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翼排名的先后次序
十翼,即彖传上下,大象与小象,系辞上下,文言,说卦传,序卦传,杂卦十篇。卦爻辞分为上下篇,《汉书。律历志.》“《易》二篇之爻,阴阳变动之象也",加上十翼的十篇,就是《汉书。艺文志》所载“《易经》十二篇,施,孟,粱丘三家”。东汉郑玄将《彖》与《象》分附在相应的卦爻辞下,三国魏王弼又将《文言》分附在乾坤两卦,这样,彖象与文言与卦爻辞融为一体,系辞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依次放在六十四卦的后边,《易经》就成为我们所见到的定本,成为区别与《周易》本身存在的儒家经典。《易经》与《道德经》成为《周易》的一分为二之学,或者说《十翼》与《道德经》传承了易学的两个侧面。
“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欧阳修,作《易童子问》,突发感慨,十翼既然是孔子所作,怎么自己到“子曰”“子曰”的一大串,朱熹在《周易本义》里也提出了相同的观点,那么,十翼究竟是谁作的,哪篇是先作的,哪篇又是后作的,一大串的异问?经典是不容怀疑的,两汉朝,大唐朝,似乎都没有人说什么。但是,只要我们将《史记》与《汉书》对比研究,就会发现一些端倪。司马迁在《孔子世家》一篇中记载“孔子晚喜易,序彖,象,说卦,文言,读易韦编三绝”。值得注意的是这里并没有提到之类的十篇,另外,在《太史公自序》篇中司马谈论六家要旨引用了《易大传》中的“天下一致而百虑,同归而殊途”,《易大传》是否就是《系辞传》的另个版本,或者是《系辞传》的另种说法?但是,至少有一点我们可以确定,到司马迁还没有所谓的“十翼”。
十翼的先后,主要有两种意见:一,刘大钧先生在《周易概论》中对十翼主要篇章先后顺序的论定;二,《古易新编》的作者们对十翼先后的详细论定。
《周易概论》认为,彖,说卦,文言,系辞要早。第一,文言早于系辞,证据为系辞中有“亢龙有悔,子曰:贵而无位。。。。。。是以动而有悔也,明显引用了文言说乾卦爻辞的语言。第二,彖早于文言,理由:彖文字简练有余,文言望文生义,并举例说乾之彖曰”大哉乾元。。。。。。”,文言却说“大哉乾乎,刚健中正,纯粹精也。六爻发挥,旁通情也”。第三,说卦早于系辞,证据是说卦“兼三才而两之,故《易》六划而成章”,系辞传“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兼三才而两之,故六。六者非它也,三才之道也”,系辞解读说卦。第四,大象早于彖,证据鼎卦之象曰“木上有火》。。。”,大象曰“鼎,象也”,彖见大象而发论。
《古易新编》的特色之一是用二进制破译易经,十翼研究为其成果之一。在十翼的先后上,《新编》认为:大象第一,文言第二,杂卦第三,序卦第四,彖第五,小象第六,系辞第七,说卦最末。理由:《周易》卦爻形成圆形布局,在大象基础上产生了卦辞;文言突出了乾坤两卦,从内在上奠定了后天易的思想基础;杂卦传从形式上奠定了后天易的卦序结构;序卦传为先天易向后天易的过渡,彖为卦辞的最早解释,小象为爻辞的最早解释,最后系辞传与说卦传总其成。
一切学问,皆有根源;前提成立,推论才成立。孔子作十翼,明显不为事实。十翼究竟孰先孰后,跟作者关系重大。十翼的作者是一个人,还是历经数人,同样象《周易》的作者一样是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