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一口一口喝,路一步一步走,读书和成长也应该是这样

经典阅读会在过去的五天中读完了The 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的前80页,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把这篇阅读笔记和大家分享一下,了解思路的同时顺便学点英语。

Day 1 Inside-Out(上)

说了啥

Day1的标题叫Inside-out,也就是作者把这本书的“内功心法”说给我们,我认为可以总结为6个字:先做人,再做事。我们学习到:

  • 比“套路” (techniques, attitudes, personality等)更重要的是character。前者可以帮我们解决暂时性的问题,而后者可以帮我们过好这一生。这两者并无好坏之分,但是有主次之别。本书的7个习惯是基于Character Ethic而得出的fundamental principles。

What we are communicates far more eloquently than anything we say or do.

  • 我们往往看到的并不是真实的世界,而是我们以为(assume)的世界,因为我们的视角会受各式各样的的paradigms影响(we are conditioned to see it),例如我们读过的书走过的路我们的习惯和偏好,甚至很多时候我们自己也没有意识到我们的行为和对某事的解读受到了哪些影响。那我们该如何做才能使我们看到的世界是更加客观的呢?审视自己的观点、听听不同的观点:

The more aware we are of our basic paradigms, maps, or assumptions, and the extent to which we have been influenced by our experience, the more we can take responsibility for those paradigms, examine them, test them against reality, listen to others and be open to their perceptions, thereby getting a larger picture.

  • 作者从科学研究的角度提出了paradigm shift,例如从“日心说”到“地心说”的转变, 从“书中自有黄金屋”到“读书无用论”的言论都是paradigm shift,当我们会发出“aha” “哦!原来如此”的感叹的时候,当我们“粉转黑转粉转路人”的时候,可能我们的paradigm就发生改变了。把我们的注意力放在basic paradigm上可以让我们有更彻底的改变。

成长,就是通过持续行动不断发展自己的直觉判断,最终使其接近真实情况的过程。想要成长,必须做出选择。选择比努力更重要。事实上,每个人做选择的基础就是他的价值观。 

来自李笑来在《刻意学习》上写的推荐序

他们说

慧玲说:作者说,你付出多少,就可以得到多少,从来没有捷径。仿佛在脑海里敲响了警钟,慢一点,细一点,真正去阅读和体会,获得更多踏实而稳步的前进吧。

Rabbit说:要好好思考自己想要什么样的人生,是否是有意义的,正确的,能否给自己带来无限的兴趣与激情的。唯有这样,才能活出卓越吧。

说:你以为你看到的世界是真实的,但那只是你眼中的世界而已。我们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为什么会这样想,然后试图从其它角度再思考一下这个问题,让自己离真相更近一些。

Day 2 Inside-Out(下)

说了啥

在这一节中作者着重介绍了什么是principle,以及几个重要的principles。

  • 如果说paradigm是地图的话,那么principle就是灯塔。前者是"subjective reality",而后者是"objective reality",paradigm是一个大方向,而principle是自然法则,两者结合在一起才能充分发挥功效。

  • 凡事都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道理我们都懂,例如我们都知道小孩子得先会翻、站、爬之后才能走和跑。但是很多时候我们都忘记了这回事,转而寻求捷径,不相信时间,不愿意付出,到头来事情做的不踏实,还得重新来过。知道自己正处于什么阶段,承认自己的不足,是我们取得进步的第一步。

  • 解决问题要对症下药,《智识分子》作者万维钢说要用复杂打败复杂,而作者认为他总结的这7个习惯会是解决复杂问题的制胜法宝,是从内到外发力的力量,如同“降维打击”一样杀伤力十足。

摘抄

We must not cease from exploration and the end of all our exploring will be to arrive where we began and to know the place for the first time. From T. S. Eliot

The significant problems we face cannot be solved at the same level of thinking we were at when we created them. From Albert Einstein

他们说

小麦说:Convey是个讲故事的高手,用故事帮助你理解晦涩的概念。比如这一章两个故事,一个地铁上无视自己失按孩子的父亲,让我瞬间懂了paradigm shift这一个概念;灯塔的故事让我瞬间懂了principle意味着什么。不但理解了这些概念,我还可以轻松地给别人复述这些概念。

尔东廿北说:承认无知是教育的第一步。同时想到古语“人贵有自知之明”以及“stay hungry, stay foolish", 以一颗归零的心态面对新鲜事物,会学习到更多。

Angel说:我始终坚信,人生最短的捷径就是坚持。如果我们一味地找捷径,想方设法的抄近道,那么请相信,你走的全是弯路,迟早你还是需要再走回来的,那都是徒劳的。还有就是要不断的换位思考,不断的换角度思考问题才会培养出自己的多重视觉,希望有一天我们都可以站在上帝的角度去思考问题。

Day 3 The 7 Habits -- An Overview

说了啥

  • 性格(character)决定命运,而性格就是我们的一个个习惯。我们首先要承认一点:Habits can be learned and unlearned. 尽管不易,但是我们是一定可以改变习惯的。那么如何改变呢?作者提出了有关习惯的三个纬度(knowledge, skill, and desire),我们可以从这三个纬度出发打破旧习惯,建立新习惯:

Knowledge可以帮助我们意识到问题(例如读书),Skill让我们知道如何去做才能解决这个问题,并为之做出行动。而决定内在驱动力的是我们的刚性需求,想要持续行动,我们需要有desire,一个“高大上的” “让我们一想到就心神驰往的”desire。问一问自己How bad do you want it,给自己的学习找一个支点,这样才会有源源不断的动力。

  • 行动前后看到的风景是不样的。在我们没有做一件事情之前,我们很难体会思维升级是什么样的感受。The Being/seeing change is an upward process -- being changing seeing, which in turn changes being, and so forth, as we move in an upward spiral of growth.

  • 自律让我们更自由,自律可以让土壤上长出我们想要的花朵,而不是一堆杂草。Happiness can be defined, in part at least, as the fruit of the desire and ability to sacrifice what we want now for what we want eventually.

我们要学会区分渴望和真正的幸福,你每次屈服于本能和渴望时,你真的快乐吗?可能只是多巴胺在作祟 -- 多巴胺产生的是“欲望” “期待”,而不是幸福。直面自己的渴望才是mindfulness的开始。例如可能我们只是觉得刷朋友圈刷微博可以带给我们快乐,然而更有可能的是我们在这个“快乐”之后会有负罪感。

Dopamine tells the rest of the brain what to pay attention to and what to get our greedy little hands on. A dopamine rush doesn’t create happiness itself—the feeling is more like arousal. We feel alert, awake, and captivated. We recognize the possibility of feeling good and are willing to work for that feeling. From The Willpower Instinct

  • 比independence更高级的思维方式是interdependence,这本书中提到的7个习惯也是这样安排的:前三个习惯帮助我们independence,然后再用三个习惯帮我们达到interdependence。

  • Effectiveness lies in the balance. 例如production和production capability的平衡。经济学中也有一个trade-off的概念,万维钢在《万万没想到》中也提到了:

取舍这种思维,英文有一个可能更形神兼备的词:Tradeoff。两个好东西我不可能都要,那么我愿意牺牲(off)一点这个,来换取(trade)一点那个。

Tradeoff要求我们知道每一个事物的利弊。世界上并没有多少事情是“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使得至少一个人变得更好”的所谓”帕累托改进”,绝大多数情况下兴一利必生一弊,而利弊都不是无限大的。可是文人思维仍然停留在有点好东西就高兴的不得了的时代,习惯于无限夸大自己的情感,一边说金钱如粪土,一边说朋友值千金,一边说生命无价,一边说爱情价更高。做过利弊分析,理工科思维要求妥协,而文人总爱戏剧性的不管不顾,喜欢说不惜一切代价,喜欢看动不动就把全部筹码都押上的剧情。

理工科思维要求随时根据新情况调整策略,而撒切尔夫人说她”从不转弯”–可能是因为选民爱听这个,不过她的确不爱转弯。对自己的事物搞不好Tradeoff,生活仍然可以对付着过下去。但现代社会要求我们必须在整个社会的尺度上进行Tradeoff。从美学角度看计划生育制度不但不美简直还灭绝人性,但是从社会角度人口暴涨的确有可能成为灾难。

摘抄

We are what we repeatedly do. Excellence, then, is not an act, but a habit. From Aristotle.

Once you understand that habits can change, you have the freedom -- and the responsibility -- to remake them. Once you understand that habits can be rebuilt, the power of habit becomes easier to grasp, and the only option left is to get to work. From The Power of Habit,有兴趣请点右边阅读:有关拖延、意志力、习惯的主题阅读

No one can persuade another to change. Each of us guards a gate of change that can only be opened from the inside. We cannot open the gate of another, either by argument or by emotional appeal. From Marilyn Ferguson

Be patient with yourself. Self-growth is tender; it's holy ground. There's no greater investment.

他们说

楚汐说:知识是习惯养成的理论基础,告诉我们要做什么及为何而做;技能则是如何去做;意愿是内在驱动力,表明你有多想做。只要这三个维度相互作用,我们就完全可以改掉旧习惯,养成一个新的习惯,尽管这个过程会有点痛苦与不适。但正如那首歌里所唱的,“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为了迎来一个焕然全新的自己,努力改掉些不好的旧习惯和旧观念,难道不是一件很值得期待很有动力去做的事情吗?

邱昊说:赫拉利(《人类简史》的作者)在演讲中认为,为什么是人成为这个星球的主宰,为什么不是猴子?不是大象,不是猩猩?其一是因为只有人类可以进行大规模有序的活动。其二是人类会讲故事,人类活在虚拟和现实之中。我们可以让几万人在体育场里有序的看球赛,但放几万只猩猩?猴子? 有序规模的合作我相信也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互相依赖。我认为互相依赖是规模化的前提。

懒惰的葫芦娃说:production和producing capacity之间需要找一个平衡点,你既不能过分关注最终结果,也不能把所有时间花在“使劲儿”的过程中。我觉得这个balance大有学问,其实不光是“produce”这个过程需要平衡,我们宇宙中所有的万事万物,没有一种不是靠平衡而存在下去的。

Day 4 Habit 1(上)

说了啥

  • 人类最强之处在于我们可以“跳出来看自己”,也就是self-awareness。大脑只是我们的一个器官,它自然地受到身边的事物影响,会做出原始的反应。但是因为我们有self-awareness,我们可以做出reality/principle based决策,而不是由着大脑的原始反应放肆。

  • Proactivity是啥?光知道这个词的意思并不够,我们要明知道它背后的思路是什么。首先它是我们的人类的本能freedom to choose的产物,它意味着:Our behavior is a function of our decisions, not our conditions. We can subordinate feelings to values. We have the initiative and the responsibility to make things happen. 我们先意识到自己想要什么,认识到自己的responsibility,然后为它做出conscious, value-based, positive的选择。

  • Proactivity和postive thinking不一样,Proactivity不只是一种心态,而是在问题出现后我们面对现实,利用我们已有的资源做出一些可能改变结果的行动,主动出击而不是坐以待毙。

摘抄

We are not our feelings. We are not our moods. We are not even our thoughts. The very fact that we can think about these things separates us from them and from the animal world.

Look at the word responsibility -- "response-ability" -- the ability to choose your response.

Proactive people can carry their own weather with them. Whether it rains or shines makes no difference to them. They are value driven and if their value is to produce good quality work, it isn't a function of whether the weather is conducive or not.

他们说

Pan说:书中的那句No one can hurt you without your consent 让我联想到《老人与海》中的那句A man can be destroyed but not defeated。

Angel说:现在这个信息大爆炸的社会中,能够静下心读书的人越来越少,大多数人都只把关注焦点放在“碎片信息”上,并且自己将此定义为“懂文化的读书人”,以为自己每天看看这些碎片信息就是看过很多,很有货的人,其实不然,我们应该给自己的心一片宁静,去了解真正的文化,去研读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领域,以此来充实自己。只有这样,你读过的书才会成为你的骨架血肉,成为你身体灵魂的一部分,你才能够成为一个真正独立的人。

Day 5 (下)

说了啥

主要介绍了Circle of Influence, Circle of Concern的概念,从这个模型出发我们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解决问题。

  • 受到刺激后产生反应(即条件反射)是我们的本性,我们可以把它分为两种:受环境影响的反应称之为reactive,受价值观驱动的反应是proactive,后者是更加独立、积极和主动。我们可以从我们日常使用的语言中来判断两者,例如有人会说“我没有时间学英语”,你真的是没有时间吗?时间都去哪了?例如有人说“我必须买xxx”,这个东西真的是必要的吗?还是你只是受他人/广告影响才有这种想法?不去抱怨外部因素是我们获取内心力量的第一步。

  • 把注意力放在能做的事情上。作者把那些让我们操心的事称为Circle of concern,这些事中有些我们是可以解决的改变的,我们给它画个小圈,称它为circle of influence。把注意力放在circle of influence上,就会产生inside-out的内心力量,有些问题可以直接解决掉,有些无法解决的问题也会因为我们的行动而大事化小小事化了(circle of influence向外扩大)。

  • 我们面对的问题无非有三类:direct control, indirect control, 以及no control. 做我们能做的就好了,有些事情可以直接通过改变我们自己就可以解决;有些需要我们利用一些套路来见招拆招,隔山打牛。对于我们无法解决的问题,那就学会接受它,live with it。

  • 重新理解consequences和mistakes。我们很多时候会错误地把“结果当作原因”,例如“我没钱”其实是一系列行为的结果,而不是不去做某事的原因;例如有人觉得我的正是因为我的英语还不错,所以我能出国旅游开课做公众号,心里想“哎,我的英语也是也这么好该多好啊”,却没有意识到“英文还不错”是一点一点积累后的结果。

把生活中的很多问题当作结果来看,反推自己的行为,我们可以活得更清醒踏实。柏杨在《丑陋的中国人》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 我们可以理解为,如果你不满意目前的生活,那一定是之前的行动出了问题,这时候就要诚实点,找到问题然后行动起来改进它。我们的未来的生活不过是自己现在挖的坑而已,有的人挖了坑播下了种子,为它浇水施肥,最终收获庄稼;有的人挖的真就是个坑而已,还乐此不疲最后把自己埋了都不知道。

那mistake是什么呢?它不过是我们的选择和行动并没有取得理想的效果,如果再来一次的话,我们不会这样做。成长是不可逆的,承认错误、认识错误、改正错误并从中学习是我们唯一能做的事情。

摘抄

Proactive people make love a verb. Love is something you do: the sacrifices you make, the giving of self, like a mother bringing a newborn into the world.

Lord, give me the courage to change the things which can and ought to be changed, the serenity to accept things which cannot be changed, and the wisdom to know the difference.

他们说

Eric说:读到现在这个部分我有一个想法:这7个习惯一篇文章就能讲清楚了,为什么把它写成了一本书?我想我们很多时候太高估自己吸收和行动的能力了,作者得用一本书的内容来给我们“洗脑”,洗脑并不总是件坏事,如果以前的脑子里是混沌凌乱的,洗洗会更健康。 

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小人物,先放下“我啥都懂” “其他人都傻逼,我比他们都聪明”的莫名优越感,相信前人积累的经验,遵循自然法则,先行动起来。然后等我们有了经验和一点小成果之后,我们就有了更多的玩法,甚至最后可以无招胜有招。

最后和大家分享我这个月用于主题阅读的几本书,大家英文读起来吃力的话可以选其中一本中文的配合来读,并且耐心的读进去,和自己联系起来。如果你觉得读这些书“没用”的话,我想更有可能的是你还没有能力看到它们的价值,没有行动的经验去理解这些看起来简单的原则。

在此特别感谢读书会的小伙伴们的分享,我们下周继续,别忘了给自己设一个30天挑战,我们用行动说话。

聊一聊我的时间管理

有关拖延、意志力、习惯的主题阅读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