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村的老张头和小赵
在和村苹果园见到老张头时,来来去去没搭几句话,就感觉到他是个人物。
个子不高,精精瘦瘦的,眼睛瞅着人很有神采。
两片薄嘴唇叨叨起来,每句话都能烙下个深印子。
挂果时节,老张头就住在田间搭的窝棚里,支一张小床,一天到晚的守着。
薄如纸,四下透风;深秋的夜里仅六七度的清冷。
果农也真是辛劳和不易。
他是烈山南湖之声最早采访过的果农之一。
一面便和记者们熟起来。
每年苹果熟了,老张头都要招呼小邓他们过来,说是果子又有改良,你得来先尝个鲜。
他实际是想叫他们报道报道,舆论造势,广告效应。
老张头心里可有想法呢。
今年更是郑重其事,早几天便说丫头呀,你叔干的是最后一季,你得过来拍拍照照,给我存个纪念。
南湖之声的小邓、王彦启、小王他们过来,不但给他拍照,还帮他摘果子。
拍下的照片立即替他在朋友圈吆喝。
村里文化站正在搞丰收果园汉服秀的姑娘们,听说市里区里的记者来了,也来给张大爷捧场助兴。
小美女往他园子里一站,美照流传开,老张头的苹果不想火都不成。
老张头是村里头一波职业果农,有近三十年的种植史,见证了和村苹果的发展历程。
早前和村也有苹果、梨,都是房前屋后的闲种,品种也不讲究,不当生计。
后来村里谋划多种经营,搞大面积果园改种,老张头第一批下了海。
粮农变果农。
镇里村里有技术辅导,拿红富士配种,日本专家也来指导了十几年。
渐渐的和村苹果的名头便响亮了起来,与塔山石榴、黄里的杏、大庄的葡萄一起,成为小城水果的“四大名流”。
和村这边沙土地多,市面上一般苹果的甜度也就是十一二三,和村的苹果能达到十七八九,它的汁水丰沛度甚至超过了红富士。
老张头的果子大。
人家也就裹成薄膜在苹果外面,老张头的却有“年年有余”标记。
宣示自己的独家品牌,老人家头脑精明着呢。
老张头虽没在村里做过一官半职,但识大局,讲政治。
见面就说自己是1977年的老党员,被请去做过宣讲。
连夸现在的政策好,大小事情都重视老百姓的意见和想法。
看我们长枪短炮的拍照,就赶紧喊道:老婆子,你把嘴咧大点,笑出我们的心意。
七十多岁的人了,活得乐呵呵的。
和村这几年变化确实大。
不只是小小的苹果出了名,春天油菜花、桃花、梨花五色流芳,村里的美景成为小城著名的游春踏春打卡地。
最近刚刚拿下生态旅游3A级景区的招牌,这可不是光图个名头,它意味着国家财政和省市配套,将有三千万专项发展资金的注入。
和村有个网红叫“和村小赵”,算是新果农里的代表人物。
一家人包了七亩果田,干得是风生水起、红红火火。
他的果子比老张头小点,但甜度更高,口感也好。随便你摘哪个,一口咬下去都水灵灵的脆甜。
小伙子有头脑,懂技术。
他会在网上展示自己的果子生长过程。
他的果子打开瓤,晚上用灯照去,晶莹剔透,看得人就有想吃要买的欲望。
他如今在网上直销自家苹果成了网红。
“和村小赵”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
小赵头脑活络,苹果树下见缝插针种南瓜、萝卜等蔬菜。
年纪虽小,却在老老少少齐上阵的果园里主事。
种植、销售、宣传,千头万绪他都能理出个清清白白。
把自家果子卖到了西藏、内蒙。
七亩苹果园,每亩均收五六千斤,按两块五到三块出园价概算,光苹果一项一年就是一二十万的纯收入。
小赵干得一头是劲。
他如今也在村部帮忙做事,自我成长的目标立得很高,眼光也看得更远。
新农村建设,要吸纳更多的年轻人参加,还就得想方设法给他们找到兴奋点、成长点。
像和村小赵一样,得有干头、有奔头。
作者相关文章
关注马尔的视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