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小朋友讲论语(11)礼之用,和为贵
有子曰: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可行也。
译文
礼的应用,以和为贵。古代圣主治国之道,以和为美。但不论事情大小,都以和为目的行事,有时便行不通了。要知道什么是和,才去和,不以礼来制约它,也是可行的。
这话听起来非常拗口,但我刻意不把“和”替换为现代词汇,却是因为,一旦用和谐、恰当等词汇翻译,便会失去“和”的本意。
那什么是和呢?
孔子说过,君子和而不同。
老子也说过,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湛兮似或存。
这两句话中的同,非常好理解,都是追随的意思。
而与之相对的和呢?我想应该是以尊重为前提,以自持为根本,以是非为泾渭,以胸怀为底蕴的行事姿态。
英国女作家伊芙琳·比阿特丽丝·霍尔在《伏尔泰的朋友们》一书中,如此形容伏尔泰的思想和作风:
我不同意你说的每一个字,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
我想这应该是对“和”的最好解读。
那么,接下来,咱们就讲一个小故事,来更好地理解“和”。
故事
战国四君子之一的平原君很喜欢养士,门客达到数千人。
其中有个叫公孙龙的,特此擅长辩论。唇齿之利达到什么程度呢?
有记载说,有一回孔子的六世孙孔穿来到赵国,平原君宴请他。酒过三巡菜过五味,就请公孙龙与他辩论。
但公孙龙提出的辩题却是《旁边站着的这个婢女有三只耳朵》。
这人明明有两只耳朵,但公孙龙旁征博引,令孔穿百口莫辩。
第二天,平原君问孔穿,您觉得公孙龙的口才如何?
孔穿客气地回答说:公孙龙辩才,几乎真能让婢女长出三只耳朵。可真能么?在下想请教平原君,论证三只耳朵是非常困难的事,可这本来就不事实。反之大多数人都长着两只耳朵,论证起来是非常容易呢。那么平原君,您愿意选择真实而容易的呢,还是选择虚假而困难的呢?
平原君听罢哑口无言,回头立即招来公孙龙说:你莫要再与孔穿辩论了。你虽然唇齿灵利,但终究孔穿先生的学问更胜一筹,你根本占卜了上风。
后来,阴阳家邹衍途经赵国,受到平原君宴请。公孙龙又跑出来想与邹衍辩论《白马非马》之说。
邹衍断然拒绝,说:
所谓辩论,应该区别不同类型,不相侵害;排列不同概念,不相混淆;抒发自己的意旨和一般概念,表明自己的观点,让别人理解,而不是困惑迷惘。
如此,辩论的胜者能坚持自己的立场,不胜者也能得到他所追求的真理,这样的辩论是可以进行的。
如果用繁文缛节来作为凭据,用巧言饰辞来互相诋毁,用华丽词藻来从偷换概念,吸引别人使之不得要领,就会妨害治学的根本道理。
那种纠缠不休,咄咄逼人,总要别人认输才肯住口的作法,有害君子风度,我邹衍是绝不参加的。
在座的人听罢都齐声叫好。从此,公孙龙便受到了冷落 。
你看,不论是孔穿还是邹衍,他们的做法不同,却都契合“和”的宗旨。由此我们还需对“和”细细揣摩,通过身体力行引导小朋友。
正如老子所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