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军衔制度

苏联的军衔制度建立得较晚,是在1935年根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的决议建立起来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联人民委员会于1917年12月29日颁《关于全体军人权力平等》法令,认为军衔制是剥削阶级军队的产物,因而明令予以废除,工农红军中的指挥员只按照职务区分等级。当时的军官分为下级、中级、上级、高级四类,下级军官包括副班长、班长、副排长、司务长;中级军官为排长、副连长、连长;上级军官为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团长;高级军官为旅长、师长、军团长、军长等。各级军官的职务用领章、袖章等职务标识符号来区分。

这样以职务区分各级指挥员的方法实行了十八年之久,至1935年9月22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根据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正式作出实行军衔制度的决议。规定军衔分陆军、空军、海军和政工人员三类。苏联元帅为三军的最高军衔。陆、空军的军衔为十四级,海军为十三级,政工人员为九级。陆、空军军衔的称谓是:红军战士、班级、副排级、大士、中尉、上尉、大尉、少校、上校、旅级、师级、军级、二级集团军级、一级集团军级;海军军衔称谓是:红海军战士、班级、海军大士、海军中尉、海军上尉、海军大尉、海军少校、海军中校、海军上校、二级分舰队级、一级分舰队级、二级舰队级、一级舰队级;政工人员军衔的称谓是:上尉政治指导员级、大尉政治指导员级、营政委级、团政委级、旅政委级、师政委级、军政委级、二级集团军政委级、一级集团军政委级。在这些规定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军衔与职务混合的痕迹。

随着苏联武装力量的发展,军衔的等级逐渐增多,军衔的称谓也进行了部分的变动。1937年,政工人员增设了中尉政治指导员级,陆、空军增设了少尉;1939年,政工人员又增设了一级营政委级(原营政委级改为二级营政委级),陆、空军又增设了中校。这样,陆、空军军衔由原来的十四级增至十六级,政工人员由九级增至十一级。1940年5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命令,高级军官衔改称将官,陆军设少将、中将、上将、大将衔;海军设海军少将、海军中将、海军上将、海军元帅衔,海军元帅与陆军大将属同一级别。同年11月2日,在红军战士和初级指挥员中设立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和上士军衔。这样,使军衔与职务明显地区分开了。

卫国战争中后期,随着炮兵军、坦克集团军、防空集团军、空军集团军等高级兵团组织的出现,苏维埃主席团于1943年1月和10月先后颁布命令,增设了空军元帅、炮兵元帅、装甲兵元帅、工程兵元帅、通信兵元帅和空军主帅、炮兵主帅、装甲兵主帅、工程兵主帅、通信兵主帅等高级军衔。1945年6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命令,设置苏联大元帅军衔,次日,即将此衔授予斯大林同志。

战后,根据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55年3月3日命令,设立了苏联海军元帅衔,这一军衔级别相当于苏联元帅。1971年11月和1980年12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又先后决定设立准尉和高级准尉军衔,其目的在于增加职业军人比重,保留基层的军事技术骨干。

至苏联解体前,苏联的军衔计有陆、海、空军三类,区分为苏联大元帅、高级军官、校官、尉官、准尉、军士、兵,计七等二十二级。其等级次序为: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苏联海军元帅)、军兵种主帅、大将(军兵种元帅)、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高级准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美国…………苏联

无…………大元帅

五星上将…………军兵种元帅

无…………军兵种主帅

上将…………大将、军兵种元帅

中将…………上将

少将…………中将

准将…………少将

上校…………上校

中校…………中校

少校…………少校

上尉…………大尉

中尉…………上尉

少尉…………中尉

无…………少尉

由此可以看出,由于东西方的军衔制度不同,对一些军衔等级的说法存在区别。在苏联军队,大尉一级军衔是美国所没有,并且高于上尉(Captain),所以MGS3里面对大尉奥赛罗特的称呼是Major Ocelot,这个不是小岛的失误,应该说是日本人对东西方军衔制度的不同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现行军衔制度是结合东西方特色的,是元帅、大将、中将、少将、大校(相当于美国的准将衔)、上校、中校、少校、上尉、中尉、少尉。个人认为,这种军衔制度是更适合中国的国情,比苏联的军衔制度更简洁,相比美国的军衔制度更在将官设置上面可以减少将官数量,控制军队的规模。

参考资料:http://www.mgcn.com/bbs/showthread.php?t=22273

苏联的军衔制度建立得较晚,是在1935年根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的决议建立起来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联人民委员会于1917年12月29日颁《关于全体军人权力平等》法令,认为军衔制是剥削阶级军队的产物,因而明令予以废除,工农红军中的指挥员只按照职务区分等级。当时的军官分为下级、中级、上级、高级四类,下级军官包括副班长、班长、副排长、司务长;中级军官为排长、副连长、连长;上级军官为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团长;高级军官为旅长、师长、军团长、军长等。各级军官的职务用领章、袖章等职务标识符号来区分。

这样以职务区分各级指挥员的方法实行了十八年之久,至1935年9月22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根据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正式作出实行军衔制度的决议。规定军衔分陆军、空军、海军和政工人员三类。苏联元帅为三军的最高军衔。陆、空军的军衔为十四级,海军为十三级,政工人员为九级。陆、空军军衔的称谓是:红军战士、班级、副排级、大士、中尉、上尉、大尉、少校、上校、旅级、师级、军级、二级集团军级、一级集团军级;海军军衔称谓是:红海军战士、班级、海军大士、海军中尉、海军上尉、海军大尉、海军少校、海军中校、海军上校、二级分舰队级、一级分舰队级、二级舰队级、一级舰队级;政工人员军衔的称谓是:上尉政治指导员级、大尉政治指导员级、营政委级、团政委级、旅政委级、师政委级、军政委级、二级集团军政委级、一级集团军政委级。在这些规定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军衔与职务混合的痕迹。

苏联的军衔制度建立得较晚,是在1935年根据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的决议建立起来的。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后,苏联人民委员会于1917年12月29日颁《关于全体军人权力平等》法令,认为军衔制是剥削阶级军队的产物,因而明令予以废除,工农红军中的指挥员只按照职务区分等级。当时的军官分为下级、中级、上级、高级四类,下级军官包括副班长、班长、副排长、司务长;中级军官为排长、副连长、连长;上级军官为副营长、营长、副团长、团长;高级军官为旅长、师长、军团长、军长等。各级军官的职务用领章、袖章等职务标识符号来区分。

这样以职务区分各级指挥员的方法实行了十八年之久,至1935年9月22日,苏联中央执行委员会和苏联人民委员会根据军队建设发展的需要,正式作出实行军衔制度的决议。规定军衔分陆军、空军、海军和政工人员三类。苏联元帅为三军的最高军衔。陆、空军的军衔为十四级,海军为十三级,政工人员为九级。陆、空军军衔的称谓是:红军战士、班级、副排级、大士、中尉、上尉、大尉、少校、上校、旅级、师级、军级、二级集团军级、一级集团军级;海军军衔称谓是:红海军战士、班级、海军大士、海军中尉、海军上尉、海军大尉、海军少校、海军中校、海军上校、二级分舰队级、一级分舰队级、二级舰队级、一级舰队级;政工人员军衔的称谓是:上尉政治指导员级、大尉政治指导员级、营政委级、团政委级、旅政委级、师政委级、军政委级、二级集团军政委级、一级集团军政委级。在这些规定中可以明显的看到军衔与职务混合的痕迹。

随着苏联武装力量的发展,军衔的等级逐渐增多,军衔的称谓也进行了部分的变动。1937年,政工人员增设了中尉政治指导员级,陆、空军增设了少尉;1939年,政工人员又增设了一级营政委级(原营政委级改为二级营政委级),陆、空军又增设了中校。这样,陆、空军军衔由原来的十四级增至十六级,政工人员由九级增至十一级。1940年5月7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发命令,高级军官衔改称将官,陆军设少将、中将、上将、大将衔;海军设海军少将、海军中将、海军上将、海军元帅衔,海军元帅与陆军大将属同一级别。同年11月2日,在红军战士和初级指挥员中设立列兵、上等兵、下士、中士和上士军衔。这样,使军衔与职务明显地区分开了。

卫国战争中后期,随着炮兵军、坦克集团军、防空集团军、空军集团军等高级兵团组织的出现,苏维埃主席团于1943年1月和10月先后颁布命令,增设了空军元帅、炮兵元帅、装甲兵元帅、工程兵元帅、通信兵元帅和空军主帅、炮兵主帅、装甲兵主帅、工程兵主帅、通信兵主帅等高级军衔。1945年6月26日,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团颁布命令,设置苏联大元帅军衔,次日,即将此衔授予斯大林同志。

战后,根据最高苏维埃主席团1955年3月3日命令,设立了苏联海军元帅衔,这一军衔级别相当于苏联元帅。1971年11月和1980年12月,最高苏维埃主席团又先后决定设立准尉和高级准尉军衔,其目的在于增加职业军人比重,保留基层的军事技术骨干。

至苏联解体前,苏联的军衔计有陆、海、空军三类,区分为苏联大元帅、高级军官、校官、尉官、准尉、军士、兵,计七等二十二级。其等级次序为:苏联大元帅、苏联元帅(苏联海军元帅)、军兵种主帅、大将(军兵种元帅)、上将、中将、少将、上校、中校、少校、大尉、上尉、中尉、少尉、高级准尉、准尉、大士、上士、中士、下士、上等兵、列兵。

文:彭子才???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