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一个有仪式感的新年
过一个有仪式感的新年
作者:王弘
春节临近,年味儿渐浓,从腊八开始人们忙年迎新的大幕徐徐拉开。从乡村到城市,集市、商场以及随处可见的便利超市都展开了琳琅满目的商品大展销,食品、副食、服装等窗口、门前人群川流不息,像蚂蚁搬家似的,一包包一袋袋大大小小的包裹流进千家万户,好一派繁荣红火的春节购物图。
每年我也不自觉地融入购物大军,看着一件件心仪的物品虽然包装精美品种丰富,但心里总觉得少了点什么。随着新时代的不断进步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现代工业文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随之加快,过年的意识越来越淡,恍惚一眨眼,一年就过去了。时间久了,心底存留的那些远去的情怀慢慢又浮现在脑海,成为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
小时候,物质生活较为贫乏,但一家人热热闹闹忙年的情景却温馨甜蜜。那时候,过年是最隆重的节日,有很强的仪式感,令人怀念。
“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进了腊月首先迎来第一个有仪式感的日子就是腊八。早上那碗稠稠的腊八粥,虽然已记不清里面有几宝,但甜甜的红枣,又香又绵的红豆、黍米还有妈妈积攒了好久不舍的吃的其他食材,会在这一天慷慨的拿出来,熬一锅香甜的八宝粥,开启幸福之门。晚上,一家人坐在一起,一边聊家常一边剥蒜。妈妈把早就清洗干净的瓶瓶罐罐拿出来,把白白的蒜瓣放进去倒上适量的香醋,再仔细的封好口,把他们摆在窗台或者厨房里,就等着除夕晚上吃饺子的时候开封享用。那时候蒜瓣就会变成漂亮的翠绿色,醋也发生奇妙的变化,酸甜爽口令人爱不释手。
过了腊八,就是小年了。“二十三,过小年”。民俗传说这一天是灶王爷上天述职的日子,家家户户都会祭灶。人们吃灶糖(又叫糖瓜),说是用糖黏住灶王爷的嘴,这样他才不会乱说话,所以有“二十三,糖瓜粘”的说法。这天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日子,吃着甜甜的糖瓜看着大人们大扫除,在晒满被褥的院子里钻来钻去捉迷藏做游戏,晚上躺在带有阳光味道的被窝里香甜睡去。
此后,人们正式进入忙年的程序,每一天都有一个隆重的仪式,“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炖猪肉、二十七赶大集、二十八把面发、二十九蒸馒头”直到“除夕”人们阖家团圆吃丰盛的年夜饭,然后燃放爆竹、守岁,迎接新年的到来。
那时的年月,吃肉是人们很奢望的一件事。记忆最深的是每年煮猪肉的日子,猪头、猪蹄是必不可少的。爸爸早早把煤炉烧的旺旺的,铁质的碳钩伸进炉子里烧的火红火红,把猪头猪蹄上的毛仔细的烫掉,浓郁的糊焦味夹杂着烫熟的肉香,在温暖的屋子里缭绕。清洗干净后,用一个大大的铁锅,放在炉子上慢火炖上大半天。有时候活干慢了,馋虫们等不及早已进入梦乡,这时爸爸也会挨个叫一遍起来吃肉。据说每年二姐不管多晚都会一直等着,她最爱吃猪头肉,直到吃的嘴角流油然后才美美的睡去。最后爸爸把猪蹄煨上,里面放花生米、大青豆,第二天早上我们在煮猪蹄的香味里醒来。每年这一天爸爸是最忙碌最辛苦的,可他从早忙到晚,哼着小曲悠闲自在。而今年二师兄是最金贵的,或许炖猪头、猪蹄也会成为奢望。
我的家乡有贴落门钱儿的习俗,特制的草纸很有韧性,镂空的花纹,纯正的红黄绿紫等五颜六色,贴在大门横框上,像舞蹈的彩凤,非常好看。门框两边贴上鲜红的对联,大吉大利的词汇寓意着来年的五谷丰登,幸福祥和。我家对联都是爸爸自己写的,爸爸的书法很棒,他最崇拜书法家舒同,当时舒同体的对联红火了我家与街坊四邻很多年。
除夕晚上放鞭炮、吃饺子欢欢喜喜过大年。我家乡的习俗,放鞭炮时要在大门外放一堆柴草,由家里的男孩高高的挑起一挂红彤彤的鞭炮放在柴草上方,燃烧的柴草点燃鞭炮,下面红红火火,上面噼噼啪啪,非常热闹,火堆烧的越旺,鞭炮声音越响预示着来年的日子越红火。这时,妈妈或者奶奶端着出锅的第一碗饺子来到大门口一边用筷子敲着碗沿一边叫,“吕妈吕妈来过年带上银子带上钱(注:音),吕妈请到我家来过年喽”这样叫三遍,鞭炮也放完了,然后把这碗饺子分给早早等在旁边的要饭人(没有妻儿的孤寡人员),一家人高高兴兴吃饺子去了。
吃完年夜饭男孩子们开始放烟花,那时大姐在济南上学,给哥哥买回来新式的烟火,在小朋友当中倍儿有面。钻天猴、二踢脚那是哥哥的最爱,我喜欢的是那种一边燃烧一边转圈的烟花,像飞瀑一样五颜六色的火花为我的童年增添了彩色的记忆。放完烟花,小伙伴们开始打着灯笼串门儿了,四方的玻璃灯笼有点沉但格外明亮,大家提着灯笼房前屋后地照,据说可以除去一年的晦气。其实孩子们是管不上这么多的,就是为了捉迷藏做游戏,夜深了,在大人们“再不回家睡觉明天的新衣新鞋就没有了”的威逼利诱之下渐渐散去。乡村渐渐安静下来,但没过多久,又一轮的鞭炮声此起彼伏,新年来到了。
初一早晨穿新衣,戴新帽,拜大年。孩子们前天晚上睡觉前把摸了多遍的新衣新鞋等放在枕头边上,有的甚至压在枕头底下,早上不用叫都早早醒来,穿上新衣新鞋打扮停当,等不及吃完饭就跟着大人去拜年。我奶奶在村里辈分高,从天不亮就陆陆续续有人来拜年,屋子当中铺上一块粗布印染的靛青色包袱皮,为首的冲奶奶喊一声“五奶奶过年好,给您老人家拜年了”说完跪下磕头,后面齐刷刷伏倒一片,那场面非常壮观。但我最喜欢跟着妈妈去拜年,特别是有当年娶的新媳妇,穿得红红绿绿,羞羞涩涩的跟在人群中。更有好事的在一旁起哄,新媳妇就羞得满脸通红,手脚无措不知道先迈哪条腿,惹得众人哈哈大笑,看热闹的孩子们窜来窜去也跟着傻笑,整个村子沉浸在欢乐的海洋中。
如今,这些民俗在生活当中越来越淡化了,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已不知道春节还有这样的一些习俗,有的甚至对过年也不再重视。
民俗文化,是民间民众的风俗生活文化的统称,也是一个国家、民族、地区中集居的民众所创造、共享、传承的风俗生活习惯。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高尚道德价值体系的建立,是与传统文化的长期孕育分不开的。几千年来铸就了中国人民的精神灵魂,形成中华民族的性格,培育了全民族谦和好礼、诚信克己、与人为善、勤俭廉正、刻苦耐劳和精忠爱国的优良素质。中华民族历代流传下来的宝贵的道德文化遗产,它包含了优秀的民族品质、优良的民族精神、崇高的民族气节、高尚的民族情感、良好的民族礼仪等方面,它凝聚着中华民族的“形”与“魂”。
又到新年来临,循着心底的仪式感情节和对传统文化的敬仰,我做了一件红色中式棉衣,斜纹香云纱印染国花牡丹。繁茂的枝叶,娇艳的花朵,陪伴我红红火火过大年。
作者:王弘,公务员,山东省滨州市滨城区沙河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分管教育、文体旅等工作。滨州市民主促进会会员,滨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业余爱好摄影、旅行。自小喜欢文学,随笔记录身边的点滴,多篇文章获奖并在省市书报刊登。
王弘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