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999元到1299元:手机“全面屏”炒得挺凶,怎么又不值钱了

这个2017年底,“全面屏”这个卖点飞速的在新品上普及,要是某个手机还保持16:9屏幕,仿佛连发布会都不好意思开了。不过新品频繁上市的背后也出现了有趣的现象,就是这个原本被描述得“高大上”的卖点,一夜间也成了白菜价,比如荣耀畅玩7X这款手机一发布就探底到了1299元,而其他的一些“全面屏”手机也并不贵。

是不是全面屏这个卖点很不值钱呢?从评价君的角度来看,答案是肯定不值钱。评价君早期的时候对比三星和如日中天的HTC,就指出过两款手机的不同之处。虽然都很贵、都是高端手机,但三星的卖点来自于三星自身,而HTC依赖的是供应商、第三方方案给自己价值带来“加成”。评价君说过HTC这种模式,你能花钱给自己增加的卖点,难道别人花钱就买不到吗?

抛开排名前几的大牌不说,第三方供应商提供的卖点,连手机市场里的小品牌们都能很轻易获得。比如评价君刚刚曝光过的康佳S5手机,双11售价1598元,也是一款“全面屏”产品,而像酷比魔方这种品牌,几天前也发布了自家的首款“全面屏”手机酷比F1,售价也不过1799元而已。

回顾起来的话,类似让手机行业突击发生改变的卖点并不少。比如指纹刚刚普及的时候,也是只在高端市场维持了几天,然后就连千元机都带指纹了。再比如双摄也是如此,一夜间不管高中低档手机几乎全带双摄。但也有的卖点普及推进很慢,比如全网通,比如快充,比如USB Type-C等等。

这其中有一个规律。比如像全网通、USB Type-C这类卖点,技术持有者要么靠收专利费经营,要么会带来更高成本,所以普及就会慢。还有的卖点,比如华为的麒麟处理器、徕卡双摄,三星的Exynos处理器、Super AMOLED屏幕,以及一些手机品牌附带的快充,都是各个企业花大价钱研发获得的,成为能让自家手机增值的卖点,并不可能让竞争对手获得,用户想体验,就只能多花钱了。

手机上还有一些卖点是供应商提供,手机厂商被动接受的,“全面屏”大概就是这种,而此前的金属机身、双摄像头等等能让众多手机品牌一拥而上的设计,大概也都是出自供应商之手。就如同某些手机新品刚开卖时只有不好看的颜色,用户也只能被动接受是一个道理。哪怕我们日常下馆子,也都是按菜谱点菜,不会都逼着厨师给自己定制私房菜吧。

虽然手机品牌很多,但能够自主提供一些卖点的品牌并不多。手机在设计研发过程中,也会参考各种供应商那里最经济又最有卖点的方案都是什么。当供应商告诉你“对不起,能大量供货的只有18:9屏幕,价格还会比16:9便宜一点点”时,各位猜猜手机厂商会作何选择呢?当整个市场都是这样的时候,像“全面屏”这样的产品,又怎么可能贵得起来。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