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如何面对急、重、难 、杂 、症

#中医治重症# #肝硬化腹水#

中医本身是一个广泛性的学科,至于现在比较大的中医院都存在中医分科的问题,只能说某个科室某个医生擅长治疗哪一方面的疾病而已。倘若一个中医师讲只会看心脏病看不了消化病,那也算不上什么中医了。

个人所在医院严格来讲还是肝病医院,虽然医院提倡像综合性医院发展,但实际上,医院转型并不是一天两天一句话两句话的事情。所以中医科作为专科医院的综合科室就收治了很多其他科室不收治的病种,冠心病、脑卒中、电解质紊乱(有幸接诊一位重度低钠脑水肿患者,低钾周期麻痹什么的)、颈椎关节痛等等之类的吧。我出去义诊的时候,跟社区群众讲,你看看这里摆摊的,他们不看的病我都看。中医本身应当可以应付全科疾病,内外妇儿体现的是一个中医的基础。

中医与西医是有区别的,西医看一个病要先做检查先化验,先诊断明确再用药,中医不用,中医可以先把药用上,再慢慢检查化验做诊断。


近期接手一例重症肝硬化腹水伴肝性脑病患者,是近来接受扶阳思想的一例尝试,也是一种摸索的过程。我手头上有本《名老中医肝病治验录》,随手翻翻,多数以清热解毒利湿,活血化瘀扶正,肝病治法几乎如此而已。该患者前面用药,亦不脱此窠臼。腹水以利水为主,黄芪猪苓茯苓泽泻白术之类,补气利水;肝硬化门脉高压是基础,故而前用膏方调养,扶正中兼用软肝散结活血化瘀之品。基本上肝病治法,就是如此。可以维稳,难见疗效。当然,对于患者而言,八十岁的老人,几年的病程,腹水反反复复,长期卧床,靠利尿剂维持尿量尚不能突破1000ml尿量,肾功能差,能够稳妥活着,已是幸事,确实不能要求太多。

作为医生而言,可能对于西医或者带有西医思维的中医而言,利尿、补白蛋白、抗感染、放腹水、腹水浓缩、兼有点护肾药,维持生命,已是竭力且尽心。可以这样讲,晚期重症患者到了这个地步,已不能奢求太多,再多的要求只能是无理取闹,这叫尽人事,听天命。医生、家属都尽力了,活一天是一天的样子,没有理由医闹或者什么的,我个人作为医生身份的时候也是这样认为的,说破天,命到了。

但作为一个中医,一个想在重症方面有所突破的中医而言,我想换点思路,看看能不能对病情稍有补益。所幸,病人家属还算信任,给予了一定的信任,让我放心大胆的用药。其实这一点,有时候也很感谢,要不然用药虽然想突破,但是总是有顾忌。最近朋友圈读到一篇文章 ,讲“要给医生一个为你冒险的理由”,我觉得确实如此。就像现在如果有病人或者家属对我的方案都是存在质疑的,那我基本上都不会开什么中药,找其他人就好,常规西药用上就好,也没什么大不了的。

暂时思路以扶阳为主,为什么,因为别的方法尝试过了,但是基本上没见什么效果。扶正,我们讲扶正其实是比较宽泛的,扶正也分气血阴阳,前面用药黄芪叫补气、当归叫补血,生地叫补阴,没人补阳。因为患者长期用利尿剂,有口干,有舌红,所以都讲是阴虚,不用热药。通过这个病人, 我就感受,口干舌红也照样可以附子,其实道理用西医来讲很简单,口干、舌红、包括尿少,主要就是因为血容量不足,肾流量不足,体内水分因为门脉高压的原因,都进入腹腔了,血管里其实水分是不足的,在肾上就是肾功能不全,肝肾综合征嘛,在末梢循环上,像舌,就表现为口干;附子是用来温阳的,温阳化气,益火之源以消阴翳,这个病人体内大量水邪淤积,肯定是不缺水的,却的是把这些不正常的水回归到正常的气化系统里去,阳能化气,气能升津,津液上承就没那么口干了。因为病人自我表达的能力有欠缺,所以具体感受不能讲明白,但是,我附子从30g用到60g用到75g,病人至少没有出现症状的恶化或者明显的不适。包括担心辛热药物刺激胃,也没有出现胃肠道不适。反而来讲,从之前的大便稀,一天三次五次大便,到现在一天一次大便成形;从之前的小便少、频,到现在尿的次数减少,一次尿量多一点。当然总尿量还是没能突破1000ml,从大概是19号做第一次腹水浓缩,到现在为止,前两天做了第二次腹水浓缩,之间仅用过两次托拉塞米利尿,尿量基本能保持在600ml以上。应该这样讲,还是有点疗效的。

我的目的呢,并不是要把这个病治好,那不可能的,我希望的是在不用利尿剂的情况下,(包括减掉口服螺内酯、呋塞米在内),能达到尿量维持在1000ml以上。首先是减少口服多种西药,自然而然,肾脏的功能就能多维持一点;其次减少用药,改善老爷子的精神状态,尽量不昏迷;再其次,减少放腹水的次数,延长两次腹水浓缩治疗之间的时间。那就够了。


中医有时候是有畏难情绪的,这个病没见过怎么办,还有就是,西医思维的影响很重,我是看肝病的,我看不了心脏病、看不了脑梗塞之类。当然,医院缺医少药的情况下,对一些非专科疾病而言,治疗上有困难,但是病人来了,该治还得治,这是小医院中医科的缺点,也是中医的优势。因为没有西药我们可以用中药啊。

中医治不治得了急重症,我觉得毋庸置疑,是可以治的。问题在于怎么治,怎么在最快的时间内为病人争取更多的生存时机。当然,这种问题在大城市来讲,应该不太存在,因为120可以最快的把病人送到可以救治的地方去。你在这治疗说不定人家病人家属反过来会讲,耽误了病情,惹上了麻烦。

所以为什么有人讲,李可老中医的存在,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而不能成为必然。其实以前很多医生,可能越是在缺医少药的环境下,越是能得到家属的信任,能得到实践 的机会。像我们现在的医疗环境,我接手过几个脑出血的病人,说实话,都不是特别重,出血量都不是特别多。当时有一个山东老乡,出差来南昌,在宾馆中风了,送到我院里来,住了两天感觉症状有点加重,立马就转院送走了。没办法,也怕给人家耽误了。医疗是有风险的。像以前,十里八乡就这个大夫,哪有转院的机会。

所以我讲的只能是我遇到的我认为可以治的情况下,怎么发展急诊,怎么发展重症,怎么把中医搞进去。


最近接触两个大的方向,一个是扶阳,也就是火神派;还有一个五运六气,五运六气是一直被我忽略的东西,最近因为接触到一个学习机会,我又开始重新拾起这块内容。

我讲我对五运六气的感受,只能说是读过医案读别人的讲述以后的感受,应该说,五运六气是中医的天花板,应该被拾起来。因为只有在五运六气的统筹下,中医才是天地人合一的医学。否则,单单讲辨证论治,只是太个体化的东西,跟中医的自然观、整体观、天人一体观什么的,根本就是假大空。我学了这么久中医,中医基础理论上来就告诉我,中医是整体观,是人与自然相统一;我看了这些年的病,一点也没感受到实际开方的时候,怎么就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了,怎么就天地人了,压根没有体会。直到现在翻到五运六气,看到顾植山教授及其学生弟子的医案,才发现,原来是这么个天地人,原来是这样的时空观。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