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明:一生坎坷,却坚守信念索求真理;一生不被认可,却执着大义、心怀天下

来源:十点读书

传说在公元1472年,也就是大明王朝成化八年,九月三十日夜,浙江余姚的一个老奶奶做了一个梦,梦中儿媳生产,忽然仙乐齐鸣,一个神仙踩着祥云而来,将一个白胖的婴儿送给了自己。

梦醒之后,儿媳已经临盆,生了一个男孩。

这就是王阳明。

01

祖父王伦听了妻子的梦,觉得孩子大有来历,取名“王云”。

王云长到5岁,却还不会说话,家里人都很着急。

所谓奇人自有异相。

有一天,一个路过的和尚看到了王阳明,端详很久,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

每次看到这个画面,都让我想起红楼梦中的一僧一道,而忍俊不禁,好像古代的和尚道士都能窥测天机、先知先觉。

祖父王伦却没有觉得可笑,反而思量良久,觉得不能再叫“王云”这个名字,而是改名“王守仁”,取《论语》“知之及,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之典故。

第二天,祖父王伦在书房写字,刚写了“大学之道”几个字,王阳明便滔滔不绝将《大学》背诵了一遍。

问他是怎么学会的,他说是看祖父日日诵读,已经烂熟于心。

果然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从此王阳明读书过目不忘,而且涉猎广泛。

王阳明十一岁的时候,其父王华考中了状元,入翰林院为官,王阳明也便来到了京城上学。

有一天上课的时候,王阳明突然站起来,问了老师一个问题:“何为人生第一等事?”

老师回答说:“惟读书登第耳。”

王阳明很不以为然:“登第恐未为第一等事,或读书学圣贤耳。”

十一岁的王阳明就把当圣人作为自己的人生理想,他认为的圣人就是“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果然是有志不在年高,小小年纪便有此志向抱负。

为了达到“为万世开太平”的目的,少年王阳明迷上了兵书战策,每日研习。

这还不够,十五岁的王阳明为了考察边塞地形,偷偷离家出走,独自一人出居庸关,进行实地考察。

小小年纪,像个孤胆英雄。

在当时通信交通都不发达的时代,愣是独自在外历练了一个月,才回到家。

这样的青春叛逆,这样的胆魄侠义,王阳明倒不像出身诗书世家,而像是出身江湖。

面对暴怒的父亲,王阳明侃侃而谈此行的所见所闻,和塞外的风土人情。

几天后,王阳明交给父亲一本奏疏《帝国平安策》,请他转呈皇上,让王华苦笑不得。

少年王阳明便开始执拗得遵从自己的内心,执着自己的理想。

已经有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胸怀。

02

其父王华对这个才华横溢却又叛逆不按常理出牌的儿子很是发愁,束手无策。

便想让他早点成亲,用婚姻束缚于他。

王阳明无奈,只得离京到南昌岳父家完婚。

新婚之日,王阳明看着满院宾客倍感无聊,于是出了岳父家,到街上闲逛,来到一个叫“铁柱宫”的地方。

里面一个老道在打坐,王阳明很感兴趣,与老道攀谈了一夜,大有相见恨晚之意。

到天亮才想起来错过了自己的洞房花烛夜。

王阳明在岳父家住了半年,岳父怕他再走丢了,天天带他去衙门上班。

王阳明无事可做,便在衙门练习书法,很快便成为一代大家。

王阳明对所有自己感兴趣的事都不遗余力、心无旁骛。

可见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不是虚言。

但对于王阳明来说,他永远最感兴趣的依然是:做圣人。

当时宋明的主流思想乃是程朱理学。

王阳明经过反复思考和老师娄亮的指点,认为朱熹所说“格物致知”才是成圣悟道的关键。

于是有了著名的“阳明格竹”事件。

既是格物,便要选一样东西来格。

王阳明家里种了一片竹林。

他和同学便一头扎进了竹林,紧紧盯着竹子看,以求悟透圣人之道。

三天后,同学坚持不了,放弃了。

王阳明坚持了七天,直看到眼冒金星,体力不支晕了过去。

这在我们今天看来的一场恶作剧的笑谈,对于青年王阳明而言,却是他迷茫困顿中的对真理的孜孜以求、坚持。

03

遭遇挫折对程朱理学产生怀疑的王阳明开始科举之路。

其父非常开心,认为儿子总算是改邪归正、回到正途来了。

在两次会师落榜之后,公元1499年,二十七的王阳明高中进士,进入官场,成为六品兵部主事。

当时的明朝官场,宦官当道,大太监刘瑾权势熏天,百官噤若寒蝉。

王阳明仗义执言上书弹劾刘瑾。

遭到刘瑾打击报复,拖到午门廷杖四十,打得血肉横飞之后,被投进诏狱。

王阳明第一次面对死亡的威胁。

从书香门第的天之骄子沦为阶下囚,王阳明的心理落差可想而知。

但他并未对自己坚守的信仰有任何怀疑。

他认为自己做的是对的,是君子本应所为。

不管是什么样的利益诱惑,都不能突破人类自身极限。

只有坚定的信仰才能使人走过地狱,笑对生死。

明代锦衣卫的诏狱是比地狱还要恐怖的存在。

王阳明在狱中,靠推演《周易》,磨砺心灵、坚定信念,终于坚持到了出狱的一天。

大难不死的王阳明被贬到贵州龙场驿做驿丞。

当时的贵州为烟瘴之地,基本被流放到此的人都是有来无回。

刘瑾本来就没想让王阳明活着回来。

不仅如此,他还派出杀手一路尾随,找机会在路上杀掉王阳明。

王阳明作绝命诗:

自信孤忠悬日月,岂论遗骨葬江鱼。

百年臣子悲何极?日夜潮声泣子胥。

在钱塘江边,王阳明把衣服和诗放在岸边,跳如江中,藏在一艘商船的下面。

杀手追上来,认为王阳明投江自尽,便回京给刘瑾复命。

也亏了王阳明是南方人,水性好,危难关头救了自己一命。

技多不压身,多一种技能,也就多了一个选择。

04

死里逃生之后,经过一路艰苦跋涉,王阳明终于来到贵州龙场驿。

虽然是驿站,但是条件异常简陋艰苦,连一间茅屋都没有。

而且瘴毒横行,当地的苗人对汉人也很不友好。

王阳明只能暂时住在山洞里,他给自己的山洞起名叫“阳明小洞天”。

在山洞旁边,他又搭建了一间茅屋,取名“何陋轩”。

虽处绝境,信念不改,乐观依旧。

这份豁达坚韧,支撑他不改初衷,依然在苦苦追寻自己的理想。

王阳明做了一个石头棺材,放在山洞里面,每天晚上,他都睡在棺材里面,思索他的理学成圣之道。

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棺材里发出一声长啸。

王阳明悟到了困扰自己许久的格物致知之道:“心即理,心外无物。”

从而开启了阳明心学的篇章。

王阳明重新翻新了他的茅草屋,正式命名为“龙冈书院”,开始讲学。

渐渐地,一传十,十传百,除了汉人,连当地的少数民族彝族、苗族等,都来听王阳明的课。

龙冈书院声名鹊起。

《贵州通志》记载:“士类感慕者云集听讲,居民欢聚而观如堵焉。”

之后,王阳明应邀到贵州书院讲学。

在这里,阳明心学得到很大的发展,王阳明提出了“知行合一”的观点。

一直到今天,这个观点都在影响着我们: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知乎上有一个高赞问答是这样的,问:“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到底如何理解?又怎样运用到实际生活中?”答:“知道做不到,等于不知道。”

所谓知易行难。

王阳明却用一生去追求真理、升华思想,践行“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

王阳明被贬三年后,朝廷任命他为庐陵县知县。

在庐陵任上,大太监刘瑾倒台,王阳明开始了坐着火箭的升迁之路。

王阳明回到京城任职,一路上边走边讲学。

在他心中,依然把如孔子那样传道授业、教化四方作为自己的理想。

05

王阳明回京后的第一件事,也是开坛讲学、广收学生。

他在兴隆寺讲学,成为京城文坛一大盛世。

之后不久,他再次被调往南京。

仕途的起伏周折在王阳明心中并不重要,“心外无物”,讲学传道才是他最感兴趣最喜欢的事情。

公元1517年,南方匪患横行,朝廷束手。

王阳明一介文臣,临危受命,被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江西平定匪患。

王阳明在上任途中,便遇到流寇抢劫船只。

他的官船只有几个仆人,没有兵力。

危急关头,他让旁边的商船都挂上他的官旗,排成一路纵队,鼓乐齐鸣。

流寇以为官军到来,吓得四散奔逃了。

王阳明用他超凡的智慧和勇气,运用阳明心学的“事上练”思想,分化瓦解、分而治之,一年多就平定了四大股土匪。

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王阳明说了一句名言:“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

外在的危机容易度过,心中的危机不易消解。

王阳明依然把内心世界的修为放在首要位置。

追求内心强大,不动如山,“吾心安处是故乡”。

正如儒家所推崇的:格物、修身,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即便在战事最为激烈的时候,王阳明也没有停止讲学。

他在当地建书院、兴教化、抚万民、安百姓。

不论处江湖之远,还是居庙堂之高,王阳明始终没有忘却少年时立下的志向:做圣人,以天下为己任。

他孜孜以求个人灵魂的升华,创立阳明心学,也是为了教化大同、福泽万民。

06

刚处理完土匪,又面对反贼。真是刚出狼窝,又入虎穴。

王阳明的人生没有片刻消停。

不是在平叛,就是在平叛的路上。

正德皇帝朱厚照不理朝政、荒诞不经,宁王朱宸濠图谋不轨。

公元1519年6月14日,南昌宁王起兵谋反。

此时的王阳明正在丰城,宁王忌惮他的才能,先派了一支人马去追杀他。

王阳明换装乘船,逆流而上才逃出生天。

此时的王阳明手下没有一兵一卒,但他想的不是继续逃跑、远离灾祸,而是要平定叛乱,拯救生灵。

斯蒂芬·金说过:“强者自救,圣者渡人。”

王阳明一面飞马给朝廷上疏“宁王反叛”,当时的官员都说“江西有变、南昌有变”,而不敢说“反叛”,就是害怕万一有一天宁王成事,自己会遭到清算。

王阳明执着于心中的大义,不会首鼠两端、明哲保身。

另一面发出好多封书信给宁王的下属谋士,感谢他们做朝廷的卧底,意在引宁王怀疑,离间瓦解敌人。

与此同时,王阳明向邻近省份请求派兵支援,几天之内,便聚集了一支人马,不过都是些散兵游勇,战斗力不强,真正能上战场的不过两万人。

此时的宁王,已经带领主力部队拿下南康、九江,围攻安庆,意在占领南京,与朝廷分庭抗礼。

王阳明带领这支临时组建的部队并没有去解救安庆,而是采用围魏救赵之策,回攻南昌。

朱宸濠在南昌留了一万人马,也非主力。王阳明分兵几路,夸大声势,七月十五日攻下南昌。

朱宸濠缺乏战略眼光,不敢孤注一掷,因为疑心也不听从谋士之言,搬兵回救南昌。

此时的朱宸濠有十万大军,而王阳明仅仅两万人。所以很多人主张坚壁清野,以待援军。

王阳明不同意,他要主动出击。

他的勇气和智慧再一次迸发光芒,这是他深刻地分析形势、准确地判断战局之后“知行合一”的结果。

王阳明把有限的人马分兵几路,多设伏兵,侧翼包抄,大败宁王前锋,将其逼退到鄱阳湖。

双方主力在鄱阳湖展开决战。

宁王听谋士建议,将自己的大船全部连接在一起,王阳明利用火攻,大破敌军,活捉朱宸濠。

好像是火烧赤壁的经典桥段,历史总是惊人的相似,不知宁王是不是没有读过《三国演义》。

这一天距离宁王起兵仅仅四十二天,宁王精心谋划十年,在短短四十二天就被王阳明临时组织的草台班子打败了。

王阳明用每一次的出奇制胜践行自己的“知行合一”的思想精华,也用心中的大义拯救万民免于战火侵袭。

一介文官却战功赫赫,引朝廷忌惮。

07

平定宁王叛乱,本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大功德。

但皇帝朱厚照并不认可,因为少了一次给他玩耍的机会。

他想要御驾亲征,最后万般无奈之下,只能把朱宸濠先放了,让朱厚照又抓了一次,这场亲征闹剧才算结束。

公元1521年,朱厚照驾崩,嘉靖皇帝即位。

王阳明被封新建伯。

但是王阳明和他的心学依然受到朝廷打压。

王阳明索性辞官不做,专心讲学,传播王学。

阳明心学发展到“致良知”,听从内心的指引,“知善知恶是良知”。

朝廷一贯是没事的时候想不起来王阳明,一有麻烦就想起他来。

1527年,广西暴政激起民变,朝廷再次起用王阳明前往广西平叛。

此时的王阳明已经病体缠身、命不久矣,但君命难违,只得勉强上路前往广西。

一路上百姓闻其名,纷纷赶来想一睹王阳明真容,也算是最早的“粉丝”了。

王阳明索性把门打开、端坐中堂,让百姓排队观看。

历经一生仕途坎坷的王阳明依然志虑忠纯,坦荡至此。

王阳明到达广西后,仔细分析形势,采用招抚的策略,稳定了局势。

朝廷给了王阳明五十两银子的奖赏。

王阳明并不在乎朝廷恩赏、世人赞誉,他只相信自己认定的价值观,坚守自己心中的真理。

他还自作主张,扫除了在广西盘踞多年的土匪,还百姓一个清明世界。

此举不仅没能带来朝廷认可,反而引来多方弹劾。

此时的王阳明病体日渐沉重,每况愈下。

几次上疏朝廷要求回乡养病,都被朝廷拒绝。

王阳明没有办法,自作主张踏上了归途。

公元1529年1月29日早晨,王阳明在回乡途中溘然长逝。

死前他的学生问他有何遗言,他却说“此心光明,亦复何言。”

公元1530年,朝廷褫夺王阳明新建伯的爵位,并且禁止传播阳明心学。

公元1584年,从祀于孔庙。

一生坎坷磨砺,却坚守信念、索求真理;一生不被认可,却执着大义、心怀天下。

黄宗羲评价王阳明:

“震霆启寐,烈耀破谜,自孔孟以来,未有若此深切著明者也。

孜孜以求精神的最高境界,一生教化四方、门人学子遍天下,一生智慧结晶,阳明心学烛照千秋。

千古一人而已。”

图片来源:“大美祖国”全国摄影作品征集活动

作者(开问网昵称):明山骄子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