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五章

《道德经》通读   第六十五章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的。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此章名曰:与物反者常生。

这一章老子从如何治国谈到“与物反”之道。其实,老子在这一章一开始所说的“善为道者”,不只指善治国者,也指善治身者。“善为道”意思是善于依道立身(如果其身为一国之主,则为立国)。

第一句话这样说: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老子一开始说的“善为道者”,是古人。这个善为道的古人是谁,老子没有说。我们可以理解,这是老子的假说。这个假说,不是说假话的意思,这样的古人虽然是老子推想出来的,但在老子看来,一定是有的。但这个一定有的古人,老子说不出其具体名谁什么时代哪一朝哪一国,所以只能以“古之”为假说。

现在,我们来看老子对这样的“古之”人的假说是如何推想的。老子有第一章说:“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道生天地,天地化育万物,万物与人都有其初始,万物与人的初始,不用推想,一定是与道合和的。万物在后来的生生不息里,依然与道合和如初,只有人渐渐离道叛道。所以,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如何如何,是有一定道理的,古之人,一如婴儿,这一比喻可证老子所说之真。

后两句如何理解,老子说,古之善为道者,(治国者)不把道明示于民,不让民明道,而是用道让民愚,让民不知有道。

老子见过古之善为道者吗?没有,那么,老子怎么这样说?

古之善为道者,在老子看来,就是道的化身。想想吧,道在化生化育天地万物时,把道明示于天地万物了吗?道让天地万物明白有道吗?都没有,天地万物在道的化生化育里,以其混沌之状呈万象成万有。

老子说得特别明白,“万物作焉而不辞,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道以不居、不恃、不有而不辞于万物,在道的不辞中,道赋予天地万物以自性,天地万物的自性之根是道,这个根本是让天地万物“不自生”。不自生,就是混沌。

那么,人为什么,在守道的善为道时,要示道于人,让人知有道呢。

将以愚之,从字面看,将,介词,把,或用,将的后面,省略了它的宾语“道”;以,在这一句里是连词,相当于现代汉语里的来,但以在这里作介词,表目的性。愚,是动词,但它是一个使动用法的动词,它后面的之,是代词,指代的是“民”,愚之的意思是,使民愚。这个愚,不是愚笨,更不是愚蠢,而是朴实厚道。正如老子在二十章里所说的“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我在这里详解了这一句话的词句,从词句看,《道德经》的语言是很严谨的,这严谨包含着深奥和明晰两个方面浑然之妙,把宇宙起源于道这样一个深奥的自然存在说得明白清晰,让人能够理解,需要万分严谨的思维,但这万分严谨的思维可以有,但能把这万分严谨的思维一丝不漏一毫不差地表达出来,这是老子感到很无奈的事,于是,他在第一章说,“名,可名,非常名。”

所以,在多数时候,对《道德经》的通读,多从论道的“义”上去理解,不宜在词句上纠缠。我在通读中,有过多处词句详解,经此说明。

接正来,老子说了为什么古之善为道者要这样。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天下难治,原因在于民有智:民不可让其有智,民智多,就难治了。从字面看,老子说天下乱,在于民有智,民智多,难治也在民有智,民智多。

我们来深解这句话:

这里民智之智,是老子否定的,因为它是民之难治的根本。

那么,如果说民有智,那么这智是从哪儿来的,是民自有的吗?如果是,那就是有人所认为的,民本为贼。

是这样吗?老子在第三章里说:“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这不是说得得很明白吗。民本无智,智从智者来,智从上来。因此,说民智难治,其实是说,治国者不可有智,所以,老子在第十章里说,“爱民治国,能无知乎?”治国者以智治国,故民生妄心,治国者无道,不自然,民何以有道,何以自然?

即使从一个人的治身看,心生智,妄言,妄行,却说是身体不争气不守道不自在,真是岂有此理?

道化生化育天地万物之时,不以化生化育为智,无为而为,所以,天地万物以道为守,无知无欲无为,故真常恒久,生生不息。

在这句话里,包含着天地万物之道的不言之说。

所以,老子说,那些以智治国者(治身者)才是国(身)之贼,而不以智治国(身)者,才是人之福。

接下来的话,是老子论道的严谨之说。

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于大顺。

两者,指的是以智治国不贼,不能智治国是福。这应该是治国者的法式原则。明白这个法式和原则的人,并以如此法式和原则治国,可心说是具有大德,深德。什么是玄,就是人以道立身,深明大道,看到的不是身边,而是远处。什么是深,什么远,就是和万物一样,在恒常的生生不息里,反身归道。

与物反矣,告诉人当与万物一样,时时处处反身归道。

只有这样,才会人所向往的大顺。

这一章,与物反矣,是一句深妙的经典之语。故此章名曰:与物反矣者常生。

(0)

相关推荐

  • 《审度【老子道德经】之全译 》 ---65

    第四卷治外篇 A   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反乃至于大 ...

  • 《道德经》第65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 ...

  • 《道德经》65章: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常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第一部分: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 ...

  • 文耕说字——常

    常,平常,日常,无常,常理,常德,常数,常任理事国. 这几个词有什么内在联系呢? 如果了解了常的本意,这些词也就明白了. 所以,我们先来看看常的说文解字解释. [常,说文解字注] 下帬(裙)也.釋名曰 ...

  • 细读《老子》明太祖注第六十五章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人君以道治民,但不以道明示于民.道在人君之心,所谓存乎一心,运用之妙.这是人君的利器,不是民众的工具.道是玄妙之理,只对人君有用,对民众则无用. ...

  •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悟读述杂【65】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善为道者》悟读述杂【65】

  •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与物反笑,乃至大顺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与物反矣,乃至大顺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 民之难治,以其智多. 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知此两者亦稽式. 常知稽式,是谓玄德. 玄 ...

  •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老子传世名著:<道德经> (又称<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dān).中国古代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和史学家,道家学派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人物,与庄子并称" ...

  •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大智若愚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稽式.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大顺. 译文 从前善于行道的人 ...

  • 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古之为道者

    这一章节,老子明晃晃的提出"将以愚之"的话语,即教统治者愚民之术,即便有人辩称这不是愚民的意思,我依旧将这当成愚民. 先贴下原文: 古之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 ...

  •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五章:德无不克莫知其极

    <道德经新译>第六十五章(长生篇第二章) 德无不克 莫知其极 (原第59章) 治人事天,莫若啬. 夫唯啬,是谓早服. 早服谓之重积德, 重积德则无不克, 无不克则莫知其极, 莫知其极,可以 ...

  • 道德经讲义-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道德真源

    道德经讲义 第六十五章 善为道者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民,将以愚之.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然后乃至于 ...

  • 读道德经第六十五章

    第六十五章 故曰:为道者,非以明民也,将以愚之也. 民之难治也,以其知也. 故,以知知邦,邦之贼也: 以不知知邦,邦之德也. 恒知此两者,亦稽式也. 恒知稽式,此谓玄德. 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乃至 ...

  • 老子道德经第六十五章原文及译文

    [原文] 古之善为道者,非以明①民,将以愚之②.民之难治,以其智多③.故以智治国,国之贼④:不以智治国,国之福.知此两者⑤,亦稽式⑥.常知稽式,是谓玄德.玄德深矣,远矣,与物反矣⑦,然后乃至大顺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