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中的三十六计(1)胜战计
所谓胜战计,就是处于绝对优势地位之计谋。
第一计:瞒天过海
要领:
人们对常见的事物,往往会习以为常,容易失去警惕心,本计正是利用这点制造假象,掩盖自己真正的意图,等时机成熟,出其不意,达到目的。军事上主要用于战役伪装,隐藏兵力集结或进攻时机,达到攻敌不备。
案例:
吕蒙奉命夺取荆州,关羽知其善于用兵,严阵以待。吕蒙见沿江设有传警烽火台,渡江无机可乘,装病不出。陆逊献计吕蒙辞官回京,由无名气的将领接任统帅。关羽闻讯后放松了警惕。而吕蒙暗中回来,将战船扮为商船,兵士穿白衣扮商人,藏于船内,渡过长江,一举占领烽火台后,长驱直入,关羽毫无警觉而大败。
第二计:围魏救赵
要领:
若对付敌人或救人,不一定要正面硬碰硬,要懂得避实就虚,攻击敌人其他要害,使其不得不自救或分散力量而放弃原来的攻势,危机自然而然解除。当敌人回救时,必定惊慌失措,此时再使用突袭战略,往往能事半功倍。
案例:
官渡之战,袁军七十万败给曹军七万,主因是袁绍昏庸不听忠言,逼贤臣转投曹营,反而对付自己。例如:许攸献围魏救赵之计,奇袭许昌,曹操必回救,两军再夹击必胜。可惜袁绍听信谗言,以为此计是许攸受贿而设的圈套,逼得许攸反投曹操,教曹攻袁要害粮仓,并设埋伏,用“反围魏救赵之计”防止袁军偷袭主寨,果然袁军上当大败。
第三计:借刀杀人
要领:
本计是为了保存自己的实力而巧妙利用矛盾的谋略。运用本计须懂得察言观色,了解他人心理,掌握全局,充分利用敌人和第三者微妙的利害关系,运用言辞或其他方法,诱导第三方攻击地方,自己不但暗中受益,更置身事外。
案例:
袁绍遗命三子袁尚接位,长子袁谭不服,率军来争位。先派谋士拜见袁尚探听情况,袁尚说:父亲已立我为王,现曹军压境,请兄为前军,我随后调兵接应。袁谭决定先破曹军再来争位,结果大败,请袁尚救援。袁尚只发兵五千,又被曹军半路坑杀。袁谭请袁尚亲率大军来救,袁尚故意不发兵,想借曹军之手杀掉与之争位的兄长,这就是此计的精髓。
第四计:以逸待劳
要领:
以逸待劳,顾名思义,就是静守不战,养精蓄锐,增强我方力量,同时让地方力量慢慢减弱,造成此消彼长,提高胜算。本计关键在于如何制造时机,造成敌疲我逸之势,再配合一个“忍”字多等待时机,最终水到渠成。
案例:
蜀军黄忠奉命取汉中定军山,曹将夏侯渊却固守不出。谋士法正献计:定军山西面有一高山,从山上可看到曹军虚实。我们夺此山,曹军必感自危来攻。我军屯兵山腰,我在山顶看曹军来,举白旗为号,不要出兵;等他们疲倦了,我举红旗,将军马上冲杀下来,以逸待劳必胜。后夏侯渊看对山被夺,果然带兵来攻,中计身亡。
第五计:趁火打劫
要领:
趁火打劫原是说别人家失火,一片混乱,小偷乘机偷窃。运用在军事上,即趁敌方内部发生混乱,我方趁机出兵。善用此计者,更可以设法制造出这把“火”,让敌方内部分裂混乱,再“趁火打劫”,历代兵家均重视此计谋。
案例:
董卓死后,吕布投刘备,曹操怕二人联手坐大,便命刘备离开徐州远征,让吕布有机可乘反叛。刘备留张飞守徐州,张飞因好酒,当晚酒醉误打吕布岳父曹豹。曹豹怀恨在心,马上通知吕布:张飞已大醉,今晚引兵攻徐州必胜。吕布早有异心,见机不可失,便连夜率大军轻松夺下徐州。
第六计:声东击西
要领:
声东击西就是忽东忽西,制造假象,想要攻击甲地,却大张旗鼓地进攻乙地,让敌方摸不清楚,作出错误判断,再乘机突袭,取得胜利。此计切记应虚虚实实,灵活应变。
案例:
蜀将黄忠攻天荡山时,先用骄兵之计,假装边打边败,引敌一路追来,退守最后防线就固守不出,等敌军得意且疲累松懈,则马上带大军杀回。黄忠马不停蹄,一路追杀到天荡山下,击鼓呐喊,曹军守将笑他无谋,认为其贪功追击,兵马必定疲累,便派兵杀出,忽然山后火光冲天,蜀将严颜从后山杀来,曹军大败。原来黄忠早安排严颜带兵潜伏山下,声东击西实施偷袭。
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