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少米之炊

刘英平:河南汝州外国语学校老师

能读就会写之少米之炊

杨振宁因与李政道合作,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理论”,共同获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从而成为蜚声世界的科学家。但他为自己交往50年的同窗好友邓稼先写的传纪性文章,在我看来内容少得可怜,甚而有拼凑之嫌。

首先,《邓稼先》这篇文章采用小标题的形式。这是一种最简省的,也是最为敷衍的文章结构形式。它可以组织起零星的、散乱的材料,而使它看起来相对规整,形成相对独立的板块。再看它的标题:

1)从"任人宰割""站起来了"

2"两弹"元勋

3)邓稼先与奥本海默

4)民族感情?友情?

5"我不能走"

6)永恒的骄傲

从中我们也看不到明显的结构来。从表达方式上来看(1)与(6)以议论为主,(2)简述邓稼先的一生,(3)(4)以“我”为视角,展开相关叙述,第(5)才是邓稼先的“典型事迹”。

其次,对邓稼先“两弹”功绩,语焉不详。在研制原子弹和氢弹的过程中,一定有很多惊心动魄的场面,文中未见透露;何况其中还经历了三年“自然灾害”,加之“文化大革命”,其中曲折,也应有感天动地之处,文中也没有涉及。

再次,对于“我”与邓稼先的关系,也只限于1949年以前的求学时代。1971年,第一次见面之后,才有不多的一点交流。其中邓稼先给“我”的一封短信,就成了弥足珍贵的第一手材料。这一点点东西,能撑起如此宏大的叙事吗,值班得商榷。

最后,在第(5)节里,也看到作者材料的不足,很多地方行文都带有猜度性质。而那首“五四时期的一首歌”,也给人硬塞之感。

总之,初读之下,我很难欣赏这样一篇文章。尤其把它看作邓稼先这样一位重要人物的重要传记来读,就会有很多不满。

然而,当我一层层解开时代的尘封,了解到当时冷战时期中美的对峙与隔阂,了解到这一对少年好友,从1949年开始,其实就走向了两个互相敌对的阵营之中。因为这种敌对,当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之后,美国媒体就传出有美国人参与中国原子弹研制的流言;因为这种敌对,就有了对邓稼先的“间谍”怀疑。

如果不是杨振宁回国,要求见一见这位少年挚友,人们可能永远不了解这位隐姓埋名28年的“两弹元勋”,曾经26岁就获得博士学位的“娃娃博士”,也不可能知道这位领导了科研人员攻克了一道又一道理论难关的民族英雄,不顾个人安危,一个人到核爆区捡回核弹碎片而被射线辐射,最终也因为此次奋不顾身的行为而罹患癌症。

一方面,是因为他所从事的研究是隐秘的,不能公开,不能宣传;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他不求名利,真正无私地奉献。这一切,让这位为祖国做出如此巨大贡献的人,差点湮灭无闻,——而这,无论是对邓稼先本人,还是对后来者,都是莫大的伤害。

由此看来,这一篇看似拼凑的传记,其实是在材料及其匮乏的情况下完成的。作为老友,如何强压着激动,为亡者写一篇震烁古今的文字,确实颇费思量。

所以,杨振宁要从“百年屈辱”写起,因为这是中国发展原子弹的背景,也是邓稼先成长的大环境。正是为了祖国,为了不再受辱,他才可以不计得失,甚至不计荣辱地完成这隐秘的事业。

所以,要把邓稼先与奥本海默相比,从而把邓稼先的地位提高到他应有的位置,把他们对国家的贡献及其国家对于他们个人的荣誉进行比较,从而揭示出特殊的政治和文化对人的影响。

所以,要加入五四时期的一首歌,因为他们是五四精神的延续和发展。邓稼先的父亲在看到祖国备受欺凌时,要求儿子不要学文,一定要学科技,让国家强盛起来,“站起来”!邓稼先以身许国,也是尽孝的表现。

所以,我想也理解了杨振宁在得到邓稼先的短信时的一时激动,那既是民族自豪,也是为老友自豪。这样的事情,也只有邓稼先能做到,同时,也只有邓稼先会无怨无悔地坚定地选择这样做。

所以,也只有具有世界眼光和全球战略的角度上,才能展示出邓稼先的功绩;也只有铭记百年屈辱历史的前提下,才能揭示出邓稼先精神和贡献的实质。

我们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对杨振宁来说,他只有一点米,却做出一份丰盛的大餐。如何做到的,这就在于眼光和格局。

刘英平老师“ 能读就会写 ”系列回顾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向诗人学写作(一)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向诗人学写作(二)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向诗人学写作(三)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主旨可以多样解读吗?

【七个老师】刘英平:能读就会写之孔子的表达方式

评点

月刊

自从我们推出中小学生作文1对1深度点评服务以来,我们的老师团队已经点评了上千篇作文,每篇都至少要花费老师40分钟时间,从文章的结构,用词,标点,得分点,失分点等各方面给出了最精细的批改及修改意见,收到了广大家长朋友最真诚的肯定和赞扬!

现我们把学生的投稿及老师悉心的点评整理成了评点月刊(电子版/纸质版),让更多的学生能够学习,提高写作成绩!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