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读《道德经》、一
我现在开始读道德经,准备逐一的将我的解读发给网友们欣赏。老子写《道德经》是周春秋时期的事情,当时的汉语还夹带着较多的濮语方言,所以当我们对一些解读不通或模棱两可的词,不妨查阅一下濮语所表达的含义,这样就容易读懂了。今天,我们读第一、二章。首先理解一下“道”的含义。“道”,从汉字构字来看,是指路径的选择,但从濮语来看,是指轨、癸、规、规律。早期的《道德经》开篇讲的是恒道,而不是常道,二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恒”在濮语中不是指永恒,而是指天然的、自然的,所以后人将“恒”変为“常”就是一种误导,常道是指永恒之道,恒道是指自然规律。下面我们开始接读: 第一章 X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规律能说明白,那就不是自然规律,理论可以表述,也不是自然的理论。无,是指事物起始前的一种状态。有,是指事物出现后的一种现象。所以从无可以观察一种趋势。从有可以观察一种德行。此两者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共同构成事物的一个整体。所以一定要捋清出这个关系,这是观察世界的方法。
第二章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矣。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矣。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夫唯不居,是以不去。
译文: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是因为有恶存在。皆知善之为善,是因为有不善存在。所有事物都存在着两个方面,有和无,难和易,长和短,高与下,音与声,前与后。所以圣人做的是有预见性的事,行的是以身作则的教化。圣人做好所有的事而不问动机,有了成果而不显现,不自恃有作为,不居功自傲。因为不居功自傲,所以人们永远记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