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理解一下什么是“家人”
文/高英 〔原创作品〕
家人,简单地说就是生活在同一个家庭中的人。
家人,既包括本就具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又包括因缔结婚姻而在后来加入进来的亲人,以及因为收养或其他情况而长期生活在同一家庭中的人。
由一对父母和他们共同抚育的未成年的孩子组成的家庭就是心理学上所说的原生家庭,原生家庭的生活状态会对每个人的一生产生深远影响。
最近看到一篇文章,其作者慨叹自己到了不惑之年才发现原来家人之间也有争斗,原来兄弟姐妹之间也有算计,在过去的岁月里自己竟是浑然不觉,误以为全家人都相亲相爱。
或许有人会笑这位作者是老天真,其实这里涉及一个重新认识自己家人的问题。
不要过于自信你真的了解和你一直生活在一起或者说曾经长期生活在一起的家人。你以为的家人是什么样子和现实的家人是什么样子往往有所区别。
只有当你跳出来,以旁观者的视角重新去审视你的家人,才能看清他们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他们真正的诉求是什么。
如果你一直置身其中,就会深陷“当局者迷”的状态,自以为是地看待他们,自以为是地对待他们,即使产生了冲突也不知根本原因何在。
许多人很懒,懒得去追究和反思自家人冲突的根源,宁愿依赖惯性吵吵闹闹,在“闹了又好,好了又闹”的恶性循环中反反复复着过日子。
家庭关系的恶劣肯定能在原生家庭中找到破解的线索。如果找到了这样的线索,而家人同时做出积极改变的话,经常鸡飞狗跳的家庭就会变得和美起来。可惜这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毕竟实际上罕有全家人能够同时做出积极改善自我的情况。
现实中那些鸡飞狗跳的家庭,每个家庭成员都会认为真理掌握在自己手里,在乎的只有自己的利益,总觉得家里其他人不够好甚至对不起自己,一家人互相抱怨、互相指责、互相拆台是此类家庭的特色,最无知的是还会在背后跟外人拼命诋毁自己的家人以证明自己才是好人。
在这样的家庭里,即使有一个人觉醒了也是无济于事,觉醒的那个人能救出自己就不错,而那个觉醒的人拯救自己的方式大概率是独自逃离而已,显然逃离本身会招致更多人的非议,这需要极大的勇气。
当然也有光明面。当一个人在长大成人后重新审视自己的家人时,也会发现真正的爱在哪里,最善待自己的人是谁。对于真正拥有家庭之爱的人来说,重新审视自己家人的结果是会更为珍惜这些情义,会感受到更多的幸福和欢乐。
假如一对夫妻既团结有爱又善待子女的话,家人之间就会拥有健康向上的亲情关系。一旦一个家庭在关系层面出现了严重问题,就意味着原生家庭中共同抚育孩子的那对夫妻要么貌合神离,要么形成对立。
家庭也需要建设,而最可怕的是夫妻两人像垒墙一样,一个在明着垒砌一个在暗中拆毁,如此一来,家庭永远建设不好。
心理学家一直强调“夫妻关系先于亲子关系”,因为夫妻关系决定了家庭关系,在一个家庭中首先要搞好的是夫妻关系,良好的亲子关系自会随着良好的夫妻关系而来。
跳出来重新审视家人的好处是会发现自己的父母处于怎样的婚姻状态,家里其他人究竟是什么样的做人姿态,从而避免在自以为是的状态中与之不当交往,弄得双方都不痛快。
除此之外,还要重新理解一下什么是“家人”。
家庭是一个充满情感色彩的利益共同体。这个共同体的维系说简单也简单——家人拧成一股绳,团结就是力量;说复杂也复杂——最怕各打算盘,还有人挑拨离间,把家庭鼓捣成了宫斗剧一般。
真正意义上的“家人”,除了约定俗成以及法律所赋予的意义,应该是同舟共济的状态,既能够互相支撑、互相温暖又能够互相体谅、互相包容,只希望对方一切都好,即使遇事帮不上忙,也不会凉薄相待。
至于争斗和算计还是免了吧,情义无价,温暖有爱的家庭比什么都可贵,每个家庭成员都会从中受益。
假如每个家庭成员都照这个标准去做自家家人的家人,一个家庭就会出现“家和万事兴”的局面。
假如家里其他人做不到而你意识到了,那就从自身做起;假如你的大家庭做不到,那就从你的小家做起。
家人,首重情义,情义淡了,还有礼仪。家人之间,万一不能坦诚相待,还能以礼相待。连“礼”都保持不住的家庭,实在太糟糕。
无论如何,家庭都需要积极建设,家人都需要抱团取暖。有家多好!
高英写于2021年10月25日,九月十九,周一巳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