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材积累│名言推荐及实际运用举例(四)

50、没有牺牲,也就没有真正的进步。——爱因斯坦

对于如何认识及处理“牺牲”与“进步”的关系,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见解。我暂且先以学习为例,不少人认为努力学习牺牲了时间与金钱,但成绩提升并不显著,觉得牺牲了依旧无法进步。但我不这么认为。正如爱因斯坦所言:“没有牺牲,也就绝不可能有真正的进步。”牺牲了也许无法得到迅速的进步,但倘若不牺牲,则必然不会进步。这一点既对学习成立,也对其他方面成立。倘若邓稼先,于敏等人不牺牲数十年时间呕心沥血研究,怎会有中国核物理从空白到领先世界的进步?倘若压迫下的工人与农民贪生怕死,舍不得牺牲出自己的生命,有怎会有今天我们这个用血肉筑成的国家?(张竞豪)

51、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尼采

尼采说过:“其实人跟树是一样的,越是向往高处的阳光,它的根就越要伸向黑暗的地底。”人人都期待获得成功,但通往成功的路必定是充满困难的。取得成功的人往往能通过自身的努力克服这些困难,从中汲取养分,最终到达彼岸。而没有取得成功的人被困难阻碍,从而没有到达彼岸的能力。二者的差别不是能力的差别,而是勇气和决心的差别。所以,真正可以成功的人,并不只是表面上的能力强,而且是在追寻阳光的过程中不惧怕黑暗的人。(蓝梓凡)

52、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李大钊

有的人常常怀念过去,畅享未来。或无法从过去的相框中走出,或迷失在对未来的无尽幻想中,因此而忘记了当下;而有的人则不在意过去以及未来,活在当下,及时行乐,选择醉生梦死。这些都是错误的,他们都未把握住现在。

正如李大钊所说:“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一掣现在的铃,无限的过去未来皆遥相呼应。无数的过去发展为现在,而未来也是以当下为基础的。所以,当下是极其重要的,可它却又那么容易失去。白驹过隙,当你感叹时间飞逝之时,殊不知那一瞬间也成为过去。因此,我们要学会如何把握住当下。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今日事今日毕。常常听人说:“这事明天再做吧。”将事情丢给本就蕴含许多不确定因素的未来,是极其不明智的。

当然,怀念过去以及畅享未来,并不都是错的。这主要是“度”的关系。适度地怀念过去、想象未来,对现在有促进的作用。过去的成功或失败激励现在,未来的美好推动现在;而若是过度,弊处显而易见。(毛忠杰)

53、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酶,便成恶境矣。——洪应明

北宋名臣蔡襄《十三日吉祥院探花》的诗中说:“花未全开月未圆,寻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无情物,若是多情更可怜。”花全开,意味着就要开始凋谢;月全圆,就代表着要开始残缺。做人则要以此警醒自己,留有余地,才能有无限可能。

我们中国人讲究的:饭吃七分饱、茶倒七分满、话说七分完,其实这就是一种“留有余地”的智慧。书法作品中也讲究如此,笔墨在虚实之间来回穿插,不能盈满,盈满则乱。此时的留白与其说是一种技艺,不如解释为是一种古人的格局与智慧。正如《菜根谭》中所说:“花看半开,酒饮微醉。此中大有佳趣。若至烂漫酕醄,便成恶境矣。”月盈则亏,水满则溢,留有余地是一种处事智慧,一种生活方式,更是一种人生态度。懂得适可而止,风雨不惊、宠辱偕忘。学会留有余地,不计较得失,得理让三分,心境就安然自在。

《论语》中的古训“三思而后行”,正是让我们在做事前深思熟虑,做事要留有余地。如此,才不为物役,不为处境所拘。(林骏楠)

54、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尼采

人人都爱潭水清幽,深不可测;爱江河辽阔,气势磅礴;爱大海壮美,潮起潮落。尼采曾经说过:“没有可怕的深度,就没有美丽的水面。”江河湖泊之所以引人入胜,便在于它们的深度。倘若没有了这可怕的深度,深潭成了涸辙,江河化作小水沟,汪洋变为水洼,则意境全无。原因便在于浅浅的一汪浊水毫无内涵,水面自然了无生气,无法引人驻足。

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人。若胸无点墨,没有“可怕的深度”,自然见识浅薄。因此,我们若想成为“美丽的水面”,便需要深厚的积累与底蕴。世上不乏因走运而一夜成名之人,可这样的成功终究是浅薄的,也终将随时间被淹没于人海。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厚积”方能“薄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河。深潭汪洋不是一日汇聚,而是雨水渐渐蓄积而成。人的积累也如此,只有一点一滴、一步一个脚印地不断丰富自己的学识与阅历,才能最终自然而然地完成美丽的蜕变。(郑博远)

55、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熊培云

“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当下很流行的一句话。但现实是,很多人只看到了眼前的苟且,忽视了诗与远方。随着人口数量的不断增多,人与人间的竞争也愈演愈烈。许许多多的人在历史的潮流中跌跌撞撞地前进,他们感慨学业难,压力大;迷茫,困惑,以至灰心丧气。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丧文化”悄然在一些年轻人中兴起。他们默认自己的无用,对现实中生活毫无希望,只是终日“葛优躺”。幻想自己能回到过去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希冀能生在遥远而美好的未来。但是,他们忽视的一点是,他们想象中的“乌托邦”也都是由人所创造出来的。正如熊培云先生在《自由在高处》一书中所说的:“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沉湎于过去,抑或是幻想未来都是毫无用处的。思考过去,着眼于现在的生活才是必要的。现实固然残酷,但你的生活,你的追求依旧把握在你的手中。虽然仅凭你个人的努力无法去改变整个社会,但却能改变你现在所处的环境。也许你没法像陶渊明一样“种豆南山下”,但你可以学习他那种“悠然见南山”的旷达。珍惜热爱你的生活,才能体会到生活中的“诗与远方”,才有可能抵达精神上的“乌托邦”。(温尊弋)

56、人之学力有限,术业贵乎专攻。——(元)黄溍

“不想当作家的律师不是一个好摄影师”,当下,不少年轻人把这种形式的身份介绍作为他们的自身定义,他们就是传说中的斜杆青年。被斜杆起来的多项技能因其丰富多元而酷炫无比,他们确实涉足广泛,工作生活丰富充实,但大多数技能却只流于表层,心浮气躁,尚无法与同行专业人士竞争,更难以达成成就,作出贡献。对于这一现象 ,我认为,人们应该更审慎地选择自己所追逐的职业,少浪费精力于一时兴起或效仿潮流。

元代学者黄溍说:“人之学力有限,术业贵乎专攻。”与其朝三暮四,浅尝辄止,不如宁缺毋滥,专一而精。把我们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最多地献予自己真正感兴趣和擅长的领域,心无旁骛,持之以恒,追寻一件事物到更深的程度,就可以在众人之中闪耀光芒;若是稍有天赋之人,在不断深入之中,逐渐形成自己的见解,开拓出新的方向,比起那些仅仅有学问的人来说,更是其无法企及的深度,大多数科学成就也产生于此。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知识无限,而人的生命和能力有限,且当今世界创新优于一切,你愿意仅仅做一个“读者”,一个学生,还是一个研究者呢?舍去泛滥的零碎,获得钻研的真谛,追求质量而非数量,精益求精,这或许是一种更好的选择。(朱睿晗)

57、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聂鲁达

如今,或者是更早以前,人们想着追逐财富,想着功成名就,这一点不仅仅体现在当今这个浮躁而又功利的社会,更是自古以来的,读书人想着考取功名,戴上乌纱帽,就能够达到所谓的“光宗耀祖”。当然这样的情况并非是病态的、是错误的,只是为了理想与信仰就能“用爱发电”的人们毕竟还是少数,这些人都被写在了历史的教科书里,都被铭刻在人类文明进程的一个个里程碑上。然而人类社会的前进,少不了那些以正当手段来追逐功名利禄的人,恩格斯说过:“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种技术上的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来源于世人对于利益的追逐。世界上俗人还是占据绝大多数,他们不是庸人,拿多少钱办多少事,获得自己应得的,同样在为社会贡献,同样在推动人类文明的进程。但是,在一生追名逐利过后,转首回望,此生走过的一切是否为了追逐而追逐,是否忘却了最初的理想呢?

就像智利诗人聂鲁达写的那样:“当华美的叶片落尽,生命的脉络才历历可见。”落去华美的叶片,剥去精致的外衣,摘掉引以为傲的头衔,生命真实的样貌才展露出来。世界上不乏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人,他们褪去了华美的叶片后就剩不下什么了,仅剩下枯枝,甚至什么都剩不下。毛主席最令人敬佩的并非是显赫的地位,是他带领着数亿中华民族的同胞们摆脱了百年的苦难,使中华民族在积贫积弱的情况下站了起来,这才是他真正被称之为伟人的原因。作为普通人,获得的虚名留给子孙吹嘘,积攒的财富也会传给后代。人经历的一辈子很长,很丰富,像是亚马逊河一般:流域广阔、支流密布。人的一辈子很短,像积雨云一般:片刻闪耀,归于沉寂。走过的长路是属于自己的,是留给自己慢慢回忆的过去;为社会做出的贡献是属于自己的,是告诉自己此生没有白活的理由;这些就是所谓“生命的脉络”。只有褪去了虚名、财富与地位,再看这个人本身,才是生命本来的样子。生命走向终结之时,每个人能够留下的不过是:“他是个对社会有过贡献的好人。”(陈睿元)

58、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梁启超

这个社会从来不缺懒怠、自私的人,他们在看到负责任的苦处后便望而却步,没有置身其中感受尽责任的乐趣。戊戌变法中谭嗣同烈士为国抛头颅、洒热血,甘愿以个体的牺牲换民族的觉醒,最终在狱中留下“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绝笔。新文化运动中鲁迅先生弃医从文、执如椽巨笔泼墨挥毫凝就旷世经典,在观遍人间、历遍百事后发出“学医救不了中国人”的慨叹和“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呐喊。这些“中国的脊梁”们以心中怀揣着的家国大义、奉献精神为薪柴,在生命与心血燃烧的焰火中窥得了中华崛起的光明,而这正如康有为所说:“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尽责任的乐趣”。

乌鸦反哺,羊羔跪乳,动物尚知感恩与回报,对于祖国母亲,我们怎能不做出贡献以回馈她的养育之恩呢?人生的价值在于创造价值,我们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 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王丰)

59、如果错过太阳时你流了泪,那么你也将错过群星。——泰戈尔

《杂阿含经》中将人受到伤害可以比喻成中了一支箭。更严重的是,人会因为内心不断地重复和加强这个过程,而承受更多更大的痛苦,这是第二支箭。对于伤害的过分沉湎和执着,让内心对过去失败印象的反复加深,是我们心头的第二支箭。往往是这第二支箭,让我们丧失了前进的勇气。人世间本身就是苦乐交参,可是对第二支箭的执着,内心对过去痛苦的重复和强化,让生命中痛苦的成分更加扩大,反而错过了本身可以拥有的希望和光明。(詹茜钦)

60、在被遗忘之前,我们会变为媚俗。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米兰·昆德拉

浮生碌碌,世相纷繁。在这个充满各种思想碰撞的世界上,媚俗,不可避免的成为了众人抨击的对象。它似乎像一个强大的敌人一般充斥的人的左右。在一片反对媚俗的声音中,在各类独树一帜的运动下,媚俗是否倒下了呢?媚俗,一定是必须连根铲除的敌人吗?

陶渊明曾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归隐田园似乎能将世俗切断,置身世外,可这样真正能完完全全与媚俗两清吗?正如米兰·昆德拉所说:“在被遗忘之前,我们会变为媚俗。媚俗是存在与遗忘之间的中转站。”陶渊明脱离媚俗了吗?不是的,陶渊明远离了世俗,但不曾远离媚俗,因为他所阐释的田园生活已为人们熟知,仅仅是相对于众人,他向后退了一步,仍然在背后讲述着自己的思想,吸引着众人的目光。但他又是媚俗的吗?也不是的,归隐田园的他,相比于那些在网络直播的网红们,一个高大如塔,另一个渺小如水中蜉蝣。媚俗扎根于人,人与媚俗是不可分离的。因为媚俗,人们才有流传于世的众多书籍资料,倘若作者们都与媚俗毫无联系,不愿姓名出现在这个媚俗的世界,我们又怎么能有如今的成就?

媚俗向来被视为人类的仇敌,有了它,人似乎就变得庸俗,但庸俗不等于媚俗,在去庸俗化的过程中,人们应该探讨人与媚俗的新关系。(陈坤昱)

61、艺术的神圣,也许就在于容得下种种曲解误解。——木心

近年来,“高考语文阅读打败原作者”的新闻层出不穷。人们纷纷批评高考阅读是“过度解读”,但对于文艺作品而言,真有这么一说吗?我看不然。木心曾说:“艺术的神圣,也许就在于容得下种种曲解误解。”正是人们对文艺作品的千万种解读,赋予了艺术无穷无尽的丰富意蕴,艺术也唯有容得下曲解误解,才能在有限的创作初衷中迸发出无限的神圣光辉。比如“僧敲月下门”一句,朱光潜先生质疑韩愈把“推”改为“敲”字不一定妥当,正是因为两个字所传达的意蕴不同,哪一种与贾岛当时的心境更为契合已无从考证。这两个字或许有一者是曲解、误解,但这样的曲解却也丰富了这句诗的内涵,为人们的欣赏提供了更加多元的角度,恰恰体现了艺术的包容性与多样性,这也正是艺术的神圣之处。

艺术创作的初衷或许是抒发自己的情感,但能够让自己的艺术走进别人的心里,则是更大的格局。知名作家马良曾在微博上写道:“作品就像是孩子,完成之后他就离开了我,自己去这个世界闯荡去了。”一件艺术品在闯荡世界的过程中,免不了被曲解误解,但只要不是毫无道理的胡乱猜测或恶意解读,“曲解误解”恰恰说明人们在欣赏这件艺术品时有了自己的思考与解读,这件艺术品已经走进了人们心中,被赋予了新的内涵。这样的艺术品,无疑最能体现艺术的神圣。(郑宇涵)

62、人类的全部智慧都涵括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大仲马

对于人类的生活与生命的思考,在不同的人、不同背景、不同人生阶段,都会有不同的答案。那么,有没有一种思想,汇聚了前人探索过的痕迹,代表了无数生命的力量,可以贯穿一个人的生命的始终,一直指引着如今的我们前行的方向呢?应该是有的。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明天和意外你也不知道哪一个先到。这样看来,人生像个监狱,你无法摆脱它。但是你可以从态度和行动上来尽量地改变处境。大仲马曾写道过:“人类的全部智慧都涵括在这两个词中——等待和希望。”所谓等待,就是等待时机,把握机遇,并不是白等。所谓希望,便是一个正确的人生态度,充满激情,热爱生活。当将两者结合在一起时,便是忧郁日子中的精神支柱。“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这一句话正与两者的内涵相互契合。

经受极度不幸的人,才能感受到极度幸福;险些面临死亡的人,才能领悟活在世上多么美好;正被困境折磨的人,等待和希望或许是挺过去的一剂良药。

可能今天的我们生活上都是比较顺利的,出现不尽人意之处可能是成绩又或是情感上的追求遭到了拒绝。力所能及的就是在等待和希望中,审视和改变自己。

希望的对立面是绝望,把绝望转为希望就是个等待的过程。

因此我们完成任何艰难的事都需要抱有希望和对漫长时间的忍耐。人们都喜欢即时享受,而逃避困难,那么延迟享受就是一种能力,能够忍受漫长延迟的时间并抱有希望前进的程度便是这种能力的衡量标准。(欧祥隆)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