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雨村首次当官为何被革职?对照一下贾政,原来如此
话说贾雨村得到甄士隐的资助后,立即进京赶考,并一朝金榜题名,中了进士,任了知府,可谓“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啊!
不过,他首次当官并不顺利:
虽才干优长,未免有些贪酷之弊,且又恃才侮上,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上一年,便被上司寻了个空隙,作成一本,参他性情狡猾,擅纂礼仪,大怒,即批革职。该部文书一到,本府官员无不喜悦。
就是说,当上知府不到一年工夫,贾雨村就被革职了。这是何故?
看上文所说,首先,贾雨村是很有才干的,但同时又有点“德不配位”。等于说,贾雨村不是一名“德才兼备”的官员。
那么具体是什么呢?文中只说了八个字:贪酷之弊,恃才侮上。
看起来非常清晰,但又非常模糊。究竟是怎么贪?怎么酷?怎么恃才侮上?结合上司(应该就是被侮的那个“上”了)所参内容,是“性情狡猾,擅纂礼仪”,又似乎更模糊了:怎么个狡猾法?怎么擅纂礼仪了?
等于说,贾雨村被革职,其实有点没头没脑。而我倾向于认为,贾雨村其实很可能是被上司和同僚合计“摆了一道”。
鉴于全书没有其他对贾雨被革职情况的说明,我们就以同样首次做地方官的贾政的经历做个参照。
第九十九回写到,原在工部工作的贾政因为为官勤勉,朝廷为显示重视,放了贾政外任,做江西粮道,相当于现在的省农业厅厅长。不过,贾政这首次到地方做官也跟贾雨村一样,没过多长时间就被上司参劾撤职了。
我们讨论过贾政当官失败的原因,认为是“为官理想与官场现实”发生了冲突,理想输给了现实。这里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从贾政的初衷来看,他是想当一个好官兼清官的,所以刚上任,他烧的第一把火,就是查盘各属州县粮米仓库。他这一招可谓又准又狠,因为这“粮仓”之中隐藏着太多“不能说的秘密”,他在京时就早耳闻“外省州县折收粮米勒索乡愚这些弊端”,如今来到这里,便直取要害,“一心做好官,便与幕宾商议出示严禁,并谕以一经查出,必定详参揭报”。
但这一把火并没有真正烧起来,因为他碰到了“官场潜规则”的阻碍。概括地点一下:
一方面来自“上”。他的直接上级是节度,比如节度衙门里重要人物过生日,“别的府道老爷都上千上万的送了”,原因是“京里离这里很远,凡百的事都是节度奏闻。他说好便好,说不好便吃不住”。可是贾政对此却没有什么敏感性。
另一方面来自“下”。包括同僚(下属)、随从,也就是工作团队和后勤保障。贾政想要好好做成一事,“认真要查办起来,州县馈送一概不受”,但这样一来,他就变成了孤家寡人;因为别人都没有好处可捞了啊!贾政你这不是破坏官场“不成文的规定”吗?“轰轰烈烈搞形式,认认真真走过场”就好了啊,面上查验工作可以总结,私下里金银输送“雨露均沾”不香吗?
我们知道结果是,贾政后来连出门办事都找不到人抬轿了,连厨房的钱都要贾政用家里带来的银两支付了。
他的工作进行不下去了。所以后来,贾政又索性随他们去了。
结果清官没成名,好官没当上,不久就因“失察属员重征粮米苛虐百姓”被参撤职了。
现在我们回到贾雨村。
他们二位应该说是完全不同的,贾雨村灵活多了。不过还是可以相互参照一下的。
先看贾雨村的“问题”之一:有些贪酷之弊。理解“贪酷”这个词,意思大概就是贪婪、冷酷,那么贪婪的是什么?冷酷是对谁?
结合贾政的情况,我觉得贪婪有两层意思,一是贪污,二是贪功。
贾雨村贪污受贿是很可能的,毕竟他被革职后,还是有一笔钱可以把家小安置到老家去,不像贾政那样不仅没贪到什么钱,反倒把家里的钱贴进去不少;但是也不会贪太多,因为贾雨村革职后游山玩水,不久身上没钱了,需要去给甄宝玉、林黛玉他们去做家庭教师赚几个钱了。
贪功则与贾政一样,可能这也是大多初次主政的官员的共同习惯,带着年轻干部的热情,想要很快干出成绩来;但不幸的是,“贪功”往往又与“冒进”连在一起,事情本身妥不妥、好不好不说,它必然会打破既有的格局,影响这个格局中人既得的利益,也就自然而然会产生阻力。
那么“冷酷”又体现在哪里呢?我的想法是,因为要贪功办事,所以平时估计不太注意方式方法的,像贾政一样,想到要做什么事,就一意去做,不搞什么迂回;并且贾雨村肯定会比贾政更执着,更坚决,不管别人怎么想、利益会受什么影响,甚至为了达到目的会受用一些强硬的手段(比如扣奖金之类),这样一来,自然就显得“酷”了。
再看“问题”之二:恃才侮上。贾雨村凭着自己的才干侮辱上级?照我理解,其实就是不把上级放在眼里。
前面已经提到贾政对直接上级“节度”家里有人生日之类的事不敏感、不关心,实际上就是把自己与上级的关系定位为纯粹的工作关系,我干我的,有关工作情况我及时向你请示汇报就行了,咱也不做朋友,婚丧嫁娶之类的事大家互不搭界。
但事实不是这样啊!贾政应该反思的是,自己的工作干得好不好,恐怕还真的就在对“生日”之类的事重视不重视上呢(当然,这放在我们当下是必须批判的)!
贾雨村估计也有这个毛病,甚至更严重:他是“进士官”,是“天子门生”,不说自以为是,那也是踌躇满志的,做事情就比较“自我”,向上级请示汇报少,就自己认为正确的事情,对上级的意见听得少、执行得不好。
他这样一来么,又是把自己给孤立了:“那些官员皆侧目而视”——不仅上级有意见,同僚们也有想法。
再看上司根据上面两个问题参劾贾雨村时所说的“性情狡猾,擅纂礼仪”,奏本上应该是举了一些实例的,不然皇帝也不至于“大怒,即批革职”,可惜我们无缘得见,不敢妄加揣测;但根据“本府官员无不喜悦”,表明必定是他们的利益(特别是不正当利益)受到了影响,早巴望着贾雨村走掉了。
由此似可推知,上司所感受的“狡猾”在于贾雨村“不听话”,让上司“吃不住”,但又不是像海瑞那样的硬顶,而是看起来配合实际我行我素;
“擅纂礼仪”则很可能在于他对当地的婚丧嫁娶、升学生病等等操办酒席、收受礼金之类的事作了些新的规定,使得当地官员的一些“灰色收入”受到了影响。当然,上司的奏本里是不是会这样写的啦!
贾雨村初次当官被革职的原因就讨论到这里,对他来说这只是仕途上一次深刻的教训,等他东山再起,就完全是另一种风格和局面了。
对我们来说,则其实也值得反思:怎样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里“不违初心”地前行呢?
以上讨论中的私意揣测之处,欢迎朋友们批评,敬请留言讨论!
(网图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