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方应用之小青龙汤医案
导读
本方证为风寒外束,水饮内停或外溢,即伤寒兼水饮,“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是也。伤寒表不解,故见恶寒,发热,无汗,身疼痛等;心下有水气,为素有水气之故,水饮内停犯胃,胃气不降则上逆呕;外寒内饮,上射于肺,肺失宣降则作喘矣。
水邪者,变动不居,动而多变,随气机升降无处不为患,故见水寒停于下之小便不利,小腹满;水寒壅滞于上,阻碍气机而噎;水饮内停,气不化津而渴……因属寒饮为病,所以脉弦,苔白而滑润。
组成
小青龙汤方:
麻黄三两(去节) 芍药三两 干姜三两 五味子半升 甘草三两(炙) 桂枝三两(去皮) 半夏半升(洗) 细辛三两
以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取三升,去率,温服一升。
方义
小青龙汤由麻黄汤、桂枝汤合方去杏仁、生姜,加干姜、细辛、半夏、五味子而成。方中麻黄发汗、平喘、利水,配桂枝则增强通阳宣散之力;芍药与桂枝配伍,调和营卫;干姜大辛、大热,合细辛性温,散寒温肺,化痰涤饮;五味子味酸性温,敛肺止咳;半夏味辛性温,降逆止呕,燥湿去痰;炙甘草调和诸药。本方为解表阖饮,表里双解之剂。
临证要点
主症:恶寒,发热,咳嗽,气喘,呕恶,脉浮紧(或浮滑),或兼见其他水饮内停的症状。
病机:风寒束表,水饮内停。
治法:辛温解表,温化水饮。方用小青龙汤。
医案举例
01
外寒内饮咳喘
(1)柴某某,男,53岁。1994年12月3日就诊。患咳喘10余年,冬重夏轻,经过许多大医院均诊为“慢性支气管炎”,或“慢支并发肺气肿”。选用中西药治疗而效果不显。就诊时,患者气喘憋闷,耸肩提肚,咳吐稀白之痰,每到夜晚则加重,不能平卧,晨起则吐痰盈杯盈碗,背部恶寒,视其面色翼黑,舌苔水滑,切其脉弦、寸有滑象。断为寒饮内伏、上射于肺之证,为疏小青龙汤内温肺胃以散水寒。麻黄9g,桂枝10g,干姜9g,五味子9g,细辛6g,半夏14g,白芍9g,炙甘草10g。服7剂咳喘大减,吐痰减少,夜卧能寐,胸中觉畅,后以《金匮》之桂苓五味甘草汤加杏仁、半夏、干姜,以正邪并顾之法治疗而愈。(《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第18页)
(2)王某某,男,45岁。患者咳喘已十余载,往往冬发夏愈。今年起,自春及夏频发无度。现值盛夏,尚穿棉袄,夜睡棉被,凛凛恶寒,背部尤甚,咳吐稀痰,盈杯盈碗,气喘不能平卧,苔薄白,脉弦紧。此为风寒外束,饮邪内停,阻遏阳气,肺气失宣。治宜温肺化饮,解表通阳。处方:炙麻黄3g,桂枝9g,姜半夏9g,五味子3g,干姜4.5g,白芍9g,细辛1.8g,白术9g,炙甘草3g。复诊:投青龙剂后,咳嗽已稀,已弃棉衣,畏寒亦减,前既中肯,毋事更张。原方干姜加至6g,细辛加至3g。三诊:青龙剂已服6剂,咳喘全平,已能穿单衣,睡席子,夜寐通宵,为除邪务尽计,原方再服3剂。四诊:诸恙悉减,惟动则气喘,初病在肺,久必及肾,配都气丸常服,以图根除。(顾介山.《江苏中医》1965,10:22)
02
久咳浮肿
范某,男,32岁。患痰饮咳嗽已有多年,全身浮肿,腹胀如鼓,气喘不能平卧,饮食减少,大小便正常,舌苔白,脉浮弦而滑。证属脾肾阳衰,阴寒内渍,水饮射肺,清肃失司,水湿泛滥,溢于肌肤。治以温化痰饮。拟小青龙汤加味:麻黄2.4g,肉挂0.9g,炒白芍9g,细辛2.1g,半夏9g,五味子6g,干姜6g,茯苓9g,猪苓6g,泽泻9g,附子0.9g,款冬花6g,白术9g,甘草3g。前后十余诊不改弦易辙,守原法服30余剂,如复健前。[福建中医药,1965,(5):38]
03
过敏性鼻炎
卢某,女,28岁,职员。3年前游泳受凉后出现发作性喷嚏、鼻痒,大量清涕,日甚一日。1年来又出现眼痒、流泪、头昏等症。3年来曾服用扑尔敏、息斯敏、强的松、地塞米松等药物,均难以控制症状。检查鼻腔粘膜苍白水肿,鼻腔内粘液样分泌物,鼻分泌
物嗜酸性细胞涂片强阳性。诊断为变应性鼻炎。予小青龙汤3剂。药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10剂,症状消除,鼻分泌物嗜酸细胞涂片检查转阴。
按:变应性鼻炎的发病基础为I型变态反应。因机体初次接触变应原而产生的IE附着于肥大细胞和嗜酸细胞表面,待机体再次接触相同变应原时引发原抗体反应,而合成多种新的炎性介质,作用于鼻粘膜,导致本病的发生。现代研究表明,小青龙汤有较显著的抑制抗体生成和释放过敏介质,对抗过敏介质和抗炎作用,并能升高血浆皮质醇及ACTH浓度。在长期耳鼻喉科临床实践中观察到,本病多发于青年人,且多无证可辨。鉴于本病类属水饮之患,遂借鉴于上述研究成果,辨病施治,竟获满意效果。[国医论坛,1996,(3):17]
现代临证
现代临床主要将小青龙汤应用于呼吸系统疾病如慢性气管炎、肺气肿、肺心病、咳嗽变异性哮喘、支气管哮喘、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大叶性肺炎、结核性胸膜炎、慢性鼻炎,也应用于水邪内停所引起的胃病、肠易激综合征、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类风湿性关节炎、红斑狼疮及其他过敏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