还是一名造纸工人。
1983年,17岁的柴继杰参加高考,考入了大连轻工业学院(现大连工业大学)制浆造纸专业,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丹东鸭绿江造纸厂,成了一名造纸工人。但他不满足于只当一名造纸工人,工作四年以后,他利用空闲时间,自己复习,准备考研,顺利考取了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研究生。
研究生毕业后,他选择继续深造,这次他是到北京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攻读博士。从这时候开始,他才真正接触生物学。博士毕业后,他开始在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做了2年博士后。1999年,柴继杰选择出国深造,经过推荐,他来到了普林斯顿大学,找到了施一公教授,选择跟随施一公教授继续做博士后。
如果说,人的一生,需要机遇的话,柴继杰教授遇到施一公,是他科研真正起飞的开始。按说,都已经博士毕业,并且在国内已经做了2年博士后的柴继杰应该是具备了很强的科研能力,然而在施一公教授看来,刚到他实验室的柴继杰,科研基础太差。
施一公教授后来曾经在多个场合拿柴继杰的励志故事来勉励其他人,据施一公教授回忆,当年他的团队一共进了2个人,其中一个就是柴继杰。跟另外一个人对比,柴继杰差不多算是白纸。另一个学生,生物科班出身,南京大学第一名,中科院著名教授的博士生,到施一公团队时,在国内已经拥有了7篇第一作者的CNS文章,这在当时的国内都是不可思议的。但柴继杰只有一篇第二作者的小文章,两人一对比,简直就是天壤之别。
要不说施一公教授厉害,慧眼识珠。他看中了柴继杰当年在造纸厂如此恶劣环境下,工作4年后还能考上研究生最后到协和读博士的经历,他相信柴继杰教授一定有着常人不能比的毅力和决心。这才同意收了这名比自己年龄还要大一岁的学生。
柴继杰进了施一公实验室后,前两年,几乎等于从头再来,施一公称呼他只是一名普通的技术员,因为专业基础实在是太差。而且英语水平也很差,每天还要坚持学英语看报纸。
但柴继杰没有放弃自己,在施一公教授手把手的教导下,从第三年开始,才慢慢开窍,第四年才有了自己的想法和思路。一直到了第4年,施一公才算是松了一口气,他觉得基础这么差的学生他也能带出来。
终于在第5年,柴继杰教授从施一公教授的实验室出师了,施一公最后对他的评价非常高,觉得他很优秀。回国后,柴继杰开始在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工作,2009年正式加入清华大学生命科学院。
这些年,柴继杰教授的科研成果无数,已经成为了世界一流,国际知名的生物专家,先后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973计划),发表SCI高水平论文80多篇,CNS文章10篇,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2017年,柴继杰教授更是收获满满,获得有“德国的诺贝尔奖”之称的亚历山大·冯·洪堡教席——国际研究奖,奖金高达500万欧元,折合人民币3700多万元,柴继杰教授是获得该奖项的首位中国学者,直接打破国内纪录,成为了第一人。
说起自己的成功,柴继杰教授并没有特别兴奋,他说,科研是一个很单调、很无聊的过程,甚至可以说是非常乏味的。自己能够坚持下来,全靠着自己的好奇心和兴趣,一步一步慢慢地走了过来,这过程很辛苦,但总算是走了过来,要不现在可能只是个造纸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