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打了你耳光,梦想会给你疗伤 | 专访语文麦田里的守望者王春然
文/陆大勇
设计/小酒精
语音/小酒精
教育不是呼啸山庄,而是静静的顿河;教育不是名利场,而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教育本来是慢活,百年才树人,速成的也一定是速朽的。——山东省聊城市实验中学语文教师王春然
江北水城我挚爱的家乡,听,那湖水在唱歌!
今年39岁的王春然老师,1997年从大学中文系毕业,转身就成了一名语文教师,迄今已步入第20个年头!20年来,他将自己对语文的爱都倾注在学生身上,并坚持独立思考,在数不尽的报刊发表了大量文章,并成为聊城市作家协会会员。打开他的新浪博客,在这个叫做“红旗飘飘”的博客页,我们会看到他部分发表过的文章。比如这篇发表在《聊城晚报》上的《爱,趁未老之前》,读来令人感动:一个中年儿子体恤母亲的真挚情感跃然纸上,令人动容。但即便这样一个身兼教师和作家双重身份的人,让他用三个词语来形容自己时,他却说:我—很—普通。
在王春然读书的青年时代,应试教育的空气十分浓厚,考学几乎是唯一出路。别说上大学成为“天之骄子”,就是考上一所中专学校,那也是国家分配。所以,“在我们那个年代谈不上因为什么喜欢而学,就是一门心思想学好,想认真努力地学习每一门学科。”在这种信念的鼓舞下,他们每天都会点着蜡烛学到11:30以后(高中),六个小时后就要起床继续读书。那时候物质条件艰苦,作业本都是DIY,几张大白纸裁一裁,就成了双面使用的练习本。
高中课程虽然繁忙,但王春然始终坚持一件事儿——记日记。这个在老师要求下出发的习惯,他坚持多年,文笔自然得以历练。不过说到日记,王老师摆手说:不是你们想象的文青日记,大都是三段模式化。第一段总结当天学习,列举几个优点;第二段反思当天不足,哪节课走神了?第三段怎么改进,打算明天怎么做。
担任某省市招考教师面试评委留念。“以人为本,立德树人”是教师的“基本法”。
初中毕业后那个漫长的暑假,让王春然无意中体味到语文的美,从此跟语文“私定终身”。由于当时没什么作业可做,百无聊赖的他就把语文课本统统翻出来,找一些好文章抄着玩,抄着抄着就抄出了感觉:嘿!这东西挺好!虽说不出好在哪儿,可就是有一种妙不可言的美!他因此抄的更勤奋了,足足有一大本。加上当年受到一些影视主题曲的影响,觉得歌词挺美的。像流传甚广的《我的中国心》《十六岁的花季》《昨夜星辰》《小小的我》《含羞草》……这些柔美的歌词,伴着旋律进入王春然的耳朵和心灵。像“小小一株含羞草,自开自落自清高,她不是存心骄傲,只为了美丽情操……”(《含羞草》),像“小小的我,小小的我,投入激流就是大河,小小的我,小小的我,拥抱大地就是春之歌……”(《小小的我》)。优秀的歌曲让他的心灵感得到一种美的浸润,点燃了他对文字的热爱。
王春然的文科更胜一筹,高中分科就读了文科,考大学顺理成章读了中文系。王老师总结说:“如今看来是生活化的语文,让我们那代人都能学得接地气,而语文化的生活,又让我们感知到原来简陋粗野的日子里也有诗意。”
作为一堂作文课的编辑,我始终关心学生的写作现状。王老师说:“我的学生也存在厌倦作文的问题。这首先是一个态度问题,而态度又来源于实际写作中无话可说的窘境!一方面孩子们生活局限、阅历简单,另一方面也受外部环境限制,比如写作文要求说真话,可如果你写了真话,反而不一定受待见,这就是盛行的考场作文带来的弊端——写作文的目的变了,主要是为得分,而不是说真话。考场作文都有一些技巧和程式,这样一来作文就成了套路,而不是作者自行创作,大大消减了孩子们的热心和趣味。同时,网络盛行带来巨大的信息量,固然是好事儿,但也造成浅薄化、表面化,不能深入思考。新花样层出不穷,看新的新闻应接不暇,就算大人都很难深入辨别和思考,更别说孩子了。”王老师的话令人深思。
为改变各种不利条件,王老师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开展作文教学。“我首先要求同学们要写真实生活,按照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去做,喜怒哀乐都可以。首先让他们有话可说,然后再规范怎么说得更流畅、更准确、更简洁,此时可以对比着优秀的作文来讲解和引导。第三是讲解作文,不停留在作文表面,而要深入进去。针对一篇典型作文详细评点,包括标点符号的使用,让孩子知道到底哪里有问题,怎么改会更好,为什么这么说要强于那么说?”王老师这套方法“基本上本着让学生先有水,再规范水流向哪里的思路。唯有源头活水来嘛,源头活水都没有,再多技巧管啥用呢?”
泰山天街父女留影。不肯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不过要从根本上提高作文水平,非常重要的一条途径是多写——只有多写才能会写。王老师直言:简单靠老师布置写作,一学期就那么几次,是不能有多大提高的!作文必须做到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再将老师的辅导和自身的阅读作为重要的辅助措施。名师指点和名家阅读都很重要,那是经时间检验过的方法和语言使用的典范,多多聆听和阅读是能够提高写作水平的。
王老师积20年教学经验,早已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作文方法。他根据学校要求,除定时作文课之外,还有课下各种形式的经常性练笔。从而让语文生活化、作文生活化,他强调“作文不能独立于语言之外”。平时说话怎么说得好,说得准确、清晰、明白也是作文,如上课时学生回答问题,使用的语言是否规范、流畅、得体、准确,老师都应该及时提醒和纠正,时间长了能说得好基本就能写得好,平时说话都词不达意,写作的时候一定抓耳挠腮。
王老师还强调平时需要多“记录”。功夫也在诗外,不一定每次都写长作文。平时有了小灵感小想法,赶紧记录下来,不怕少,哪怕是一句话,四五行都可以,养成随时观察思考记录的习惯,也是十分必要的。
和作文相辅相成的还有阅读!这是语文学习的另一半,谁都明白:大量的阅读不仅有助于语感的形成,对语文学习有好处。阅读还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难怪常有人说:一个人的成长史就是他的阅读史。
始终在一线教学的王老师体会很深,他说:“我们这里学生的阅读量还可以,学校有阅览室,每周都有两节课的固定阅读时间。此外,我还要求他们阅读相关书目。学生学业固然繁重,但阅读时间总是有的,不能将阅读理解为必须要有一大段时间供你使用。那只是其中的一种较好的阅读途径。此外还有很多时间和方式呀,适合的才是最好的!关键是有心!我们鼓励书香伴我眠等方式,古人都有利用‘三余’时间读书,我们现代人更应该挤出时间来。鲁迅说:‘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一样,只要你愿挤,总还是有的。’阅读课外书是鼓励的,但要甄别书的好坏,读好书才可以。”
当我询问王老师自己的阅读史时,他坦然地说:这个问题不好回答,范围有点太宽。不过“客观地说影响最大的是教科书,但显然这不是您想要的答案。”我以为王老师年轻时沉浸课外书的海洋当中,没想到在那个比较匮乏的年代里,他接触最多的、他赖以成长的却只有教科书。这个答案确实出乎我的意料,但跟推荐几本书相比,这个答案带给我的思考和触动无疑更大。
王老师思量一会,给出了他对阅读的私人见解。他说:“我想还是先去阅读经典书目为好,当然不止文学类。只要是经过时间检验的好书都可以去读,天文地理建筑哲学法律……都可以涉猎。《苏菲的世界》《时间简史》这类烧脑的书可以读,它们会给你打开另一个视角。还有各种名人传记也推荐给大家,因为人的成功都有共性,读名人传记能让我们看到他们的经历,从而激励我们更好地进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再者就是历史书,但不要读戏说类的,可以读《二十四史》,有各种版本如青少版,但最好读原版。读史书可为镜,懂荣辱,知兴衰,省察自性。”
语文是同学们眼中的“主科”,所以在心理上很重视语文。但它在三大“主科”(语数外)比较中是落于下风的。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是语文不好提分,也不易丢分。面对这种现象,王老师所担忧的是学生的语文素养会慢慢降低。目前,分数论还是主流,这样下去学习语文的重心基本上都放在了如何提分上,如此下去失去语文味了。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文章教学往往肢解课文,找得分点,课文沦为语料,而不是语篇。改善办法除了相关政策的改变之外,语文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也是必由之路。
但在现有的情况下,学生掌握怎样的方法才能学好语文呢?
面对这个问题,王老师坦言很难回答!他说:“学生不同,对待他的方法也就不同,不会有什么绝招放之四海而皆准。不过我觉得那句老话很对:兴趣和努力!有了兴趣再去努力学都能学好。语文兴趣的激发需要体会到语言文字之美,语言文字之美除了专业老师的讲解和引导,还有许多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微妙之处,都是因人而异的。所以,我没有什么绝招可以推荐给大家,很抱歉。”
怀着耕耘的信念,在讲坛上耗费20年青春,王春然图什么?他所图的无非就是“教书育人”四个字。在他的内心深处:教书是途径,育人是目的——他热爱这个行当!他愿意以教授知识这种途径、这种手段、这种技巧,来实现人多方面和谐成长的最终目的和归宿。而尽快达到这一目的有赖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专业化成长不是考取了教师职业资格证你就是专业化了,那只是职业化,不是专业化,二者不能混同。所以,王春然老师期望教师在职业内涵上能回归“教书育人”的本质上来!
关于这份职业存在的外部环境,王春然的期待是“少些折腾”,他的格言是:教育不是呼啸山庄,而是静静的顿河;教育不是名利场,而是麦田里的守望者。教育本来是慢活,百年才树人,速成的也一定是速朽的!教育要有信仰,生活要有方向。
如果说还有其它的愿望,他希望从法律层面更好地保障教师从教。无论人们怎么宣传教师职业的高尚,都难掩这份职业在如今的社会中并不怎么吸引人的现实。他说:“我们每年的高考成绩公布后,能考取一本或者再降低一点二本吧,这些优质的考生中有多少是首先报考师范大学的?所以,我期望能够国家层面能做好相关的措施,能让越来越多的优秀人才乐于从事教师工作,安于从事教师的工作。”
王春然老师题词
这就是王春然老师,一个视语文为终生使命的行者,一个视文字为毕生事业的人,一个甘于在清苦的讲坛默默耕耘的“我—很—普通”的人。
责任编辑:颜语(zuowenjing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