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执玉(1669-1733),字益功,清代江南武进(现在属江苏省常州市)人。唐执玉是直隶历史上第五位总督,也是比较有作为的一位。
唐执玉治事勤勉,州县如果有歉收,必定全力赈济。雍正八年,卢龙、迁安、抚宁、昌黎、乐亭等州县的粮食存储在喜峰口仓,有二千五百多石的亏空。唐执玉请求免于追偿,因为之前通州中、西二仓有过类似的案例。开始部议并不同意,后来朝廷还是批准了。当时有人进贡荔枝,雍正赐给唐执玉一些。等送到保定时,发现他正患病,还是照常办公,没有懈怠。宗人府府丞冀栋寻得良医,推荐给雍正。皇帝命医生去给唐执玉瞧病,赐人葠,谕令:“爱养精神,量力治事。若欲栋料量方药,保定咫尺,可再命之来也。”看来唐执玉还是挺受朝廷器重,否则也不会这么重视他的病情。
雍正八年春,白河发水,密云城旧筑土木堤坝都被冲毁,仅存石堤。上游有积土斜出,激水使怒,俗谓之“土嘴”。唐执玉派人疏治,使水得畅流。仍然筑土堤,用榆囤载石为基,保护了县城。当年秋天,大雨数日不停,永定河、滹沱河水位暴涨。唐执玉疏报灾,朝廷命侍郎牧可登、副都统阿鲁等分往治赈。唐执玉办事比较细致,上奏言:各个州县遭水灾,情况不同。有的是朝廷准备赈济的,水反倒没有成灾;还有的州县是朝廷忽略的,水灾倒是挺严重。所以还得让赈灾的大臣实地查勘,确保赈灾的准确性。
清朝初年,八旗圈地严重,直到康熙八年才下令停止圈地。但自顺治年间到康熙初年,旗人还是圈占了不少耕地(前文的腰山王氏庄园,应该也是旗人圈了不少的地)。当地汉人没了地,就把临近州县的地划拨给失地之人。但是纳粮还是在旧地,这样时间一长,弊病百出。唐执玉仔细勘察直隶的情况,上奏道:“晋州武丘村、孔目庄,赵州马圈村粮有在赞皇的;蔚县夹道沟、细贤庄粮有在宣化的;宣化井头庄粮甚至有在西宁的。官府追缴很辛苦,人民纳粮还得运回来也更劳苦。所以建议,皆令从地所在,粮随产转,此收彼除,不使有交错之病。”
《畿辅通志》中也记载了相关的诏谕,肯定了唐执玉的建议。
“直隶总督署在保定府城鼓楼街迆西,旧在城内西北隅,雍正八年奉旨遣官相度于府,洽西参将旧署改建今院,九年二月二十日署总督唐执玉恭请御书恪恭首牧四字匾额悬奉大堂。”
雍正二年,直隶巡抚改为直隶总督,同年十月二十九日,直隶巡抚李维钧升任直隶总督,仍驻节保定。原直隶巡抚署也升格为总督衙署,因总督署在城西北隅,比较简陋,有碍观瞻,雍正七年,雍正命钦天监和户部为总督署选择新址。经过认真勘查,认为城中的参将署基址较好,遂选定为总督署新址,奏请雍正帝批准后,由怡贤亲王允祥传谕,将参将署原址扩建为直隶总督衙署。此项工程浩大,费时八个多月,到十一月三十日才正式完工。当年直隶总督唐执玉正式在新建的总督署升堂办公。
有清一代,大部分时间直隶总督都在保定的总督署办公。总督署见证了清王朝的兴衰历史。现在总督署已经改造为博物馆,供游客参观欣赏。
有清一代,修过三部《畿辅通志》:康熙版、雍正版、光绪版。
第二部修于雍正年间,后人称之为雍正版《畿辅通志》。它于雍正七年(1729年)由直隶总督唐执玉聘任田易(原任辰州同知)等人,在保定莲池书院内设局开始纂辑;后由直隶总督刘于义、李卫相继监修,聘翰林院侍读学士陈仪接着修纂。雍正十三年(1735年)刊行。第二部比第一部比较完善,体例上也做了不少改进。后续的第三部,也采用了第二部的很多内容。
唐执玉曾经说:我比较笨,政事不如人,能做的只有勤奋。勤奋必然始自于俭朴。当时官员的薪酬并不高,所以额外发所谓“养廉银子”作为补充,也借机劝解官员不要贪污,要养廉。可是唐执玉的养廉银子,一年之中只用掉三四成,剩下的都上交了司库,充作公用。这很难得。正大光明发的奖金,还能还回去大半,其赤诚之心可见。
雍正九年,以病甚乞解任,许之。十年,病少愈,命领刑部尚书。十一年春,复命署直隶总督,力辞,上勉之行。三月,卒於官,赐祭葬。封疆大吏而能善终的其实挺难得,尤其是在清代比较严苛和复杂的情势之下。普通要么参与宫廷斗争,要么贪污难以自保。有才能,有节操,有定力,有为民之心,所以为后世纪念,名垂青史,也是必然。
本文为土木君哥原创,转载请直接转发,以保证文章的完整性(包含作者信息),不要做任何编辑。如果有任何改动,作者保留要求转载者删除的权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