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明代科举到现代高考 2024-03-08 06:13:27 高考,牵动着千家万户的心。小朋友的一切学习和补习,都是为了高考;家长的努力奋斗和学区房,都是为了高考;高考过后多少年,梦里想的,还是高考。考得好的偷着乐,再把下一代仔细培养;考得一般的偷着难过,再摩拳擦掌寄希望于下一代。高考,决定了大学的层次,进而决定未来的朋友圈,未来的工作,很大程度上也决定学生的未来。 高考是个魔镜,折射出各种诉求。理想主义者,希望教育能教化学生,提高学生的文化修养,科学素养,思想素养;现实主义者,希望孩子能上个大学,有美好前程,至少比自己现在得强一点才行;房地产从业者,希望学区房能带动房价,从而赚取利润;顶层设计者,希望能普及教育,培养国家需要的人才,满足各行各业的需求。国家太大,各个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国家太大,各个省份大学分布也严重不平衡。学校多的地方,985,211可达数十所;学校少的地方,211仅有半所。高考如此重要,那历史上我朝又是怎么选拔人才的呢?都考什么内容?升学率如何呢?如何平衡地区的差别? 隋唐之前 隋唐之前,比如春秋战国、秦汉魏晋之时,人才选拔靠的是“举荐”制度。如果您熟悉秦汉的典籍,会经常看到某某“举孝廉”为郎,为校尉等等。人才的选拔,除了“四世三公”的袁绍一门,普通人的出头,基本只能靠推荐。所以有个好名声很重要。才能优秀如曹操、诸葛亮者,也是如此。如果没人推荐,很难得到重用。如果没有水镜先生和徐庶的推荐,诸葛亮只能一辈子“躬耕于南阳,不求闻达于诸侯”了,三国演义该是多么无聊和乏味。举荐制度,本质上和士族世袭制度是一体的。因为士族掌握了话语权,普通人即便有才能,也难以为人所知。隋唐之前,隐居盛行(比如竹林七贤),也许也有几分不得已。 隋唐 隋文帝杨坚很了不起,深刻地理解了举荐制度的弊端。所以创建了“科举”制度,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这样就克服了举荐制度过于重视名声,士族世袭过于重视门第的弊病,开时代之先,奠定了后世1500多年的人才选拔制度的基础。仅从这一点,隋文帝就足以入选最有作为的几个皇帝之列,并不亚于宋祖唐宗多少。唐代虽然有科举,但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基本成了世袭,皇帝选拔的人才也难以派到地方任职,科举的威力也大打折扣。唐朝的结束,也是源于落第的黄巢。上升之路不畅,于是乎“满城尽带黄金甲”,敲响了大唐覆灭的丧钟。 宋元 宋太祖赵匡胤汲取五代残唐的教训,体会过地方节度使割据的弊病,于是乎“杯酒释兵权”,开始重文轻武,加强朝廷的集权。有宋一代,文治是最好的,虽然武功比较差,打仗不行。宋代对大臣还是很宽松的,很少诛杀大臣(岳飞也许是唯一的例外?),皇帝的文学修养也很高,宋徽宗和宋高宗的文学修养,在历代皇帝里面也是数得着的。宋代最伟大的文人苏轼,也是进士出身,但并不是状元。宋代的疆域,仅仅限于中原和南方,南北各地的发展还算均衡,地域的差异还不明显。元代基本是文化的断层时期,所幸持续时间较短。 明清 明太祖朱元璋出生微末,曾经在皇觉寺出家为僧。但他天生才能,加上几分运气,终于扫平陈友谅、方国珍、张士诚,进而北伐恢复了汉人江山,是一代英主。朱元璋对大臣就没有宋太祖那么客气了,诸多宰相(李善长,胡惟庸)、名将(蓝玉)都难以善终。明太祖也对科举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刘基一道制定了以四书五经为命题范围,以八股文为范式的科举制度。从此科举制度进入成熟期,也进入僵化期。缩小出题教材的范围,短期对考生来说是好事,有利于备考。但明太祖的本意,还是为了控制儒生们的思想,将八股时文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以至于诗词都成了末流,成了不务正业,书法也流行馆阁体,没有了什么个性。简而言之,自上而下,都已应试为主。 明代科举的三级制 明代科举三年举行一次,各省的考试称之为“乡试”,考中者为举人,第一名称为“解元”。乡试的第二年,举人们去京师考试,称之为“会试”,考中者第一名为“会元”。会试通过的人,才有资格参加皇帝主持的“殿试”,也叫“廷试”。殿试通过分为三甲:一甲只有人:状元、榜眼、探花,统称为赐进士及第;二甲若干人,统称为赐进士出身;三甲若干人,统称为赐同进士出身。 乡试和会试的名额之争 明代疆域扩大很多,屡经战乱之后,各地的发展从文化到经济更加不平衡。在信息传播不发达的时代,只有有钱人的子弟,才能接受教育。普通农民子弟,成天忙于生计,去哪里读书?经济的不平衡,反映到科举上,就非常明显。乡试取士的名额,是按照各省分别配给的。比如正统年间,南直隶(江苏)和北直隶(今北京、天津、河北)都是100人;江西65人,其他省递减,云南最少为20人。到了天启年间,南北直隶增加到130多人,但其他省也保持在100人以下。综合来看,会试其实是最关键的一步,通过者基本都成为进士。进士们基本在同一个平台上了,基本走上了人生巅峰的起点。所以有明一代,围绕者会试取士的名额,展开了连绵不绝的争斗。明初时,会试取士名额较少,也不分南北。洪武丁丑年,考官刘三吾、百信蹈取了宋琮等52人,都是南方人。三月殿试时,明太祖见所取的都是南士,大为震怒。百信蹈、张信、陈安(新科状元)还因此丧命。后来六月再次殿试,取北方人韩克中为殿试第一。然而洪武和永乐年间,会试时还是没有南北分别取士。到了洪熙元年,仁宗让杨士奇定南北的名额,南人16,北人14。宣德、正统年间,会试分为南、北、中三个卷子。三个的比例大约是南方55%,北方35%,中为10%。南卷为应天、苏州、松江、浙江、江西、福建、湖广、广东;北卷为顺天、山东、山西、河南、陕西;中卷为四川、广西、云南、贵州、凤阳府、庐州府、滁州、徐州、和州等地。这个比例和区域的划分,奠定了整个明代中后期的科举格局。成化时,万安和礼部尚书周洪谟都是四川人,将中卷增加了四人,南北两卷各减两人。弘治二年,南北中三卷的名额又恢复为旧制。正德三年,陕西人刘瑾独揽大权,增加了陕西的乡试取士名额,又把南北中三卷改为南北两卷,各取150人。等到刘瑾权势消退,又恢复为南北中三卷,名额也恢复了。从后世权臣的作为来看,其实朱元璋对会试取为南方人而震怒,是合乎逻辑的。皇帝最怕的就是大臣结党营私。主考官取的士子都是老乡故旧,那还了得?另外,取士也关乎各个省份经济的发展,文化的普及,并不仅仅是看看卷子的思想和文采这么简单。 一点思考 国内牛校的招生名额,大家看看是不是有会试名额的影子呢?现代的教育体系,是参照西方的体系建立的。但家长的心态,无疑还是有很强的科举时代的痕迹。现代信息发达,各种教辅资料,各种网上辅导应有尽有,无所不包。家长的文化素质,比起二十年前,也提高很多,对孩子的期望和支持也提高到不能再提高的地步。反映到高考上,就是考生的成绩,和经济发展水平出现了差别。国人生活水平提高了,可以负担得起孩子的教育,也很重视孩子的教育。所以,经济不太发达的地区(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而言),比如河南、河北、湖南、湖北,考生的成绩很不错,大家可以在网上看到各种数据对比,在这就不列举了。而经济发达地区,有先发优势,父母学历高,投入也大,孩子左手素质,右手应试,也是很辛苦。经济的发展,基本和大学的分布是相当的,经济发达地区,大学多,好大学也多。大学资源的配置,招生名额的配置,是一门综合了经济、文化、技术、历史、人文、博弈的高深的学问。希望大家可以平心静气的讨论这门学问~ 赞 (0) 相关推荐 中国文化知多少——教育(3)☆科举科举,... 中国文化知多少--教育(3) ☆科举 科举,即分科选举.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王朝设科考试以选拔官吏的制度. 隋朝以前,官吏的起用主要是通过推荐.隋朝统一中国后,为加强统治,把选官的权力收归中央,开始用分 ... 【今日重点】科举制度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特有的选官制度.它是由国家设立科目,定期举行统一考试,以选拔官吏.它正式开始于隋朝,发展于唐宋,完备于明清,于20世纪初废除,在中国历时1300多年,影响深远.下面以明清科举考试为据 ... 图解清朝科举分级体系 图解清朝科举考试 清朝为中国科举制度鼎盛之时期,可以说科举制度已演变得非常完备.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桂榜(乡试中举).杏榜(会试中榜).金榜(殿试中榜),生员.举人.进士.三甲,好一套缜密的古代官 ... 古代高考如何保证区域公平?看看明代科举的这些做法,真是拼了 旧文精选 浩然文史创办到现在有两年多了,考虑到大部分粉丝其实是最近半年多才关注我们,之前沉淀的很多优质内容可能大家并没有看到.所以我们推出了旧文精选栏目,挑选比较满意的旧作,推送给新关注的朋友. 一年 ... 将明代乡试和现代高考录取数据做了一番对比后,我发现了一些秘密 前言 一年一度的高考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当中,几天过后,各省的填报志愿工作.各大高校的录取工作,都会有条不紊地进行着.显然的,对于每一位中国人来说,高考都是非常重要的事情. 高考,是很多人一生中的第一个 ... 当一考定终身从“科举”发展到“高考”,现在又下移到“中考”了? 题图截取自:职高."坑校"与示范高中:中考当真定终身? (想购买这本纸刊的可以通过 文人的出路,从《武林外传》中的“吕秀才”,看明代科举制度 吕轻侯,人称吕秀才,明朝七侠镇人氏.祖上三代是知府,三岁识千字,五岁背唐诗,七岁熟读四书五经,八岁精通诗词歌赋,不仅如此,吕秀才还能将当朝法律倒背如流.早年家境殷实考中秀才,后来家道中落屡试不中,二十 ... 陈时龙:明代科举体制下的经学与地域研究 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陈时龙主持完成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明代科举体制下的经学与地域研究>(项目批准号为:13CZS017),最终成果为同名专著. 一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科举制度是中国 ... 广西人文:明代科举广西没有出过状元,但有一位状元出生在广西 读史知今,广西各地历史解说,少为人知的地方志历史,欢迎关注! 广西古代科举中出过多少位状元?普遍认同的是十一个,十个文状元,一位武状元,无论是哪种说法,按朝代算,主要都集中在唐,宋,清三代,中间的元, ... 范氏明代科举(进士)人物一览表 范氏明代科举(进士)人物一览表 个人整理仅供范氏宗亲参考学习.现已整理23位范姓明代进士,因明代科举(进士)数据资料庞大难免有遗漏.错误,如发现有遗漏.错误请告知方便在下一次添加. (1)范敬先 明洪 ... 明代进士(01)张懋修:荆州科举史上唯一的一甲第一名状元 (图片来自网络) 明代进士(01)张懋修:荆州科举史上唯一的一甲第一名状元 余大中 张懋修(1558年5月13日-1639年9月12日),字惟时,号斗枢,湖广省荆州府江陵县(今湖北省荆州市荆州区)人, ... 明代进士(02)曾可前:荆州科举史上一甲第三名“探花”之一 (图片来自网络) 明代进士(02)曾可前:荆州科举史上一甲第三名"探花"之一 余大中 曾可前(1560-1611年),字退如,号长石.湖广省石首县(今属湖北荆州)城南喻家碑人.万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