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范仲淹应灾

□ 滴石水

范仲淹是妇孺皆知的北宋著名文学家,《岳阳楼记》令人百读不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千古名句影响深远。不过,对他的政绩多数人了解不多。近读《宋史·范仲淹列传》《钦定康济录》等史书,看到皇祐初始范仲淹在主政杭州时的救灾之策,拍案叫绝,感到对我们应对新冠疫情下的经济发展、民生改善有着重要的借鉴作用。

宋仁宗皇祐元年(公元1049年),“庆历新政”夭折后被贬出朝廷的范仲淹,从邓州(河南)移任杭州知府,时年已经61岁。次年,恰遇杭州大旱,“两浙路大饥荒,道有饿殍,饥民流移满路”,粮食奇缺,粮价飞涨,很多百姓卖儿卖女。朝廷不得不下诏:“两浙流民,男女不能自存者,听人收养,后不得复取。”面对饿殍遍野的大灾荒,范仲淹作为地方最高行政长官,没有沿用发粟救灾的常规之策,而是采取了不为常人理解的三大措施:

一是大兴公私土木之役。范仲淹认为,饥年工价至贱,可以兴土木之事。于是发动各地将寺庙、仓库、钱库、官舍、办公楼等地方,该修建的不该修建的,全部修葺了一遍。

二是纵民竞渡。范仲淹知道“吴人好佛事,喜竞渡”,于是“日出宴于西湖”,大搞龙舟大赛和“冲关挑战”。自春至夏,居民空巷出游,杭州旅游业大兴,贸易饮食服务业轰轰烈烈。

三是增高米价。当时一斗米120钱。由于粮荒,粮食供不应求,粮价日涨。范仲淹索性将米价提高到180钱一斗,并沿江张榜,大肆宣扬。外地米商听到这个消息,日夜兼程运米至杭,带动了运输业大发展。等到各地粮食充盈于市,粮价又自然回落到了每斗120钱。

范仲淹釆取的这三条措施,史称“荒(荒年)政三策”,让人匪夷所思,惊世骇俗。政敌们纷纷状告他。《梦溪笔谈》中记录说:“监司奏劾杭州不恤荒政,嬉游不节,及公私兴造,伤耗民力。”意思是告范仲淹在荒灾肆虐的时候,不把心思放在救灾上,整天吃喝玩乐,弄那些嬉戏游玩的东西,而且大兴土木,劳民伤财。由此,宋仁宗亲自过问。范仲淹上奏陈述自己的想法:“文正乃自条叙所以宴游及兴造,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贸易、饮食、工技、服力之人,仰食于公私者,日无虑数万人。”范仲淹认为,闹饥荒大家都缺钱,但寺庙和政府及商贾手中总是有一点钱财的,大力修葺庙宇、钱库、仓库、官舍、办公楼等,让钱流通起来,饥民可以通过劳作而获得口粮度日。大搞旅游,刺激消费,增加就业,可以解决很多人的温饱。利用市场机制,促使粮食供过于求,不但可以使粮价回落到正常水平,还由于船运、搬运、储存、用仓……带动相关百姓劳作,获得度日之粮。

看了范仲淹的奏章,宋仁宗龙颜大悦。没过半年,“荒政三策”显出良效:两浙地区“唯杭州晏然,民不流徙”。宋仁宗赞扬范仲淹的创新做法,并把“荒政三策”的相关做法,写进了朝廷的赈灾条例。

目前,我们各地都在按照党中央的部署,积极应对新冠疫情下的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釆取各种措施,促使经济继续保持高质量发展态势。细细琢磨范仲淹的“荒政三策”,我感到给今人有三点启发:

一是应灾之际,须敢于担当,创新作为。灾难面前,最怕主政者唯唯诺诺,明哲保身。范仲淹是刚因“庆历新政”被旧势力挤出朝廷的。他来到杭州,根本没有把自己的仕途、性命放在心上,心中只装着应灾救民的责任和使命,因此,他才敢于违反常规,即使遭到监司奏劾,他也不测祸福,心底坦然,专心致志地推进“荒政三策”。“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生动地反映了范仲淹当年的断肠心语,他就是在这样的心境下不畏人言,不管陈规,昂首救民,创造“荒政三策。”

二是应灾之际,须民本为先,大胆作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绝不仅仅是从范仲淹的笔端流出的,而是他一生心中的信柱。修捍海堰,建造“范公堤”;明道二年(1033年)、皇祐二年(1050年)、皇祐三年(1051年)在地方的惠民之政……宋史里记载了多次他赈灾济民、造福百姓的事迹。应灾的核心是先让老百姓吃上饭,不管条规上怎么写,不管上面怎么说,只管让老百姓有饭吃有衣穿,所以他屡屡应对得当,政绩卓著,万民敬仰。“他日不惟为显官,当立盛民于世。”(姜遵语——宋仁宋时的枢密副使、给事中)康熙皇帝由衷地赞其为“济世良相。”

三是应灾之际,须财货两畅,务实作为。大灾面前,最忌守财守货。范仲淹呈给宋仁宗的奏章说得好:“皆欲以发有余之财,以惠贫者。”不管官家商家,灾难时总会有点余粮余财,釆取措施促使这些余粮余财流动起来,才能平衡老百姓的紧缺。但是,大灾之际,守粮守财是正常心态,范仲淹让官府、寺庙带头,有效地撬动了全社会的财货流动。官府救灾,最常用的手段就是开仓放粮、减免税赋。范仲淹没有循守旧例,而是积极大胆运用市场手段,“谷价方涌,斗钱百二十。(文正)公遂增至斗百八十,众不知所为。公乃命多出榜沿江,具述杭饥及米价所增之数。于是商贾闻之,晨夜争进,唯恐后,且虑后者继来。米既辐辏,遂减价,还至百二十。若价贱,则商船不复来,益困矣。既而米斗价一百,商旅辐辏,民赖以生。”这就是范仲淹运用市场手段创造的神奇,什么都没有变,价格还是那个价格,可饥饿的百姓手中却有了粮食。

(0)

相关推荐

  • UC头条:百姓闹饥荒,范仲淹却哄抬粮价来解决危机,成经典经济学案例

    我国古代经历了不少灾荒,在灾荒时期,当粮食全部耗尽时,就只能啃树皮,吃观音土,吃到后面,很多人被活活涨死.大街上横尸遍野,走几步就会遇到饿死的人,而恶犬常常会在濒临死亡的人边缘徘徊,等到他倒下或断气, ...

  • 文韬武略范仲淹

    范仲淹(989年10月1日-1052年6月19日),字希文,北宋初年政治家.文学家.其"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对后世影响深远. 作者丨 仓央容若   ...

  • 面对极为严重的饥荒,为何范仲淹还坚持任米价上涨?原因意想不到

    在我国古代的时候,曾爆发过好多次的饥荒.且每每有饥荒爆发,受灾地的米价就都会出现疯涨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按说身为官府的官员,很该想办法将米价给压下去才对.因为只有这样,普通老百姓们才有希望吃得上饭. ...

  • 公元1049年,61岁的范仲淹在杭州做官...

    公元1049年,61岁的范仲淹在杭州做官时发生了百年不遇的大灾荒.无良商人趁机哄抬米价,范仲淹却说:"让米价再涨一倍."百姓得知后都说:"真是好官啊!" 公元9 ...

  • 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辛亥功臣镇江都督林述庆

    □ 沈伯素 少年将军光复镇江 林述庆是镇江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在辛亥革命中染红了镇江史上重要的一页. 林述庆早就积极参加过革命家赵声组织的反清革命活动.武昌起义爆发后,他以驻镇江新军中一位低层指挥员身 ...

  • 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郑成功与镇江大捷

    □ 顾 谦 镇江自古以来,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无论是爱国将领宗泽.韩世忠.文天祥,还是爱国文人陆游.辛弃疾等,他们的英雄事迹.文学作品,均给这座有着3000年历史的城市赋予了沧桑而又顽强不屈的气质.明末 ...

  • 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向日葵是秋天的勋章

    □ 曹春雷 小城外,有片葵花地,入秋后,朵朵葵花浓郁地黄着.周围是漫野的玉米地,叶子尚青.在玉米地的绿包围中,葵花的黄更显灿烂.有时,在黄昏,我骑着车,穿越城市汹涌的人流,到城外去,只为看葵花.夕阳金 ...

  • 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人间走遍却归耕

    □ 王春鸣 傍晚,坐在鱼塘的台阶上,身边是深红浅紫的凤仙花丛,我捧着半个西瓜,噗噗地吐出黑籽,吃完,发现已经撑得站不起来了.隔着围墙,看见那个不讨喜的邻居,正在他的瓜田里除草,他那条毛发蓬乱的长毛黄狗 ...

  • 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菜市上的人间烟火

    □ 二月 我有个习惯,每当心有郁结不得疏通,就主动请缨去买菜,妻子也乐于把权力下放给我.于是,清晨,骑上电动车,带个竹篮,向城郊的菜市进发,尽管不远处就有超市,但我还是喜欢去露天的集市. 这里卖菜的, ...

  • 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巧果飘香七夕节

    □ 张军霞 奶奶是个喜欢热闹的人,记忆里,她一直热衷于过节,乡下旧历的那些,一个也不放过.其中让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大概就是七夕节了,因为牛郞织女的故事,曾一次次让我听得如痴如醉.节日时那些有趣的习俗, ...

  • 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昆虫脸谱

    □ 王太生 唱戏的有脸谱,生旦净末丑.昆虫也有吗?或者说,有笑虫和哭虫吗?毋庸化妆的喜怒哀乐. 草木稠茂时,昆虫弹跳恣肆.虫栖草,草匿虫,虫栖青枝,或鼓翼而鸣,或默不作声. 儿时家旁的小河边,坡上遍长 ...

  • 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龚自珍《九州》青词考

    □ 董晨鹏 龚自珍是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上的最后一位大家.这位自号定庵的思想家,明确地将他所生活的时代定位为"衰世":整个中国死气沉沉,庸庸碌碌,皇帝是庸主,朝廷上没有贤明的将相,社 ...

  • 镇江日报多媒体数字报刊瓦盆和瓦罐

    □ 箫 笛 相比于陶瓷和搪瓷的精细选材.复杂的工艺,瓦盆和瓦罐在所有的烧制容器中是身份最卑微和最接地气的了,它们就是用普通的黏土烧制而成的,没有美妙的外表和精美的图案,样子灰头土脸,因为便宜,在铁质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