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踝骨折,经皮螺钉打这里才安全!

01

前  言

单独后踝骨折(PMFs)约占踝关节骨折的1-4%。部分后踝骨折可以选择后内或后外侧入路经皮螺钉进行固定。本文主要结合解剖研究,介绍了经皮螺钉固定后踝骨折的安全区域,并对其解剖标志、进钉点以及安全区域的位置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02
手术技巧

步骤1:通过解剖实验对后踝骨折选择经皮由后向前(PA)螺钉固定。将4枚1.6mm克氏针沿跟腱外侧缘经皮插入,以寻找安全入钉点并获得稳定固定。透视下将4枚克氏针从跟腱外侧缘由后外侧向前内侧穿入(见图1和2所示)。注意的进针时保持踝关节外旋,以获得满意的双皮质固定。克氏针置入后,对标本进行切开探查,以判断进针位置和毗邻结构(包括腓肠神经、拇长屈肌、小隐静脉和跟腱等)(见图3所示)。一般认为克氏针与毗邻结构<5mm,有损伤风险。以此得出最佳的克氏针置入位置。随后闭合切口,找出对应的表面解剖标志,发现安全进针点位于内踝远端上方1cm,且与跟腱外侧缘交点位置(见图4所示)。

步骤2:随后按照步骤1中的操作流程,对另外6个踝关节标本进行反复测试,以确定解剖位点和安全进针点的可重复性(见图5、6和7所示)。

图1.步骤1中后踝大体照,3枚克氏针从踝关节后外侧置入。

图2.步骤1中透视下可见4枚克氏针由后外侧向前内侧穿行。

图3. 步骤1中大体照显示4枚克氏针和邻近重要结构的位置关系。

图4. 体表解剖标志和安全进针点(X所示),紧贴跟腱外侧缘(蓝色实线所示)。由内踝远端(蓝色虚线)水平向上平移1cm,与跟腱外侧缘交点位置。

图5.步骤2中透视可见单枚克氏针由踝关节后外侧向前内侧置入。

图6.步骤2中踝关节解剖大体照标示克氏针位置,未对周围结构造成损伤。

图7. 右足后踝图示,显示安全进针点的位置(绿色圆圈)和重要的毗邻结构(腓肠神经、小隐静脉和跟腱)。

03
讨论

2006年Haraguchi的后踝骨折分型(见图8所示),有助于理解PMFs的最佳治疗方法。他将PMF分为三种类型:I型为最常见的后外斜型,骨折块呈楔形,累及胫骨远端关节面后外角;II型为内侧延伸型,骨折线自胫骨远端腓骨切迹延伸至内踝,可见多个碎骨块;III型为小片剥脱型,胫骨远端外侧可见多个小壳形碎骨片,很少累及关节面,部分碎骨块可向内侧延伸。其中I型和III型为斜形骨折线,II型为不稳定骨折,有多条不同方向的骨折线。所以对于后踝骨折的最佳固定方式尚无统一定论。尤其对于一些伴有基础疾病的老年患者(如周围血管疾病),常常无法进行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此时经皮固定能够达到减少并发症(如感染,伤口愈合不良,避免神经血管损伤),快速康复的目的。本研究介绍的后踝关节固定安全位点,不仅能够避免毗邻重要结构(如:腓肠神经、拇长屈肌、小隐静脉及跟腱)的损伤,而且有助于提高复位质量和骨折的稳定性。并且其安全性和可重复性得到临床的验证,能够为外科医生经皮固定后踝骨折,提供了一个明确的安全解剖区域,有助于在临床进行推广应用。

图8. Haraguchi分型。左图:踝关节骨折侧位片和横断面CT。右图:与Haraguchi分型相对应的踝关节后踝骨折三维CT重建(显示涉及骨折的关节面百分比)。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骨今中外官方立场。希望大家理性判断,有针对性地应用。

(0)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