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下最后的枪手部落——芭沙
1996年,我国推行史上最严格的枪支管理办法,在此之前中国民间保有大量枪支,八九十年代发生了很多恶性刑事案件均和枪支有关。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枪支管理办法》出台后,国家加强枪支管理,从民间收缴枪支统一处理。
▲在严格控枪的中国
芭沙可以合法拥有枪支
中国严格的禁枪政策已经执行几十年了,民间枪支存量越来越少,社会治安情况也越来越好。然而就是在严格控枪的大环境下,竟然还有一个村寨能够合法拥有枪支,而且人手一把,这个村寨就是贵州省芭沙苗寨,也是中国唯一一个可以合法拥枪的村寨。
▲原汁原味的芭沙苗寨
看到这里一定有人要问,中国的鄂伦春族不也是可以有枪的吗?怎么芭沙就成了唯一一个可以有枪的村寨?
鄂伦春族中国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鄂伦春人自古以狩猎为生,17世纪中叶鄂伦春人就开始使用沙俄的火药枪在大小兴安岭中游猎,到了1953年,鄂伦春人才开始在山下定居。
▲现在鄂伦春族约有一万人
但是保留猎手身份领枪狩猎的只剩下了十几个
打猎自然要用到枪,在林业部门和公安部门的指导下,鄂伦春人有一套狩猎枪支管理体系:到了冬季狩猎期,猎民就可以到公安部门领取猎枪,等狩猎期结束后则需要将枪支交回统一管理,也就是说鄂伦春族的猎人们只有枪支的使用权,没有枪支的保有权。
▲领取了一支56半的鄂伦春猎手
▲鄂伦春老猎人与解放军交流射击经验
而芭沙苗寨不同,芭沙的成年男性平日里也完全可以携带枪支。
芭沙苗寨位于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境内,是一个纯粹的苗族人构成的村寨。土地不大,大概有18平方公里,居住着2300多人。
芭沙苗寨中的苗族是苗族人的一支,历史很是古老。芭沙苗族人的祖先先是在江西一带的和汉人长期作战,结果苗族战败,为了生存他们迁徙到一个叫做永克的地方安定下来。他们在永克生活了几十年,又因为当地人发生纠纷,结果被赶出了部落。
▲芭沙孩子们硬核的童年
居无定所的生活让芭沙苗族的祖先们早早就明白了有武器才能保护自己的道理,他们生存的环境也十分恶劣,要时刻提防野兽攻击,所以枪支在他们的传统文化中地位很高。
▲穿青衣,扛火枪,跨弯刀
芭沙男子传统形象
由于经常受到外族侵扰,芭沙苗寨也安于过与世隔绝安然自得的日子。在没有外界文化输入的情况下,芭沙苗寨保留了一整套完整的民族传统文化特征,颇有秦汉遗风,有人称芭沙苗寨为“秦汉头饰汉时装,身抗猎枪,腰别刀”。
芭沙苗寨的成年男子都会用锋利的镰刀把头部四周头发剃光,只留下中间的头发,然后再挽成叫做“户棍”的发髻。
▲镰刀剃发
▲特殊的发型叫做“户棍”
岜沙人信仰“人树合一”,每个人出生时候会种下一棵树,等他们老去死后,就把这棵树砍了做成棺木。在坟头再种上一颗新的树苗,象征新的灵魂之树,而他们头上的“户棍”代表的就是树,以此达到人树合一的境界。
同时火枪 文化也是芭沙苗寨最重要的文化传统之一,他们现在保有的枪支并不是军用步枪也不是民用枪械,而是古老的铁砂火枪。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全面管控民间枪支,也曾经到芭沙苗寨收缴枪支。没想到芭沙人死活都不愿意交出枪支,随后政府考虑到芭沙人世代以狩猎为生,枪支在他们的文化里意义非凡,于是经过国家公安部门特批,芭沙成了中国唯一可以持枪的村落,但是不允许再狩猎野生动物。
▲在成人礼上,父亲会送给男孩一支枪
拥有枪是所有孩子的梦想
芭沙的男孩子在15岁就要进行成人礼,男孩子在自己的成人礼上可以获得一把属于自己的火枪,通过授枪宣告男孩长大成人,可以承担家庭的重任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芭沙苗寨不再封闭,逐渐融入时代大潮之中。芭沙原汁原味的传统文化吸引很多人游客前往参观,旅游业逐渐发达起来,芭沙男人手中的火枪也有了新用武之地。
▲发展旅游业给当地增加不少收入
首先就是“礼炮”功能。慕名而来的游客们入寨时,热情好客的岜沙人就会列队鸣枪,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们,鸣枪欢迎已经成了一项表演节目。同时岜沙人还会向游客们展示自己的枪文化。其次火枪还成了一种祭祀器具。岜沙人的葬礼上,枪手会一起朝天鸣枪告慰他们的先祖,他们认为火枪是和先祖灵魂沟通的重要渠道。
▲祭祀死者朝天鸣枪
图自电影《滚拉拉的枪》
一部原汁原味表现芭沙苗寨的电影
千百年来,岜沙人固守祖先远古遗训,接人待物、婚嫁喜事,直至生老病死……。他们在这个远离尘嚣的山岭中淡然生存,感兴趣的小伙伴可以到芭沙旅游看看,体验钢筋水泥之外别样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