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你们做好心理咨询,我把自己练成了全能小达人
昨天有个来访者预约的咨询要开始了,但是时间到了来访者却迟迟没来。这是他们的第三次咨询,在前两次咨询中,来访者都反馈咨询的效果非常不错,咨询也给她带来了很大的支持和帮助。
这是一个非常有愿心做心理咨询的孩子。因为感受到内心的痛苦,主动让妈妈带她做心理咨询。
超过了预约时间,却迟迟不见来访者的身影。后来收到了孩子家长的一条短信,大致的内容是孩子的某个家庭成员说:心理有问题的人才去做咨询。所以鉴于这个家人的压力,孩子不能够来咨询了。
看到这条信息,心里凉了半截,都9102年了,为什么还会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对心理咨询充满排斥,哪怕家里有问题,孩子很压抑,也要包裹在自己的心里,佯装出一副我很健康的样子。
心理问题=我有病!
心理问题=我有精神病!
心理问题=我不正常!
心理问题=这父母怎么把孩子教成这样!
心理问题=我们家很丢人,竟然出了这种事情!
......
我想正是因为有这样的误解,所以才让这部分家长对心理咨询如此抗拒,甚至在孩子已经发出呐喊,还坚决拒绝让孩子获得帮助,他们希望孩子能够自愈,而这些问题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烟消云散。
这也让我想起了以前的一个案例,也是一个孩子,已经出现了严重的行为问题,经过几次干预后有了很大的好转,妈妈也非常认可孩子的变化。但是有一次,因为做心理咨询被爸爸发现了,爸爸一顿痛骂妈妈和孩子。再见孩子时,他的行为完全退缩到了没有干预前的样子,并且恐惧接受任何帮助,不久后,他也就脱落了。
不知道这个孩子现在怎么样了,但是每每想起这些事情,心里都很不好受。
最近看到网上的新闻,一个孩子写了遗书给父母,遗书大致内容是说自己多年来生活的痛苦,没有支持,以及对父母的埋怨和歉疚,最后不得不走上自杀这条道路。面对孩子,父母无法相信,他们矢口否认,并不断说明:我的孩子那么健康,那么阳光开朗,他怎么可能去自杀!
所以很多咨询还没开始就已经被扼杀了,他们无法求助,无法获得帮助,因为长期的负性情绪压抑而导致出现了严重的问题。
当然也有很多咨询开始了,但是我们却发现在咨询的过程中出现了很多人为的路障,这些障碍如果没有扫除,将成为咨询路上很大的隐患,更甚者不仅不能帮助来访者,还有可能加重他的问题。
作为心理咨询中心的负责人,作为一名科班的咨询师,很多人会问我为什么接的咨询不多?甚至在来访者主动找我咨询时,我都拒绝了。其实原因很简单,因为我不希望跟我们咨询中心的来访者以及家属建立多元关系,我的主要工作就是保障他们的咨询能够顺利进行,在遇到障碍的时候,特别是这些人为的障碍,能够为他们扫除障碍,避免这些原本就可以避免的问题。
那么接下来分享一些这些年中,我们都遇到了哪些障碍。
如文章开始说的那样,并非所有的家庭成员都支持心理咨询。在我们咨询中心,也有一部分家属是在看到心理咨询的效果后才认同心理咨询,在他们获益后,他们也会推荐身边需要帮助的人及时去寻求帮助。
其实遇到这种问题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心理学在中国的发展就比西方晚了很多年。很多老一辈的家属,理解不了为什么在现在这种物质充裕的年代大家还不满意自己的生活,竟然还会有心理问题。如果不是因为现在的自杀率、自残现象、休学退学,社交封闭等问题暴露,他们就更加接受不了自己的家人要去做心理咨询。
当遇到家属有这样的情绪或疑问时,我一般就化身为科普小达人了。跟他们科普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相关知识,让他们理解心理问题其实就像是感冒发烧一样,人人都会有,如果我们能够看到自己的问题,及时进行干预处理,是可以达到一个很健康的心理水平的,而这样的心理状态,对于家人来说也会有积极的作用,能够促进家庭的平衡,形成良性循环。
如果家人还是非常排斥心理咨询,我一般会建议他们多给孩子几次机会,别一开始就把孩子寻求帮助的机会扼杀了。他们可以持怀疑和反对的态度,但是如果能够给孩子和家人多一些机会,多尝试几次,也许他们会从新的互动中感受到家人的变化,这样更能够感受到帮助,从而更加有信心改变。
有一部分家属对咨询师设定的目标并不买账,他们觉得这些目标不是当务之急。最好这个咨询目标能够让家属来订,而咨询师负责执行。
其实家属的这些想法我能理解,毕竟心理咨询是花了钱的,老师当然要帮我们解决问题,如果解决不了问题,为什么我们还来咨询呢!
每当遇到这样的情况时,我就化身为解决问题小达人。首先我会跟咨询师确认来访者的基本情况,然后结合咨询师目标,把这些情况反馈给家属。心理咨询的目标不是随便订的,也不是咨询师一个人说的算,咨询目标的确立必须符合来访者的基本情况,一定是对来访者有益,符合来访者现阶段的基本情况,并且通过努力,来访者能够达成的状态。
很多已经休学的孩子的家属,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设定的咨询目标是:什么时间内可以自主去上学。如果是把自己封闭在家的个案,他们的家属更多的是希望把咨询目标设定为:多久能够去上班。
如果把这些变成目标,也许短期内他们都能实现,但是可能马上他们会受挫并被打回原形,甚至开始对立咨询,对人生更加失望。心理咨询是增加人的内在力量,让他们能够更有力量去应对自己的人生。为自己做更好的选择。如果内在清理好了,很多问题自然就解决了。
很多家属会联系我,让我给咨询师传达他们的要求,而这些要求往往是他们自己屡次尝试都无法获得的。
比如有的家属会私信我:高老师,你能不能让咨询师跟我孩子说让他每天早点起来,因为我跟她说他都不听,你让老师跟她说,她可能会听。或者是:高老师,你能不能让老师跟我老公说让他能够早点回家,因为他总是不陪伴孩子,你让他早点回来,这样问题就解决了。
还有的家属直接让我给他们的孩子打电话:高老师,你帮我给孩子打个电话吧,提醒她要起床了,因为我给孩子打电话她直接把我电话挂了。
面对家属的这些要求,此时我就要化身为原则小达人了。我必须要保护好咨询师跟来访者的界限和关系。咨询师不是孩子的第二个妈或爸或妻子或家人。当矛盾的一方来咨询了,无非就是因为你们的沟通出现问题了,如果还是让咨询师按照这样的方式来要求来访者,那么咨询能起到什么效果呢,以及能够达成什么意义呢。
如果这样,咨询师就成了他们的说客,这样的咨询不仅没有效果,还会有反作用,不仅让咨访关系受到很大的影响,甚至可能导致双方关系破裂。
有的家属会提出一些要求,比如:我是否能够在我孩子咨询师的放一个录音笔,不要让他知道,这样我就可以回去听他的咨询过程。
对于家长的这个要求我会直接拒绝。并且化身为守护隐私小达人。在每一个咨询开始前我们都会签订保密协议,保密协议里也有明确说明保密例外的内容。如果孩子或家属的情况超出保密的内容,我们会及时、主动联系家属确认相关情况。但是如果不是保密例外的内容,咨询师是严格保密的。
保密原则并不会因为是谁支付了咨询费而有所例外。
当然,家属一定是有权力了解心理咨询的进度和咨询目标的。如果家属有这方面的需求,我也会在每次咨询结束后了解相关的情况,然后给家属做一个全面的反馈。也让家属更安心。
上面这些情况多发生在父母和孩子的关系上,父母担心孩子,所以对心理咨询的工作有了更多的要求和期待。作为咨询师,我们能够更多同理家人的这个部分。
在我的孩子上幼儿园的时候,第一次开新生家长会,园长送给我们一首诗,这首诗对我很受用,也让我决定了既然选择了这个幼儿园,就给与老师更多的信任。这首诗,我觉得也同样受用于我们的家属,特别是父母家属,希望他们在选择我们时,也能够给与我们更多的信任,这也是给予他们的孩子更多的信任。
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给我一个任务,叫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我不能走得太快,蜗牛已经尽力爬,每次总是挪那么一点点。
我催它,我唬它,我责备它,
蜗牛用抱歉的眼光看着我,仿佛说: “人家已经尽了全力!”
我拉它,我扯它,我甚至想踢它,
蜗牛受了伤,它流着汗,
喘着气,往前爬……
真奇怪,
为什么上帝要我牵一只蜗牛去散步?
“上帝啊!为什么?” 天上一片安静。
“ 唉!也许上帝去抓蜗牛了!”
好吧!松手吧!
反正上帝不管了,我还管什么?
任蜗牛往前爬,我在后面生闷气。
咦?我闻到花香,原来这边有个花园。
我感到微风吹来, 原来夜里的风这么温柔。
慢着!我听到鸟声,我听到虫鸣,
我看到满天的星斗多亮丽。咦?
以前怎么没有这些体会?我忽然想起来,
莫非是我弄错了!原来上帝是叫蜗牛牵我去散步。